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裡小貸:封閉流程與資料挖掘

阿裡小貸:封閉流程與資料挖掘

  随着新年後資金面的舒緩,貨币基金收益率開始了持續的回落,貨币基金投資方式的必然調整也加劇了風險收益比的不确定性。更為嚴峻的是明顯的競争加劇,随着一些大型商業銀行讓奪利益推出類似産品,始終無法進入線下支付的支付寶和财付通并不占優勢。

  支付清算是現代金融服務的大門,但如果馬雲所勾畫的“外行對于内行的颠覆性上司”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了。令我們欣喜的是,在大門的裡面,網際網路金融同樣給傳統銀行們上了一課。并且相比于坐在順風船上的餘額寶,從塵埃中走出的阿裡小貸更具有那麼一絲超現實的意味。

  阿裡小貸的線上金融試驗

  金融系統是有層次性的,并且無一例外是遵循着從高到低的發展原則。我國也不例外,并且較為明确的學習了台灣的“發展好一個再發展下一個”的穩健政策。從目前進一步完善主機闆市場(場内交易所主機闆市場和場外銀行間市場)、着力推進全國性次等級場外交易市場(新三闆)、前瞻性培養區域性場外交易市場的進度來看,能夠覆寫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市場層級可能在未來十年内逐漸建立,而覆寫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融資需求的市場層級的基本成型可能至少要二十到三十年的時間。更遑論在建設完區域性産權交易市場之後,如何設計再下面的層級,在全球範圍内也是待解的難題。其中的困難衆所周知,在此不做展開。

  小額貸款公司脫身于民間借貸,屬于金融系統中的最底層。從規模上來說,肯定是巨大的,真實資金周轉量可能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但從技術上來講,隻能算作監管層無暇顧及期間内的過渡性解決方案。小貸公司雖然衆多,但基本都無法擺脫為老闆的個人關系服務,即通過社會關系(地緣關系、血緣關系、朋友關系)對信用風險進行模糊定義。有效率,但充滿風險,負外部特征明顯。

  阿裡小貸是一個實打實的小額貸款公司,并無新意,從誕生到發展都堪稱默默無聞。直到2013年東方證券為阿裡小貸推出了類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東證資管-阿裡巴巴1号專項資産管理計劃”,才算是引起了一些關注。

  截至2013年12月底,阿裡小貸累計客戶數超過65萬家,累計投放貸款超過1600億元,戶均貸款餘額不足4萬元,戶均授信約13萬元。

  其産品主要有兩種:一是針對淘寶商戶的淘寶小貸,淘寶商戶憑已經接收的訂單申請訂單貸款(額度100萬以内,期限30天以内,日息0.05%)或者申請信用貸款(額度100萬以内,期限6個月,日息0.06%);二是針對阿裡巴巴上企業使用者的阿裡小貸(信用貸款,額度100萬元以内,期限1年,授信完成後額度可循環使用,日息0.05-0.06%)。

  就規模而言,阿裡小貸并不亮眼,獨到之處在于所有貸款項目的擷取和稽核全部線上完成。這一點殊為不易,因為即便是标榜網際網路化程度最高、風險容忍度也最高的網絡p2p借貸平台,對借款人的考察和稽核也全部是實地完成的,并且線下稽核成本占其營運總成本的一半以上。

  從結果來看,阿裡小貸的不良率維持在1%以内。

  而根據年報,工商銀行2012年底貸款不良率為0.85%,建設銀行為0.99%,中國銀行為0.95%,農業銀行為1.33%。如果考慮到四大行的貸款結構中信用風險低的大中型企業貸款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占比很高而阿裡服務的全部是信用風險最高的小微企業及個人商戶,加之商業銀行通過核銷等手段降低不良率的方式早已司空見慣,阿裡取得的成績是令人歎為觀止的。

  誠然,說阿裡小貸***了小額貸款技術難題和信用風險定價難題為時尚早。随着阿裡小貸業務規模擴大,服務客戶的信用中樞下移,不良率上升也是大機率事件。但阿裡模式的閃光點确實為我們帶來了一些啟示。

  封閉流程與資料挖掘

  啟示在于兩個詞:“封閉流程”和“資料挖掘”。

  依托阿裡巴巴和淘寶電子商務平台、支付寶和阿裡雲,阿裡巴巴實作了客戶、資金和資訊的封閉運作,甚至随着未來阿裡自建物流的形成,可以實作平台内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的閉環運作。這種閉環運作意味着使用者的資金、貨物和交易資訊均經阿裡過手,并在相當的時滞内無法流出阿裡系統,換言之,阿裡對于它們擁有控制力,也就更好的控制了潛在的信用風險。

  作為對比,商業銀行沒有緻力于為使用者提供一站式賬戶,也就無法建構一個哪怕僅針對資金流的閉合回路。正是由于商業銀行對貸中和貸後的資金控制力薄弱,倒逼銀行不得不提高貸前稽核的門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

  舉個例子,中國銀行将一筆給房地産企業a的貸款打入a在中國銀行的貸款賬戶中,a用于支付給建築公司b企業的工程款。但a和b之間的支付和結算采用的是建設銀行,同時a企業銷售商品房的收款賬戶是工商銀行。在這種背景下,從a企業将獲得的貸款從中國銀行貸款賬戶轉走的一刻,中國銀行已經失去了對這筆資金循環的控制。

