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代快報記者擔任紅色文化志願者,走進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視訊加載中...

現代快報記者擔任紅色文化志願者,走進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現代快報訊2021年5月,現代快報啟動“我是紅色文化志願者”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一項重要内容,30名青年記者擔任“紅色文化志願者”,走進江蘇30個紅色場館,學習黨史并擔任講解員。9月17 日,現代快報記者走進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做志願講解,帶參觀者一起回顧茅山抗日鬥争史,赓續抗戰精神,砥砺複興力量。

現代快報記者擔任紅色文化志願者,走進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八省健兒彙成一道抗日鐵流

“八省健兒彙成一道抗日的鐵流,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這是《新四軍軍歌》的歌詞,也是新四軍在蘇南大地浴血奮戰的真實寫照。2021年9月17日,在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裡,從這首歌開始,現代快報記者帶着參觀者一起走進那段峥嵘歲月。

現代快報記者擔任紅色文化志願者,走進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館内雕塑再現新四軍在蘇南浴血奮戰場景

展館的入口處,展出的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相關史料,接着是淞滬會戰日軍進犯上海要圖以及中國軍隊作戰序清單。1937年11月上海淪陷,之後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常熟、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等蘇南城市相繼淪陷。正面戰場上,國民黨的軍隊節節敗退,日軍鐵蹄所到之處,腥風血雨、慘絕人寰。

在此民族危難之際,國共開始了第二次合作。繼1937年8月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南方八省的紅軍遊擊隊于1937年10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即新四軍。

1938年夏,新四軍先遣支隊和第1、2支隊奉中共中央之命,先後從皖南出發,東進茅山。

在敵人心髒地區插入一把尖刀

1938年4月,毛澤東在《抗日遊擊戰争的戰略問題》著名論文中,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列為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并明确指出“這裡将是抗日遊擊戰争最能長期支援的場所,是抗日戰争的重要堡壘”。

“蘇南這麼多城市,為什麼選擇茅山作為中心?”一名參觀者向現代快報記者問道。

“我們來看地圖。”記者對着地圖做進一步講解,茅山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西鄰南京,北瀕長江,東至淞滬,南下浙西,“在這裡建立根據地,相當于‘在敵人心髒地區插入一把尖刀’”。

現代快報記者擔任紅色文化志願者,走進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韋崗戰鬥場景再現

1938年6月17日,新四軍先遣支隊司令員粟裕率部在鎮江西南的韋崗高骊山口伏擊日本野戰重炮兵第5旅團運輸車隊,激戰半小時,擊斃日軍15人,傷敵10餘名,擊毀汽車4輛。韋崗首戰告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所謂神話,大大振奮了廣大人民的抗戰情緒、增強了抗戰必勝的信心。

新四軍韋崗首戰告捷後,戰士們把繳獲的物品放在了當地一座祠堂裡展出,周邊的群衆紛紛趕來參觀,新四軍打勝仗的消息很快傳遍蘇南各地。不少參觀者對場館内新四軍繳獲的日軍戰利品很感興趣,“這是當時的日本銀圓吧?”“我認識這個,三八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

現代快報記者在講解中,還為大家朗誦了陳毅司令在獲知勝利喜報後寫下的賀詩:故國旌旗到江南,終夜驚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韋崗初戰之後的幾個月裡,新四軍進行了大小戰鬥上百次。這些戰鬥,規模都算不上龐大,但通過不斷襲擊、困擾敵人,消耗敵人有生力量,進而減輕了正面戰場壓力,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援、配合了華中和全國抗戰。

“三顧茅麓”打開統戰工作新局面

在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内,有一幅繪畫作品名為《陳毅讓路》,講述了一則愛民親民的故事。1938年,陳毅去高淳視察,路遇肩負重擔的老農,他脫下鞋子提在手中,搶先下田讓路,一時傳為佳話。

現代快報記者擔任紅色文化志願者,走進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繪畫《陳毅讓路》

新四軍初到蘇南時,在生活中恪守鐵的紀律,拉近了與群衆之間的距離。戰士們嚴格執行“三不”政策:不拉夫、不派款、不擾民,處處維護群衆利益。“遇到群衆怕敵人報複,不敢借房子給部隊住,将士們就露宿村頭屋檐下。”随着現代快報記者的講解指引,參觀者們圍在了一張照片前。

一名參觀者說:“我以前看抗戰題材電視劇,就有戰士們幫農民挑擔子、不收鄉親們送來的雞蛋的場景。今天來這參觀,看到這麼多曆史資料,真的感受到了軍民魚水情,真是赢民心者得天下。”

現代快報記者擔任紅色文化志願者,走進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陳毅拜會紀振綱場景再現

館内有還有一處塑像,再現的是1938年6月陳毅拜會紀振綱的場景。紀振綱是茅山地方實力派、民族資本家、茅麓公司的經理。陳毅“三顧茅麓”,推心置腹做紀振綱的統戰工作,最終赢得了紀振綱為抗戰出錢出力,進而打開了茅山地區統戰工作的局面。

陳毅曾感慨:“中國兵力弱于日本兵力,但中國兵力加上中國民力就大大超過日本兵力,是以中國軍民合作,就能戰勝日本強盜。”

揮戈東進再北上,鐵軍精神代代傳承

抗日戰争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增兵加強對蘇南地區的點線占領,頻繁對新四軍及抗日武裝進行“掃蕩”。1939年2月,中共中央為新四軍确立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1939年至1940年,蘇南新四軍以茅山根據地為依托,向東作戰,繼而渡江北上,完成了開辟東路和蘇中抗日根據地的任務。

據不完全統計,蘇南軍民在敵後抗擊并牽制了日僞軍10萬多兵力。蘇南5萬子弟參加了新四軍,7000餘人犧牲于茅山大地。

現代快報記者擔任紅色文化志願者,走進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

蘇南軍民的鬥争,從根本上打破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把蘇南地區變成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基地的計劃,進而為奪取華中乃至全國抗戰的最後勝利、赢得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在茅山,能更深刻地領悟什麼叫鐵軍精神。鐵的紀律,鐵的作風,也是我們現在要傳承下去的,對黨忠誠,勇于擔當。”參觀者李先生是一名共産黨員,他聽完講解後,鼓勵現代快報記者說:“年輕人講解得不錯,多學習,把前輩們的故事和精神傳播出去。”

記者手記:講好紅色故事,永遠在路上

講解的是展品,傳承的是精神。茅山新四軍紀念館館長孫志軍說:“今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100周年,百年黨史,波瀾壯闊,紅色初心,曆久彌堅,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這次志願講解,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講解員錢薇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她是茅山本地人,做講解員已經7年了。她說,做好講解工作的秘訣無非四個字——學無止境。我深以為然。

在準備講解詞的過程中,我也越來越深入地了解了新四軍在茅山的這段抗日鬥争史。革命先烈們堅定信念,上演了一場場絕地反擊的勝利,像是撕開黑暗的火光,照亮了前進之路。現如今,這束光,依然溫暖着每一顆向往着和平、幸福生活的心。

學黨史,銘初心。今後除了新聞采訪報道,我還将繼續學習做好一名紅色文化志願者,講好更多的紅色故事。

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吳嫣然/文 鄭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