
箫桐:解讀文韬論将、選将、立将、将威、勵軍
文|箫桐 圖|網絡
前文韬十二章解完後,意猶未盡也,凡十二章,章章都是前輩先人精辟的論道,放之千年後的今日,亦不過時,蕭桐無才,解讀至十二章後(第一卷全),辍筆七載,遺憾甚多。
之前第一至第十八分别為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傳、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王翼。從文韬王翼第十八始,進入第三卷“龍韬”:王翼·論将·選将·立将·将威·勵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征。
第三卷《龍韬》主要論述了軍事指揮,将帥建設,軍隊建設、依法治軍,兵力部署、和平時期的軍事建設等韬略。
今天我們解讀論将、選将、立将、将威、勵軍
本篇為将之選拔标準及其後操作。
古往今來,國家有難。安危系于主帥一身,所謂一将成名萬骨枯。
老子《道德經》雲: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先講的是順勢而為,無為而治。“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就若上善若水一般,用心做下去,不忘本心,一心為民,夙夜在公。盛世繁華,複興之夢,終将繪就。
然而,今天,我們還不得不再論将,再選将,然後立将、将威、勵軍。隻為“居安思危”,隻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先“論将”。
武王和太公就正反兩方面論述了為将者的品德素質為“五材十過”。
“材”,美德。本意材料,木料,引申至能力,資質。在僅作為木頭時期,對“材”的要求也是有的。《說文》“材”,木挺也。木挺,樹幹。就是細枝嫩葉還不堪大用。清代汪東《蔔算子•壽貞白》“木挺豫章材,山疊匡廬秀”,意即豫章(南昌)的木材樹幹可堪大用,匡廬(廬山)的風景秀美。汪東這位章太炎弟子,與黃侃、錢玄同、吳承仕同為章門四弟子,凡經史百家,無不研同,是同盟會老同志,《民報》主編。
材的字型演變
冥冥之中,“木挺豫章材”,豫章在之後的1927年爆發了南昌起義,我們自己的武裝由此誕生。千勵萬磨仍是堅。豫章材中的木挺早已參天,奔向萬裡星辰。
“過”,缺點,過錯,記過。現在還有“記大過”等。其實“過”得基本字義有六加一個,這裡獨獨把最後的定義“錯誤”拎出來,就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馳名武俠之大義者神雕大俠,就是一個“過兒”,承載了上一代的“過”,負重一生,過得憂郁,不自在,不灑脫。
過
過的其他六個字義,分别取六個詞語“過”一下。
“過度”,從這到那,從此到彼,可長可短,非常有彈性,完全給人以豐富的操作空間。
“過目”,經過某種處理方法,“請您過目”,就若今日箫桐笑臉嘻嘻,雙手奉上拙作,請各位“過目”、品點、點贊、轉發、評論一樣。也有讀者過目不忘,僅掃見文章标題中有箫桐二字,即一掃而過,完全一副不忍卒讀的嫌棄樣子,那就說明箫桐沒有寫好。于“材”還嫩,“過”尤不及,還得“過渡”一下才堪成“材”。
“過度”,超出的意思。人們往往對“過獎”一詞,面不改色心不狂跳,對德不配位,沐猴而冠者言,能力不足,表演來湊,多多獎獎自己,他人之“過”,不足的,彌補一下也是可行的。
“過電影”,重新回憶過去的事情。聽媽媽講過去的故事,歌詞這麼寫,童年也這麽“過”。老了焚香一縷,毛氈一席,小筆一揮,巍颠颠,一不小心,墨打翻了......
“過一過”,從頭到尾重新審視。編劇、作者稿子出來,最後臨在“今日頭條”“釋出”必須“過”n遍,背景稽核編輯可真不是吃素的,是惹不得的,嘿嘿。
“五材”:勇智仁信忠。字面意思不再贅述。
然後“十過”。太公講了“十過”之将的缺點及如何應對。即,以我方之“材”攻敵之“過”,将我方“五材”發揮至極緻,以優秀的人鼓舞士氣,樹立标杆。若精忠報國之嶽飛,婦孺皆知楊家将,還有我們自己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子弟兵,都是我們學習歌頌的榜樣。
其二,“選将”。
按上面擇“五材”,棄“十過”摸排之後,現在在後備武材庫中選出将帥,将欲興師。
武王繼續請教太公,“怎樣知其賢肖呢”?
