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可穿戴裝置,資料服務才是未來

可穿戴裝置,資料服務才是未來

       幾天前,我一個朋友收到了之前在indiegogo 上衆籌的運動監測裝置misfit shine 。這個99美元紐扣般的小東西一出來就令人震驚了,它就像一個紐扣一樣,外形優雅簡單、很輕、防水,可24小時戴在身上,能跟蹤走路、跑步或睡眠資訊,放在手機上即可完成同步,可以顯示時間,幾乎不用換電池。之前在indiegogo 上籌了80多萬美元,現在很多人已經收到了。

可穿戴裝置,資料服務才是未來

除了shine ,最近這一兩年出現了很多可穿戴裝置:nike+、fitbit、myo、google glass。而且新的可穿戴硬體不斷出現,包括國内,光智能手表現在都有了三四家,還不包括其他健康、家庭智能穿戴裝置。細看這些可穿戴裝置,幾乎都能發現他們有着類似的功能:跟蹤身體運動、監測聲音、溫度、帶麥克風或攝像頭。而這些功能的背後,都是相同的東西在起着作用:三軸陀螺儀、加速感應器、距離感應器、環境光傳感器……

說到這些傳感器,很多在智能手機上都有。而且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智能手機才為可穿戴裝置提供了一個合适的土壤。智能手機上的傳感器更豐富,比如gps,比如攝像頭,比如麥克風、觸摸屏。除了手機裡面的計算晶片,手機與人和環境之間的交流,都是通過傳感器來進行的。你用攝像頭拍照、掃描二維碼、掃描皮膚、人臉識别、測心跳,用麥克風測聲紋、錄音,用三軸陀螺儀測手機水準方向,用加速感應器測走路、跑步等等。手機上的傳感器甚至在可穿戴裝置之前就催生了一系列app ,比如moves、sleep time、而使用傳感器的app 更是數不勝數。

可以說,可穿戴裝置的本質就是傳感器,各種傳感器讓一個個戴在身上的小東西實作運動跟蹤、資料收集、資訊傳輸和互動。帶有各種傳感器的硬體被整合在一起,便成了nike+、up、shine,甚至包括nest、pebble、oculus rift 等。

可穿戴裝置,資料服務才是未來

但這裡要指出的是,即便在網際網路這個最擅長運用技術的領域,其可穿戴裝置的技術積澱也遠不如其他傳統智能裝置生産商,比如生産腕上電腦的garmin 和suunto 手表公司,他們的裝置基本上涵蓋了gps、加速儀、氣壓計、指南針、溫度、濕度、心率等所有運動過程中所需要的檢測資料,但他們卻并不是網際網路硬體公司。

inc 最近在一份報道中指出,目前的智能傳感器市場大約是6500萬台,這包括nest 在内的有溫度、濕度等功能的傳感器。而到2019年,也就是6年後,wintergreen 公司預測這一數字會暴增到2.8萬億台,而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公司則預測到2018年智能傳感器裝置銷售收入能達到690億美元,平均每年約10%的增長。

然而随着未來物聯網的發展,光有硬體已經無法在這個滿是創新的世界裡立足了。未來的新硬體将需要和軟體結合,以軟硬結合的方式創造新型的資料監控服務。比如與智能手機結合形成一整套個人資料監測服務,與智能家居結合形成遠端監控家居方案,與電動汽車結合形成汽車遙控檢測系統,與健康裝置結合形成私人健康資料收集、監控、傳輸服務。而在這些領域,才是智能傳感器和可穿戴裝置發揮想象力的地方。

<b>原文釋出時間為:2013-08-12</b>

<b></b>

<b>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