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時代的資料資産管理

大資料時代的資料資産管理

昨天的文章中,認為資料是資産、是可交易的,那麼到底什麼是資料資産,和傳統的資産有何差別,請看今天的推薦。

雖然資料還沒有被列入企業的資産負債表,但這隻是一個時間問題。-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

伴随着大資料時代的悄然來臨,對資料的重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套上大資料的光環後,原本那些存放在伺服器上平淡無奇的陳年舊數一夜之間身價倍增。按照世界經濟論壇報告的看法,“大資料為新财富,價值堪比石油”.大資料之父維克托則樂觀預測,資料列入企業資産負債表隻是時間問題。

但是,資料真的可以和資産直接劃上等号嗎?在獲得高度重視的同時,很多企業對資料資産的看法陷入誤區。事實上,資料有可能成為資産,但不是所有資料都能具備資産的屬性。要知道就算是石油,在工業化時代來臨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也隻是一種無用的黑色液體。

一、讓資料成為資産

什麼樣的資料能夠成為資産,或者說什麼樣的資料有資格成為資産?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财務意義上資産:“一般來講,資産可以認為是企業擁有和控制的,能夠用貨币計量,并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在這裡,資産包含着如下幾個要素:1、被企業擁有和控制;2、能夠用貨币來計量;3、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下面我們就用資産的要素來盤點一下什麼樣的資料符合資産的要求:

1、被企業擁有和控制:

與專利權為代表的知識産權相比,資料所有權問題還比較模糊。從擁有和控制的角度來看,資料可以分為第一方資料、第二方資料和第三方資料。

第一方資料也可以稱為甲方資料,主要來自于資料的生産者。百度或京東這樣的公司在為個人客戶提供搜尋服務或銷售商品的同時,采集和整理了大量的使用者行為資料。借助于支付、配送等後續服務,電商網站還能收集到諸如使用者真實姓名、電話号碼、家庭住址等隐私資訊。這些一手資料被毫無疑義的被其生産者擁有和控制,并借助于資料挖掘或出售等方式不斷給資料擁有者帶來經濟收益。

第二方資料也可稱為乙方資料。随着網際網路行業的高速發展,各行業巨頭着力建構圍繞核心業務的生态體系,專業分工愈發細緻。一批像億瑪、百分點這樣專業公司脫穎而出。作為效果營銷領域的上司者,億瑪通過為電商提供流量入口服務,間接積累了大量的網購使用者的行為資料、廣告投放資料和訂單資料;為了給網購使用者提供精準推薦,百分點則整理了完善的商品資料庫和網購使用者在電商網站内的行為資料。從擁有和控制角度看,第二方資料的所有者的确擁有對資料的掌控權,但這部分資料受制于擷取路徑(為甲方服務擷取),在使用、交換或交易的過程中會有一些限制。需要采取匿名化以及整體化等脫敏處理處理後,才能實作有效控制和使用。

與第一方、第二方資料相比,第三方資料的産權問題比較複雜。出于對敏感資料洩露的擔心和資料資産定價困難方面的考慮,第一方和第二方資料的擁有者很少直接進行資料交易或授權。與之相反倒是常有從這些公司的流出的内部資料放在網上供人付費下載下傳。這也正是資料目前階段還不能和資産劃等号的一個生動展現。由于無法通過交易授權管道獲得,目前很多第三方資料提供商是通過網絡爬蟲、甚至是黑客手段擷取資料。從法律層面看這些資料的所有權存在瑕疵的資料即使暫時擁有,也不能構成資産要素。隻有在建立起有效的資料交換、交易機制後,第三方資料才能被真正的擁有和控制。

2、能夠用貨币計量

雖然從擁有和控制的角度來看,多數企業的資料都符合資産要素要求。但是如何用貨币對這些資料進行計量則是個巨大的問題。傳統會計的貨币計量假設是指在企業衆多計量機關中确定用貨币為機關進行統一計量。貨币作為會計資訊的統一計量機關,有利于不同企業、不同行業用同一口徑衡量反映其财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存儲在硬碟上,以gb、pb為計量機關的資料無法直接進入資産負債表的原因。

目前階段,盡管很多企業都意識到資料作為資産的可能性,但除了極少數專門以資料交易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外,大多數公司都沒有為資料的貨币計量做出适當的賬務處理。對于資料資産的貨币計量,可以參照無形資産的計量規則。無形資産準則根據無形資産取得方式的不同,對如何确定無形資産的入賬價值作了規定。比如,外購的無形資産應按實際支付的價款作為入賬價值;通過非貨币性交易換入的無形資産,其入賬價值應按非貨币性交易準則的規定确定入賬價值。與之相類似,對于通過交易手段獲得的資料,應按照實際支付的價款作為入賬價值計入無形資産。對于通過服務、交換等方式擷取的資料,則可以根據資料的用途,參照内部開發項目資本化的方式,将與擷取資料相關的費用支出予以資本化而不是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将資料列入無形資産的好處不言而喻:考慮到研發因素,很多高科技企業都具有較長的投入産出期,通過對遞延資産的攤銷可以為企業形成有效稅盾,降低企業實際稅負。