太公從十五種表裡不一的表象中,提出八種考察的方法(原文附後,這裡再不做解釋),分别從問答、應變、誠實、德行、廉潔、操守、勇氣、酒風等層面做了點評,像極了人力資源的面試官。
其實,識别人的賢肖,不僅是選将用兵才會放大招,在日常人際交往中,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知人知面不知心,也許一切隻能在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上說。諜戰劇《風筝》主角鄭耀先被人誤解時說:時間,會證明一切的。
在兵說兵,在将論将。選将選對了,若漢景帝之周亞夫、漢武帝之衛青。我們從不說曆史是一兩人改寫的,但英雄人物在曆史哲學範疇中,作用也是可圈可點的。商戰諜戰,莫不如是,凡例太多,諸君可參考現諸多類似公衆号閱之,有所悟有所啟,也是善莫大焉。
其三,“立将”。
“立”,基本字義為站。引申為豎起來。“立足”,“屹立”,均是此意,是個會意字,甲骨文長這個樣子。
《說文》立,侸也。拼音shù
古同“樹”。也有讀 dōu 。樹蔭。就像一個人正面立地之行,像樹一樣。“好大一棵樹”,也是這麼個意思。《論語》“三十而立”,《易說•卦傳》“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伊訓》“立愛為親,立敬為長”。《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穆叔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張載先生的名言,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将其稱作“橫渠四句”,好霸氣的“言”!男兒當自立,若吾箫桐之輩,當敬而仰之,習而學之。注:張載(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庑第38位。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徙家鳳翔府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學者稱橫渠先生。
“立”在此時則為任命方式,就像影視劇裡,聖旨下,兵符至,尚方寶劍贈英雄等等。君臣不疑,将才會舍命相搏。用一整套“立将”的儀式,闡明兵權專一的重要性。
“立将”儀式完成,待君許之,辭行出征,之後,“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将出”。也有腦瓜子自诩聰明的君王,整個太監監軍或放個王子鍍金,往往注定了“皆”令不由将出,待臨敵決戰,牽絆掣肘,終至兵敗。凡例慘痛,曆朝曆代,代代都有,凡後來之人,亦變成後來之人,還是不長記性,毛病就像甲子一樣,輪回不休,悲劇就像風水一般,輪流翻轉,給現今平庸的編劇們提供出一幕又一幕的雷同狗血劇情,來上榜豆瓣的差評。故有“善用人者,為之下”一說,下,謙下,不是恐吓昂。
其四,“将威”。
“威”,表現出來使人敬畏的氣魄,憑借力量或勢力。《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嚴大國之威”,意即尊重大國的威望,是蔺相如在完璧歸趙中的英勇表現。而在《孟子•公孫醜下》“威天下不以兵革”,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震攝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大國在東方海岸上架幾門大炮就想打開中國大門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威在“将威”中則是刑罰之意,即“威令”,“威辟”(嚴酷的刑法)。
《易•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終,吉”。原諒古文都是這麼惜字如金,也慶幸這樣,才有了箫桐們孜孜不怠,誨人不倦的解讀。本爻辭的意思是“如果自己能夠誠實有信,樹立起威信,結果一定會獲得吉祥”。治家、治軍、治國,都是一個道理。《管子•幼官》“必得文威武官習勝之”。即文官有德,武官有威,天下大治也。
“威”與“立”,是緊密相連的。武王請教太公,“何以立威?”太公就怎樣嚴明賞罰的問題回答了六個字“刑上極,賞下通”,言簡意赅,刑就刑大夫,賞就賞位卑有功人。如果真正做到這六個字,則河清海晏,特别是對一線士卒的激勵作用,哪一個不努力效命?
其五,“勵軍”。
“勵”,勸勉,勉勵。《國語•吳語》“請王勵士,以奮其朋勢”,即鼓舞、勸勉,引申指奮發振作。《南史•卷二十四•王韶之傳》“夙夜勤勵,政績甚美”,意思就是兢兢業業,夙夜在公,日月所照,莫不砥砺,勵精圖治,做出一番無愧于上、無愧于民、無愧于心的事業來。
勵
“勵軍”闡明将帥必須以身作則,官兵一家親,軍民魚水情。太公要求統帥做到“禮将、力将、止欲将”,官兵平等,不開小竈,不搞特殊,自身正,則士卒從之。
總之,“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窮兵黩武,橫沖直撞,終将頭破血流,贻笑大方。兵家老祖宗早就說了,“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殷鑒良多,自個斟酌。
箫桐.辛醜孟冬.金縣勇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