  商業銀行也在提升貸中貸後的管理能力,試圖建構閉合回路。例如在上例中要求房地産企業a在銷售回款100%覆寫貸款本息前都隻能使用在中國銀行開立的賬戶收款,或是要求a企業即将發行的企業債券募集資金必須由中國銀行托管,甚至索要抵質押品也是貸中貸後管理手段的一種。

  但是,如果不是建立在銀行能為使用者提供一個值得依賴的全流程服務和一站式賬戶的基礎上,這些風險控制手段也同時會損害使用者的體驗,造成客戶的流失。是以單純以風險控制為出發點的閉合回路建構往往讓銀行在争取客戶和降低風險兩端苦苦掙紮。

  以為使用者提供優質的一站式服務,增強使用者粘性為出發點,将閉合回路的建構變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是不是反而是一個更好的解決方式?這是阿裡帶給我們的思考,也是美國全能銀行帶給我們的思考。

  信用風險定價是通過對債務人過去和現在資訊的分析來預測未來的違約機率并折算成為當下的利率補償,資料挖掘技術的出現代表着信用風險定價技術的又一次跨越式進化。站在“大資料”概念的今天來看,傳統的金融領域信用風險評價是典型的“小資料”和“小資料分析體系”,或者說是“低活躍性資料分析體系”。

  無論是商業銀行為企業授信、信用卡的審批、亦或是資本市場的盡職調查,關注的幾個要點都是行業狀況(針對企業)、财務資料和曆史借貸信用記錄。信用風險評價模型雖然林林總總,也離不開對這三項資料劃紅線。對于高淨值融資人而言,這些資訊的品質好、擷取成本低,雖然頻率不高,但可以将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内。

  但是對于低淨值融資人,則面臨着資訊擷取成本高、資訊不真實、資料過于低頻的問題,加大了風險控制的難度。

  阿裡巴巴的優勢在于資料本身。通過電子商務平台的營運,将資訊收集以自動化的形式搬到線上,極大的降低了資訊擷取成本。同時将信用資訊的外延拓展到了商業信用資訊,涵蓋了使用者每天交易、付款、收款、收發貨這些高活躍性資料。配合資料的特點,阿裡引入了新的信用風險評價技術模型,其核心是通過不同側面的低品質、高頻率資料的互相印證技術達到對高品質資料的拟合。長期的效果有待檢驗,但目前來看的确彌合了傳統信用風險評價體系在服務低淨值融資人方面的不足。

  更上綱上線一點來說,這種做法正在引領着一場金融技術革新,成功定義了一項技術的标準。可以預見,阿裡小貸中必将走出一批未來的信用風險管理領軍人物。

  局限與挑戰

  任何一種新的金融商業模式都要在和金融監管的不斷碰撞中成長,阿裡小貸亦是如此。目前,其進一步發展瓶頸較為明顯,主要受制于中國銀監會2008年的《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的有關規定。

  一是展業範圍受到局限。根據規定,小額貸款公司主要受當地省(或市)金融辦監管,并隻能在本省(或市)進行展業。阿裡巴巴目前在浙江和重慶設立了兩家小貸公司,是以盡管阿裡小貸的商業模式是為基于非地域性的網際網路使用者提供服務,但目前也隻能為該兩地的使用者提供貸款服務。

  二是資金來源有待破題。根據規定,小貸公司從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得融入資金的餘額,不得超過資本淨額的50%。阿裡小貸兩個公司注冊資本金分别為10億和6億元,也就是說最高可放貸餘額不足25億元,遠遠無法滿足阿裡使用者的資金需求。

  此外,信用風險定價技術的提升,并不能掩蓋法律對于債權人權益保護力度的缺失。在現行的《破産法》和《擔保法》下,我國的違約回收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準,這加大了信用風險管理行業的負擔。另一方面,網際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又引發了債務人資訊被濫用的新問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同樣亟待保護。

  在困局面前,我們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向監管層發難。畢竟,在網絡信用風險管理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仍然采用數年前的老制度、老律法,并不能令人信服。我們的确有理由要求監管層如同商業市場一樣具備網際網路的開放和靈活基因,但也應該建立在我國監管技術不足、金融市場成熟度不高的客觀事實和審慎監管思路的主觀指引下,我們的監管反應和市場實操之間的時滞要更長的預期。

  是以,羸弱的網際網路金融相比于傳統銀行更加亟需創新以延續生存和發展,和傳統金融機構展開合作無疑是借橋過河的聰明之舉。阿裡金融通過發行資産證券化産品(總申報50億,已經發行25億),一定程度上繞開監管限制略解資金饑渴。在民間資本參股銀行政策落地之時,騰訊阿裡均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希望通過銀行金融牌照方面的優勢放松小額貸款公司的手腳。此外,将融資模式從小額貸款調整為融資性擔保以提升杠杆比例、開發類商業票據産品這些方式都存在值得探索的空間。

  基于我們對阿裡巴巴集團實力和阿裡小貸優勢禀賦的不同了解,有人視其為将銀行們喚醒的攪局者,有人幹脆将其定義為下一個金融格局的上司者。這個分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金融體系中的巨無霸們竟然真的開始了亦步亦趨的學習過程。

  大型商業銀行們紛紛打造起自己的電子商務平台,中國平安更是在兩年前就通過并購的方式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我尤其提醒大家關注一下中國銀聯的改變,幾乎就是餘額寶(針對商戶)和阿裡小貸線上下的翻版。雖然并不高調,但中國銀聯才是中國零售支付領域真正的巨人。它向阿裡老師交出的答卷,絕對值得期待。.

<b>.</b>

<b>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3-25</b>

<b></b>

<b>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