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資料的朋友,看看下面的文章,你可曾嗅到血腥?
如果您希望了解信托,回複“信托",送你《王競雄:我所認識的信托》
137家商業保理公司獵食20萬億應收賬款蛋糕:這是下一個信托?
近日,皖新傳媒、愛建股份、蘇甯雲商等多家上市公司獲批設立“商業保理公司”,這讓“商業保理”這一陌生的名詞進入了公衆視野。
保理是基于企業在貨物銷售或服務合同所産生的應收賬款,由商業銀行或商業保理公司提供的财務管理、貿易融資、信用風險控制與壞賬擔保等服務功能的綜合性金融服務。
11月16日,由上市公司皖新傳媒、四川中潤産業控股有限公司、天津五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股東共同發起設立的厚樸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在北京開業。該公司是北京首家在天津東疆開發區拿到商業保理等牌照的企業。
自2012年6月,商務部同意在天津濱海新區、上海浦東新區首先開展商業保理試點以來,商業保理企業 “悄然”發展。商務部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8月20日,全國經準許成立的商業保理公司共137家,注冊資本總計約178億元。
雖然和已經成熟的商業銀行供應鍊金融服務比起來,商業保理公司還處于起步狀态,但是其野心卻是瞄準了高達20萬億的中小企業應收賬款這塊大蛋糕。
資料顯示,2012年企業從銀行獲得的供應鍊融資總量約為7萬億,而企業所擁有的供應鍊資産卻超過70萬億,其中應收賬款超過20萬億,存貨大約50萬億。存貨和應收賬款是企業非常有價值的流動資産,但90%的價值資産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有人把商業保理看做下一個信托。可是也有銀行的人士認為,“商業保理和信托不可同日而語,首先它不具備信托的發展之初的制度優勢,信托能做很多商業銀行不能做的事。其次,商業保理目前和銀行保理業務相比隻是九牛一毛,加上其資金成本高,發展障礙重重。”
主打小微“融資牌”
據皖新傳媒8月2日公告,厚樸商業保理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其中,四川中潤産業控股有限公司出資額3300萬元,為第一大股東,皖新傳媒出資2000萬元,占股20%,位居第二大股東。
該公司董事長是四川中潤的董事長李書文(封面圖檔,右二),他曾是創業大賽“赢在中國”第二賽季冠軍,并獲得風險投資商提供的1000萬元創業基金。
根據李書文的創業“找縫理論”,厚樸商業保理公司不是搶銀行保理業務的“飯碗”,而是作為銀行縫隙的補充,幫助銀行将信貸業務觸角延伸到難于維護、管理的中小企業貸款。
愛建股份9月27日也宣布,公司拟在外高橋投資設立一家名為“上海愛建外高橋商業保理有限公司”的商業保理公司。蘇甯雲商也于10月17日稱,蘇甯商業保理有限公司于10月9日領取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計劃于近期開展業務營運。
此外,本報記者還了解到,今年9月份蘇州也準許了兩家商業保理公司的設立,分别是江蘇淦鴻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和江蘇中潤商業保理有限公司。
新設立的多家商業保理公司都打出了“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旗号。
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商業保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韓家平表示,目前國内中小企業資産60%為應收賬款,如何盤活應收賬款,對企業意義重大,企業可以通過商業保理業務轉讓應收賬款獲得貿易融資,進而加快資金周轉。
例如,商品供應商a給一家大型連鎖超市b供貨後,ab約定60天或者90天才結算。這樣a便可以和保理公司簽訂保理協定,把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公司,由保理公司先向a支付貨款,以加快其資金回籠。待60、90天後,超市再向保理公司支付貨款。保理公司為供應商提供了應收賬款預付融資後,可賺取相應的利息和服務費用。
上海某保理公司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企業通過保理公司融資,占用的資金成本約為12%-15%,比一般銀行貸款稍高,低于小貸公司和民間融資,主要服務的對象也是難從銀行貸款的小微企業。
不少公司看重“牌照”
2012年6月,商務部發出了《關于商業保理試點有關工作的通知》,确立了天津濱海新區和上海浦東新區為商業保理試點。政策上破冰後,商業保理公司變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冒出來。
韓家平表示,截止到今年8月底,已注冊的商業保理公司有140多家,正在核名中的還有80多家,注冊資本總計約180億元人民币。預計到年底我國商業保理公司數量将達到200家左右,年營業額将達到200億人民币。
商業部資料顯示,全國137家商業保理公司中,天津67家,上海32家,深圳27家,重慶、浙江各4家,北京、河南、遼甯各1家。
天津也在着力打造“保理之都”。業内人士稱,很多新加入者主要是對這個行業的前景看好,也有很多是“打醬油”的,或者利用牌照來幹别的事。之是以很多商業保理公司注冊在天津,主要是天津為支援保理行業的發展,給予企業一些優惠和補貼措施。
落地版的《天津市商業保理業試點管理辦法》中明确優惠政策有,“自開業年度起,前2年按其繳納營業稅的100%标準給予補助,後3年按其繳納營業稅的50%标準給予補助。新購建的自用辦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準給予一次性資金補助,補助金額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等。
業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隻要發“牌照”就會有人蜂擁而上。目前的商業保理企業良莠不齊,大多數規模較小,注冊資本超過億元的屈指可數,如果人才、産品、風控等方面欠缺的話,不少可能會在兩三年内就倒閉,也有的可能會變成類似擔保、讨債的公司。
資金來源難題待解
韓家平表示,現階段我國商業保理行業發展仍面臨着法律、财稅、外彙、融資、風險管理、業務模式等諸多困難和問題。
商務部試點辦法中明确:“開展商業保理原則上應設立獨立的公司,不混業經營,不得從事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等金融活動,禁止專門從事或受托開展催收業務,禁止從事讨債業務。”這樣一來,保理公司的資金來源也是一大限制。業内人士稱,按照商務部要求,保理公司可以通過銀行貸款、發債的方式來融資,但是截至目前還沒有一家企業發債成功,不少企業是找“金主”來投資。
還有保理公司的人士也稱,除了外部的障礙,保理公司自身風控也至關重要。因為保理是基于供應鍊産生的金融服務,此前也有企業串通來“坑”保理公司的事情發生。兩家企業串通,通過“空對空”的方式把虛假交易産生的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公司,為此商業保理公司也蒙受了巨額的損失。
<b>原文釋出時間為:2013-11-04</b>
<b></b>
<b>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