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有公衆監督才能力挽監測資料造假

隻有公衆監督才能力挽監測資料造假

那些盲目相信“政府監管”的人最近傻了眼,盡管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在國務院新聞釋出會上向全國人民承諾環境監測資料不可能造假,但全國各地仍舊紛紛傳來資料造假的“利好消息”。那些相信安裝了線上監測儀就可以保證監測資料真實的“技術控”們,同樣也傻了眼,他們發現,再好的技術手段也敵不過蔑視環保的企業主和官員們的造假能力。

如今的中國,每一個人都是“環境難民”。而這個感覺,在過去是很難體會到的,如今,監測資料的逐漸透明,才開始讓國人心知肚明。雖然國人從1972年官廳水庫污染之後,每一天都在向成為環境難民方向堕落,但成功的“環境資料造假”,一直讓很多人蒙在鼓裡。人們一直相信,自己呼吸的空氣沒有問題,自己喝的水沒有問題,自己吃的蔬菜沒有問題。

北京從1998年就開始力推“藍天計劃”,某種程度上說,那時候的政府部門,心裡就已經很清楚,北京的空氣一直很糟糕。但有意思的是,北京的藍天每一年都在生長。如果不是2011年的公衆呼聲,讓北京的這一雄偉計劃崩盤,可能在今天,北京已經成功實作“全年都是藍天”了。

那時候的造假,監測部門是說不上話的,真正的幕後指使者是政府有關部門的有關上司。曾經有一個在北京環保部門工作的人說,當年北京為了争得奧運會主辦權,在環境本底調查時,在監測點位上就已經動足了歪腦筋,幾乎把所有的監測子站,都設立在公園裡或者郊野的山頂上。可即使這樣,監測出來的資料也仍舊危險得驚人。于是,北京市主管監測的幹部們,毫不隐諱地對監測專家、監測幹部說:“你修改一下資料不就完了嗎,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可犯難的。”

大概在2005年之後開始,由于網際網路浪潮的烘托,幾乎每一個省都開始耗巨資建設“環境資訊資料平台”。國家最高環保部門當然也做了一個收集全國環境資訊的平台。這樣,環保局的官員們坐在辦公室裡,就可知道全國各個斷面、監測點的排放資訊。當然,他們相信自己是有這資料特權的,這樣的資料,公衆沒有權利知曉。

當時負責這些平台建設的環保局幹部們,信誓旦旦地要讓人們相信,國家控制的排污企業、各省控制的排污企業,無論是涉水的,還是涉空氣的,其排放的端口上,都安裝了線上監測儀。這些線上監測儀,資料是同步直通環保部門的,企業不可能修改,隻能眼睜睜地看着排放資料被環保部門的人掌握。

在那時,一些環保組織就呼籲,政府掌握的這些資料,應當同時開放到公衆網絡上,讓大家随時可以檢視,而不是資訊隻輸送到環保局的某間辦公室裡,就戛然而止了。因為不讓公衆知情,必然就一定有想要隐藏的秘密。而一旦政府自己成天存心想要隐瞞資料,卻想要企業不隐瞞,就缺乏了基本的執政底氣。在這個世界上,隻有政府率先不造假,才可能理直氣壯地要求企業不造假。

2011年的秋天,一場連續多日的霧霾讓公衆徹底覺醒,大家通過“我為祖國測空氣”等獨立民間檢測的方式,倒逼政府全面開放空氣品質資訊資料。最後,黨和政府真的順應了民心,從2013年1月1日開始,全中國74個城市,每天都誠實地公示其監測到的6個環境空氣品質名額。中國的環境監測,算是邁出了驚險的一步,蹒跚着要“走出資料造假時代”。

政府負責監測的空氣資料是開始逐漸誠實了,但政府負責監測的水,重金屬,土壤,仍舊是“國家機密”,仍舊有可能公然造假。隻要這些環境監測資料還存在成為“國家機密”的一天,企業的環境監測資料,就必然仍舊可能存在造假。因為前面已經說了,一個不肯把真實環境監測資料坦白地告訴公衆的政府,也沒有多大權力要求企業如實公示他們的排放資訊,更沒有多大權力阻止企業惡意向環境排放污染。也就更沒有多大能力保護全國上下長城内外“污染受害者”們、環境難民們的基本權益。

一個地方的環境監測資料,大體有三種類型。一是區域環境品質,像北京政府,當然要負責監測北京的各個環境品質。這一般得由當地的政府部門下屬的環境監測站來負責完成,理論上說,所有的實時資料,都要如實地上交給公衆。二是企業的環境監測資訊,各企業要如實地把自己在排放口監測到的排放資料,如實地傳送給政府,如實地上交給公衆。三是公衆自己監測的資料,當今時代是科普大普及的時代,各種監測儀器都全面便攜式和傻瓜化,便攜式水質檢測儀,便攜式空氣檢測儀,便攜式重金屬檢測儀,便攜式噪音檢測儀,便攜式輻射檢測儀,處處可見,人人能用。公衆随時可以拿出“檢測法寶”,對想要了解的環境點位的環境品質,信手測上一測;然後和政府、企業監測出來的資料,比上那麼一比。

何況,即使沒有檢測儀的幫忙,公衆拿鼻子聞,眼睛看,耳朵聽,身體感受,心思揣摩,也都可以知道當地的環境品質如何。因為環境品質無時不刻在影響着人的身心。當一個人身心遭受環境污染的摧殘的時候,政府和企業還妄想說“當地品質合格”,唯一的辦法是持續而頑固地造假。

是以,要想保證企業和政府監測的資料不造假,唯一的辦法是“環境資訊公衆化”。大體的辦法有四個。一是政府監測的區域環境資料,企業自測的排放資料,徹底而全面地開放,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随時都通報到公開媒體裡,讓每一個“不懂科學的無知公衆”都可以迅速檢視和評價。二是鼓勵環保組織、環保志願者開展各種類型的環境自測活動,并将這些環境自測的資料,與政府、企業監測的資料,進行擂台大比武,較量個清晰明白,分析個底朝天。三是鼓勵公衆随時對身邊有疑問的環境品質,進行舉報、質疑、排查,因為,即使所有的企業排放都合格,整個區域的環境品質也可能存在着風險。四是全面開展環境品質與公衆健康關系的研究,讓環境監測資料的變化,與公衆身心健康的變化進行有效對比,看什麼樣的環境品質下,公衆才可能生活得最幸福;什麼樣的環境品質下,公衆就會成為環境難民。

有意思的是,中國當今正在出現一個比資料造假更加新潮的現象,就是排放着污染物的企業,幹脆連名字都不要了,關上大門,使勁生産,使勁排放。根本不把政府監管和公衆監督放在眼裡。在這時候,就必須強力推進一個“環境資訊大開放”的措施,政府必須出台政策,不僅僅率先垂範地随時開放其監測的站點和平台供公衆、環保組織監督和參觀,也強令要求任何一家企業主動打開大門,歡迎所有的公衆和環保組織随時進去參觀和考察。這樣,才可能在公衆的幫助下,迅速找到環境問題,迅速進行優化和整改。

<b></b>

<b>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3-26</b>

<b>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