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子的“無為”就像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的“無為”就像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

《道德經》開篇第二章給予我們四點啟發:

一、陰陽兩極,相反相成。

書法講“計白當黑”,兵法講“以正合,以奇勝”,老子講“有無相生”……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事物都有正必有反,有實必有虛,這兩者在對立中存在,在對立中發展變化。

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推動情節發展的永遠是“沖突與沖突”,好人如果沒有壞人的襯托,必将黯然無光。

是以,我們都喜歡勝利,但它得益于之前的無數次失敗與探索;我們都厭惡失敗,但這不正是我們進步的階梯嗎?

正面+反面=全面,唯有“負陰抱陽”、“知雄守雌”我們才能提升“反脆弱力”,并從容面對這vuca的世界呀。

二、處無為之事。

何為“無為”?三個内涵,不可不察也。

其一,不知常,妄作兇。無為,就是要讓人的意志服從于客觀規律。故不可任性妄為,必須與時俱進,順勢而為;

其二,不多為,有所不為。就是說我們應該像毛主席那樣總攬全局,舉重若輕,把握主要沖突,以點帶面;而不能如諸葛亮般事事親力親為,出師未捷身先死;戰略,就是取舍之道,無為亦同。

其三,“為而無我”,即當如胡适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老子的“無為”就像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

三、行不言之教。

三個内涵。

其一,上司力的五種核心行為包括:以身作則、共啟願景、挑戰現狀、使衆人行與激勵人心。而首當其沖的第一條即:以身作則。此可謂“行不言之教”的最佳注解。

其二,比“如何做”更重要的永遠是“為什麼做”。故不言教(方法與技巧),而重“初心使命”,啟發民智,通過幫助世人找尋生命的意義而使之自驅動、自組織,當為聖人的無上功德。

其三,無為的治理,要依靠由下而上的自組織,更少由上而下的強制指令,這叫“行不言之教”。“言”就是法令。皇上說話金口玉言,就是指令。“不言”,就是不用粗暴指令去強迫社會的走向。

正如當下最時髦的“okr”一樣,我們追求的就是:戰略聚焦、橫縱協同、自下而上、公開透明、挑戰巅峰、自驅敬業。

四、不辭、不有、不恃、不去。

聖人之道,效法天地。任萬物自然生長,欣欣向榮,而不加幹預;生長萬物,并不據為己有,化育萬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萬物,亦不自居其功。就因為不自居其功,是以他的功績反而永遠不會泯沒。

聖人之道,就像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一樣呀。故十七章說:太上,不知有之……

老子的“無為”就像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

總之,這一章老子告訴我們這麼幾件事:一是萬物分陰陽,相反相成,互相演化,勿執一端;二是“無為”,重在因勢利導、有取有舍與無我無私,而不是什麼都不幹;三是如何為呢?要行不言之教,要不辭、不有、不恃,如此方能不去,死而不亡者壽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