3、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如果不能帶來經濟利益,再多的資料也隻能是垃圾,企業還要為這些資料支付額外的存儲費用。根據國金證券的研究報告,目前直接利用資料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方法主要有資料租售、資訊租售、資料使能三種模式。

資料租售:以四維圖新、廣聯達為代表的公司,在主營業務的基礎上,通過對業務資料的收集、整理、過濾、校對、打包、釋出等等一系列的流程,實作了資料自身的價值,為企業帶來了經濟利益。

資訊租售:以彭博為代表的金融資訊服務商,聚焦在某個行業,廣泛收集相關資料、深度整合萃取資訊,以龐大的資料中心加上專用的資料終端,形成資料采集、資訊萃取、價值傳遞的完整鍊條,成為行業巨擘。

資料使能:類似于阿裡金融這樣的公司,通過對大量資料進行有效的挖掘和分析,開展傳統公司難以觸及的小額貸款業務,為公司開創新的盈利增長點。

二、資料資産的保值增值

資料既然具備資産的屬性,也就存在着折舊損毀和保值增值的問題。如何讓資料資産實作保值增值呢?通常在資産負債表的資産項上,财務人員喜歡按照資産的流動性将資産從上至下進行排列。與之相類比,決定資料資産價值的則是資料的規模、活性,以及收集、運用資料的能力。是以,要實作資料的保值增值,

就要從擴大資料規模,提高資料活性,提升收集運用資料的能力三個方面入手:

擴大資料規模

盡管大資料技術層面的應用可以無限廣闊,但是受制于目前階段資料收集和提取合法性方面的限制,能夠用于商業應用、服務于人們的資料要遠遠小于理論上大資料能夠采集和處理的資料。另一方面,單體企業僅僅基于自己掌握的獨立資料很難了解産業鍊各個環節資料之間的關系,對消費者做出的判斷和影響十分有限。

是以,隻有充分發揮大資料生态圈中各企業的協同效應,建立起資料交換機制才能有效的擴大資料規模。目前階段,很多需要共享資料的企業間競合關系同時存在,企業在共享資料之前需要權衡利弊,避免在共享資料的同時喪失競争優勢。

提高資料活性

我們知道,資料類型繁多和價值密度低是大資料的重要特征。隻有資料所有者們圍繞核心業務需求建構起資料間的關聯關系,才能提高那些不同來源擷取的結構化與非結構化資料的活性。例如,對于數字營銷中關鍵的業務環節-消費者畫像,建立起統一的使用者識别辨別後,才能把衆多環節收集的資料整合到一起,更加全面的了解使用者。

提升收集運用資料的能力

與結構化資料相比,非結構化資料由于其難以用傳統資料庫的二維邏輯表來表現而被放棄。idc的一項調查報告中指出:企業中80%的資料都是非結構化資料,這些資料每年都按指數增長60%.顯然,加強對非結構化資料的重視程度對于提升整體收集運用資料的能力效果顯著。

另一方面,伴随着技術發展,傳統的資料處理流程已不能滿足業務需要,提高資料處理速度勢在必行。例如,o2o模式對使用者資料實時處理有着極高的要求:使用者資料伴随使用者行為産生,這些資料往往是高速實時資料流。而且o2o業務周期短,這需要實時的分析使用者資料并根據分析結果對使用者進行個性化服務,通過傳統的資料庫查詢方式得到的“目前結果”很可能已經沒有價值,必須提升對這類資料的高速處理能力才能應對挑戰。

三、推動資料交易市場建設,加速資料資産化程序

出于對資料價值的認可,目前階段一些企業在業務需求的拉動下,嘗試采用限額等量交換的方式進行資料交換;也有一些公司以case by case的方式定價出售資料。但在缺乏交易規則和定價标準的情況下,資料交易雙方交易成本很高,直接制約了資料資産的流動。

金融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融資、調節、避險和信号的功能,對于資産的優化配置和合理流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與之相類似,推動資料交易市場的建設,必然能加速資料資産化的程序。大膽預測一下,未來資料市場有可能會出現資料現貨交易、期貨交易,甚至是資料衍生品交易。到了那個時候,資料進入資産負債表的時間就真的是指日可待了。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3-12-19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