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電影版《梁山伯與祝英台》于1953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是第一部國産彩色戲曲藝術片。
作為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這部老電影,家裡有老父母的都喜歡看——該片的表演,唱腔,布景都非常講究,是絕對的精品,現在看來仍然非常有魅力。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該劇是所有版本裡影響最大的,更是越劇舞台上的經典劇目,可謂空前絕後。它通過草橋結拜、三載同窗、十八相送、樓台會、化蝶等幾段戲的串連,将這個民間流傳已久的愛情故事,表現到了淋漓盡緻。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演員目錄讓我油然想起王文娟和徐玉蘭——作為經典越劇的主角演員,她們的确是無可挑剔的。
不過有趣的是:電影名的字幕上,梁山伯的名字排在頭裡,而在演員表的排列中,祝英台赫然名列第一。莫非真正的主角隻有她一個?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影片從舞台帷幕拉開而開始,算是将戲曲以電影的形式很好地呈現了出來。
五六十年代,這一時期的戲曲電影主要是為了儲存和弘揚中國戲曲藝術,同時将電影這個現代化的西洋舶來品中國化——可以說,導演桑弧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使命。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電影布景非常精心,色調飽滿亮麗,環境通透充實。一個普通的祝家村都布置得美如仙境。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電影不僅色彩漂亮,服化道具也很精美,人物就更不必說了——若單論容貌,袁雪芬不過中人之姿,然而身段儀态卻十分袅娜,真如弱柳扶風的黛玉。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袁雪芬的嗓子有點沙啞——然而正是這點缺憾讓她的演唱有一種沒有過多修飾的質樸氣質和穩重。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求學這場戲,表現祝英台從小深受父親寵愛,祝父給她的自由與空間很多——多到可以同意她去杭州求學,隻為不忍見女兒是以憂郁患病,這是真寵愛。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男扮女裝的祝英台很有股書卷氣,甚至說英氣逼人,比她扮女裝好看許多。
至于範瑞娟,扮相十分俊朗,嗓音比袁雪芬還要略沙啞,聽着完全不是女人。她扮演的梁兄樸直憨厚中偶有傲嬌,也是可愛得緊。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電影前半部的喜劇性元素呈現頗多:比如祝英台的女兒身份有幾次差點暴露,丫鬟銀心口誤叫她“小姐”……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包括同窗共讀也有這麼一幕:梁山伯發現祝英台的耳痕,好玩又犯疑。對于觀衆來說,等于遭遇到了短暫的緊張時刻,但都被主人公的聰慧很快化解。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三年同窗時光展現得很少,隻有寥寥幾個鏡頭,但無一不精緻地像從畫上扣下來一般。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在這段影像上,中國古典清新典雅之氣息撲面而來——難怪在此處随意截圖,都有月份牌年畫的美感。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三年同窗時光一閃而過,全劇的高潮——長亭相送,這才展現出來。
這段十八裡相送祝英台的對比顔色實在太漂亮了——程式化又通俗易懂的美。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色彩那麼棒——就算是粉紅配翠綠,在整個片子裡都顯得淡雅。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當然還有唱腔——梁祝真的隻能看越劇,那從旖旎到哀婉的神情和唱腔足以讓人心醉和心碎,很好诠釋了什麼叫聲情并茂。老實說,我一直不喜歡戲曲——看不進去,忍受不了那慢節奏,現在老了,終于可以靜下心來聽一聽了。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這移步換景十八裡送,可謂情真意切有闆有眼,含蓄優美,感人至深。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唱詞有趣,表演也細膩。主要在祝英台向梁山伯反複暗示,反複表明愛意。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這段唱腔中,袁雪芬緊緊把握住了祝英台的性格特點,演唱既熱情主動,又含蓄内在——唱法多種細緻變化,表達了祝英台微妙的情感。
看到梁山伯面對祝英台傾訴真情時的木讷,從當代語境與觀衆心理角度來解讀,會覺得十分有趣,簡直忍俊不禁。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我就最喜歡十八相送!看祝英台調戲梁兄,真太好玩了。尤其“呆頭鵝”那段兒,梁山伯假怒,祝英台上前去哄,又活潑,又靈動,簡直就是戀愛啊!
當然,前面有多開心,後面就有多虐!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且看這段唱詞:
祝英台:這裡還有一口井,不知井水多少深。你看井底兩個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山伯:愚兄明明男子漢,你為何将我比女人?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前面到了觀音堂,送子觀音坐上方。
英台:觀音大士媒來做,來來來,你我雙雙來拜堂。
山伯:賢弟越說越荒唐,兩個男子怎拜堂?
梁山伯的直男戆直,真太有趣了。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長亭相别的時候,祝英台始終不挑明女兒身,非要托師母相告,這是中國人委婉的一面,也算是中國人朦胧的詩意吧。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祝英台對梁山伯如此動情,我曾看到有人評論:開頭為讀書奮不顧身,一遇到一個合适的男子,就把讀書啊抱負啊全忘了,一心想着嫁人求配,成就好姻緣。難道你想去讀書就是為了找男人?
