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mcilroy</b><b>:a quarter century of unix</b>
douglas mcilroy是unix系統上管道機制的發明者,也是unix文化的締造者之一。他歸納的unix哲學如下:
程式應該隻關注一個目标,并盡可能把它做好。讓程式能夠互相協同工作。應該讓程式處理文本資料流,因為這是一個通用的接口。
更加簡化的版本是:做一件事,做好它。雖然隻有第三條是特指unix系統的,但unix開發者們常常同時強調這三個信條。
<b>2.pike</b><b>:notes on programming in c</b><b></b>
羅勃·派克在他的《notes on programming in c》中提到了以下格言。雖然這些規則是關于程式設計的,但作為unix哲學絲毫不為過:
規則一:你永遠不會知道你的程式會在什麼地方耗費時間。程式的瓶頸常常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是以在你确信找到瓶頸後再動手優化代碼吧。
規則二:測試代碼。隻有在你詳細測試了代碼,并且發現一部分代碼耗費了絕大部分的運作時間時再對程式作速度優化。
規則三:功能全面的算法(fancy algorithm)在處理小規模問題時效率很低,這是因為算法時間效率中的常量很大,而問題往往規模很小。除非你知道你遇到的常常是複雜的情況,否則就讓代碼醜陋但是簡單而高效吧。(即使問題規模确實很大,也首先嘗試第二條規則。)
規則四:功能全面的算法比簡單的算法更容易産生bug,更難實作。盡量使用簡單的算法和資料結構。
規則五:資料決定一切。如果選擇的資料結構能很好的管理資料,算法部分往往不言自明。記住,資料結構,而非算法,才是程式設計的關鍵。
規則六:沒有第六條規則。
pike的第一、二條規則重申了高德納的著名格言:“過早的優化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pike的第三、四條規則被肯·湯普遜改述成:“疑惑不定之時最适合窮舉。”事實上,這兩條規則也是kiss原則的具體表現。規則五在之前fred brooks的人月神話中也被提及。jon bentley的《programming pearls》中也有一章闡述了相同的設計哲學。此規則作為“如果你的資料結構很好,那麼控制它的算法就無關痛癢了”的例子常常被簡化成“簡約地寫代碼,聰明地用資料”。第六條規則當然隻是pike針對蒙提·派森之獨幕喜劇bruces sketch的幽默發揮而已了。
<b>3.mike gancarz</b><b>:unix哲學</b><b></b>
1994年,x window系統開發組的成員mike gancarz根據他自己的unix系統經驗以及和其他領域使用unix系統的資深程式員們的讨論結果,寫成了《the unix philosophy》,提出了9條訓格之言:
一:小即是美。
二:讓程式隻做好一件事。
三:盡可能早地建立原型。
四:可移植性比效率更重要。
五:資料應該儲存為文本檔案。
六:盡可能地榨取軟體的全部價值。
七:使用shell腳本來提高效率和可移植性。
八:避免使用可定制性低下的使用者界面。
九:所有程式都是資料的過濾器。
此外還有十條原則則并不為所有人認同,甚至還是争論的焦點(如宏核心和微核心之争):
一:應該允許使用者定制操作環境。
二:讓作業系統核心小而輕。
三:使用小寫字母并盡量簡短。
四:節約紙張,保護樹林。
五:沉默是金。
六:并行地思考。
七:部分加部分大于整體。
八:尋找問題的帕雷托法則。
九:程式随需求而增長(worse is better)。
十:層級地思考。
<b>4.</b><b>糟糕的更好</b><b></b>
richard p. gabriel提議unix的一個關鍵優勢是他稱作“糟糕的更好”的設計哲學。在“糟糕的更好”的設計風格下,接口和實作的簡單性比系統的任何其他屬性都更重要,包括準确性、一緻性和完整性。gabriel主張這種設計風格擁有關鍵的進化優勢,盡管他也懷疑一些結果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