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躍文:人生行囊中有紙筆,更有父母的叮咛|夜讀往事FM·家風傳承

王躍文:人生行囊中有紙筆,更有父母的叮咛|夜讀往事FM·家風傳承

點選上方綠标收聽主播 沐方婷 為您朗讀(第122期)

王躍文:人生行囊中有紙筆,更有父母的叮咛|夜讀往事FM·家風傳承
王躍文:人生行囊中有紙筆,更有父母的叮咛|夜讀往事FM·家風傳承

時光倏忽,人生的行囊中,除了沉甸甸的紙和筆,還有一路走來曆經的故事,和幾十年來父母在耳畔的叮咛。每一段回想起來,都像撷自千裡長河中的一粒粒珍珠,時時溫潤着内心。

王躍文生于斯、長于斯的溆浦,是屈原行吟過的地方,這位忠貞高潔的詩人影響着世世代代的溆浦讀書人。王躍文出生在溆浦漫水的農村家庭裡,父母也是普通人,他們不會說大道理,但他們用實際行動教會了王躍文最樸實的道德觀、價值觀。父親的隐忍、母親的果敢,都在告訴他怎麼做人、做事。

在這片鄉土上,每每聽到父母說起往事,王躍文常常有恍若隔世的感覺,但每次聆聽都讓他不經意地就“掉”進了歲月中去。

父親身上的隐忍也是一個男人的擔當。王躍文的父親是當地讀過書的“文化人”,曾任過鄉黨委書記,但性格直爽的他因“錯誤言論”而成了右派分子。在王躍文的印象裡,父親不苟言笑,讓人犯怵,也是以對父親總有些“怕”。是以,“媽媽在家嗎?”這是王躍文小時候每次回家先問的,但從不敢問父親在不在。

人們常說字如其人,“字是文人衣冠,要把字練好”這是父親對王躍文的囑咐。王躍文小時候同父親的交流,就是父親送他好幾次字帖。但他說那時候不懂事,沒有練字的恒心,是以長進不夠,到了現在依然還在練字。

在王躍文的記憶裡,印象最深的是父親第一次對他微笑。那是1978年,時代變遷,功過是非發生了變化。當時王躍文在中學寄宿,從同學姨父在北京傳回的消息裡得知,右派分子快平反了。“平反”是民間說法,官方正式說法叫“改正”。于是,他立刻将獲悉的情況寫信告訴父親,托同學把這封信帶回去。

王躍文:人生行囊中有紙筆,更有父母的叮咛|夜讀往事FM·家風傳承

那個周六,當王躍文放學回家快走到家門口時,遠遠地就看到父親站在門口,朝他微笑,那是他印象裡第一次看到父親露出微笑。走近時,父親摸了摸他的頭,仿佛在說長大懂事了。父母那一輩人,不善于直接表達他們的感情,他們同子女間很少有親昵的接觸。但是那一刻,王躍文感到内心格外溫暖。

因為王躍文的這封信,父親第一時間了解到國家要撥亂反正,要平反冤假錯案。于是,他早早地準備好了申訴材料,隻等政策檔案下來。後來,王躍文父親是全縣第一個把申訴材料交上去的右派分子,也成為第一批落實政策的右派分子。

如今,王躍文曾不苟言笑的父親已經變得越來越慈祥,來做客的朋友們都笑說他老人家有點佛相。想必是過往的艱苦歲月,煉就了父親的隐忍,也煉就了他看淡世事的通達。

王躍文說,在一家人最苦難日子裡,母親是家最裡果敢的人。她身上展現出湖湘人的“潑辣”,帶着一股勇敢和智慧。

父親第一次受批鬥那天,母親扛了一條高高的長凳,帶着兄弟姐妹去大隊部開會,母親把凳子擺在最顯眼的位置。當父親上台受批鬥的間隙,母親悄悄離開了會場。過了一會兒,母親提着個竹簍子回來了,徑直上了戲台。全場人目瞪口呆,不知她要幹什麼。母親往父親身邊一站,指着父親厲聲斥道:“右派分子你聽着!毛主席說,吃飯是第一件大事!你飯也不肯吃,想自絕于人民?你先老老實實吃了飯,再來老老實實認罪!”母親說着,就揭開竹簍,端了一碗飯出來。

誰敢違背毛主席訓示?馬上有人上來替父親松綁。于是,台上台下幾百号人眼睜睜望着父親吃飯。母親還說:“好好地吃,吃飽了以後再接受批鬥!下面還有個荷包蛋!”事實上飯下面沒有荷包蛋,她故意說氣話。父親吃完飯,嘴巴一揩,批鬥會繼續進行。

多年以後,母親告訴王躍文為何當時要搬一條高高的椅子坐在最前面,她說是要做給兩種人看的,“第一種是看我們笑話的人,那就讓他看一看,我們很堅強,坐在這裡沒事;還有一種人是關心、同情我們家的人,也想讓他們放心,我們還堅強,沒事。”

有個暑假,大隊裡把我們中國小生分類,貧下中農“成分好”的小孩,就去學雷鋒做好事;地主右派等“黑五類”就去打桐油籽搞勞動。王躍文母親去問縣裡來的駐隊幹部:“我們家的子女算是‘黑五類’還是貧下中農呢?”駐隊幹部說:“當然是‘黑五類’了!”母親說:“如今是共産黨的天下,我的小孩們是‘黑五類’,他們沒活路。别說我講反動話,蔣介石叫嚣反攻大陸,要是換了國民黨來,我的兒女又是共産黨員的兒女,他們也沒有出路,那怎麼辦呢?總得給我們小孩一條出路呀。”聽了這話,駐隊幹部想了想說:“那你們家孩子一邊去一個吧。”于是,在母親的争取下,王躍文的哥哥姐姐不至于都被分為“黑五類”。大姐年齡大,母親就說“你大一點,參加‘黑五類’,他們也不敢欺負你。”然後讓哥哥到貧下中農的小孩那一邊去,“不至于受欺負”。

這麼多年來,王躍文母親用堅強和智慧,扛起了一個家,讓當時的他們不至于風雨飄搖。那些艱難的苦日子雖然過去了,但母親的勇敢和智慧,一直是王躍文前行路上的指引燈。大學畢業後王躍文成為一名公務員,而後一直在寫作。這些年,母親每次打電話時都一直不斷地叮囑王躍文為人的基本道理,“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要幹幹淨淨做人。”

家風傳承,實際上是一代代人延續着前人的生活智慧。王躍文感佩于父母親的隐忍、智慧和果敢,也希望他的孩子們,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最樸實卻最深刻的道理——放低生活的标準,擡高做人的要求。

- end -

策劃 | 楊天兵

統籌 | 黃琪晨

執行︱唐靜婷

往期相關:

王躍文:人生行囊中有紙筆,更有父母的叮咛|夜讀往事FM·家風傳承
王躍文:人生行囊中有紙筆,更有父母的叮咛|夜讀往事FM·家風傳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