我覺得此言差矣,此人并未看懂梁祝的内涵,須知,祝英台堅持出門讀書,那隻是表面,她真正追求的其實是自由!戀愛當然也屬于其中的一種。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電影從十八裡相送開始轉入悲劇:“心中想說千句話,萬望你梁兄早點來”的祝英台,最後還是在梁山伯來之前被許了婚約。
隻是此刻的梁山伯什麼都不知道——他真乃千年一見鋼鐵直男,在趕去提親的路上一路回味,那發花癡的樣子,真像極了愛情。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祝英台這裡怎麼樣呢,一聞老父宣布婚配之事,相當于晴天霹靂,卻拿不出什麼勇氣來抵抗,隻知一味推辭。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對祝英台來說,面對其父,可以任性到女扮男裝上學堂,但面對父親關于“兒女情”的斥責,她也隻能理屈下跪。
深受傳統詩書熏染的祝英台,難道就不清楚,自己婚姻的真正掌控者是老父親而不是她和師母嗎?
再者,其父有錯嗎?他于時代完全正确!甚至從父親這一角色出發,他對女兒也是處處操心、仁至義盡,始終好言相勸。雖然在他心中,再愛女兒,也始終是禮教目前。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這對結拜金蘭的重聚是讓人心碎的,因為梁山泊是高興而來,而祝英台必須打碎他的幻想——此處的悲劇情節與前半部分的喜劇呈現并不顯得割裂,相反,在這種襯托之下顯得更為悲涼。
據說,港版梁祝最精彩之處在于十八裡長亭相送,而大陸版梁祝不僅如此,祝家莊重聚互訴衷腸同樣也是高潮。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是以果然,梁山伯很快就感覺出祝英台情緒的異樣。
表面上剛勇無恐的祝英台,此刻無奈悔婚,唱段也太肝腸寸斷,聞者無不流淚,見者無不傷心。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梁山伯呢,在知道一切後,甚至連當面質問祝父的勇氣也沒有,就放棄了抵抗與堅持。
他受到祝英台敬來的酒,頹然道:想不到我特來讨擾你酒一杯。
——以為有情人終成眷屬,卻得到棒打鴛鴦兩分開的結果,梁山伯肝腸寸斷,悲傷無以言表,隻有一句——想不到!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他真想不到嗎?梁山伯簡直一窮二白,空手套富甲一方的白富美啊!
這裡的馬文才沒有出現,隻是一個名字,但它更像是封建勢力無處不在,注定不同意梁祝婚事、對梁祝的圍剿的象征。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年少時總以為,或許梁山伯再早點來,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了,後來終于明白,隻要女子的婚姻無法自己安排(核心沖突是父母作主與兒女自主的沖突),不管梁山伯來得早還是晚,富貴還是貧窮,這對有情人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附:
梁祝訣别時的唱詞很美,對仗工整,感動人心。
——上世紀50、60年代的越劇樂隊編制、演奏實在是一個無以倫比的巅峰時期,此後的年代,那樣充滿古典氣質的美妙的音色,已成絕響。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山伯憨直,英台智勇,實際都是一種小孩子的心事罷了——他們太相信這個世界,相信一切正義的法則而不了解這個世界。眼見的是他們處處不肯妥協退讓,實際上,一面對風浪就會被擊碎。尤其是梁山泊,心智脆弱,突然暴露于一個複雜的吃人的環境裡,他無措且怯懦,是以很快死了——活生生的喜劇就這樣轉瞬間變成悲劇,讓人格外郁悶……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祝英台一身素衣到梁山伯墳前哭墳這段,讓人唏噓不已——鏡頭裡,除了祝英台一襲白衣,剩下的場景是全黑的,仿佛茫茫天地間隻有這樣一個傷心欲絕的女子。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雷電交加這段挺吓人的。
當風雨大作,梁山伯的墳冢忽然裂成兩半,冒出一股白煙,祝英台縱身跳下——此處太有恐怖片氛圍了。墳家乍裂的效果,或許是那個年代最好的技術處理吧,隻是太驚悚了。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老天劈開了墳墓,複又合攏,這叫天地成全!不管多平靜的人,看到最後還是會一把眼淚吧……
祝英台因梁山伯而自我了結,這是她的主動選擇——情比金堅,至死不渝。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接下來化蝶的橋段真是美輪美奂。花紅柳綠,萬紫嫣紅,這片也是太适合做成彩色的了。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五彩缤紛的花叢中,袁雪芬和範希娟兩位演員長袖翩舞,彷如蝶飛——不知是莊生夢蝶還是蝶夢莊生。可謂亮眼之點,物我合一,完全是老莊的境界與美感。
很多人喜歡“鑄墓化蝶”的場景。我也感謝化蝶這個結局,讓我不再意難平!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當然,現在誰都明白,梁祝化蝶,也隻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自我慰藉罷了。
——在一個幸福和樂的年代裡,人大約是不會指望來世的。當這輩子無路可走無可盼望了,來世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指路的光。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然而這個結尾還是讓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是超越生死的——我極支援梁山伯與祝英台死去,即使不化蝶,也應該死,往嚴重了說,他們的死捍衛了愛情與清白,也算死得其所。
以上場景我很熟悉——小時候,很多家裡,都貼過這張電影鏡頭拍下的年畫。
越劇電影《梁祝》,透露着中國人多情的一面,這種多情超越了生死也許“這樣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梁祝的故事,也讓人想到他們所處社會周遭的一些觀念與想法——比起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許周圍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劇故事。 據說大師卓别林對此片的評價是:“從沒見過這樣一部非凡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