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在番禺區化龍鎮轄内,

目前依舊保留有多座祠堂,

細數其中比較有特色的祠堂,

潭山許氏大宗祠絕對榜上有名。

按祠内石碑記載,

其始建于元朝至治元年(1321年),

曆經700年滄桑,

2021年3月被公布為番禺區文物保護機關。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現時的許氏大宗祠

不僅大氣宏偉、精雕細琢,

更特别的是梁架上懸挂的功名牌匾,

每一塊牌匾背後都是一段“威水史”,

祠堂内每一處細節都充滿故事,

值得細細品味。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曆史:

見證潭山許氏一族的變遷

走進潭山村,經過牌坊、池塘、古樹,在拐角處遠遠就看到許氏大宗祠。祠堂前面廣場立有曆代先祖功名旗杆夾石十座。前進門立着一對抱鼓石,上懸木匾“許氏大宗祠”。

大門兩側有對聯:“高陽派遠 光祿勳崇”。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潭山村第27代傳人許钜泉介紹道,“大門前這副對聯一般是介紹這個祠堂的曆史淵源,‘高陽’是許氏的郡望,即許氏來自河北高陽,‘派遠’指許氏起源于很久之前,‘光祿’指始祖光祿大夫許彥先,‘勳崇’指祭祀,也就說這間祠堂主要是祭祀光祿大夫的。”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廣場前的旗杆夾石

許氏大宗祠是在原廣蔭堂的基礎上重建而成,是潭山村現存最古老最重要的祠堂,回溯它的曆史,其實也就是潭山許氏一族的變遷。

據資料介紹,潭山許氏始于福建莆田縣,始祖宋代光祿大夫許彥先蔔居潭山,後因官事遷住始興縣,其孫許青為潭山開村之祖。自許青來到潭山村務本裡,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曆史,流傳近三十代。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據介紹,潭山開村始祖許青公生二子,長淵公,次淑公。二世淑公生一子名才舉,三世才舉生二子長復卿,次清卿(山吓房之祖),四世復卿生二子長允中(紅石房)、次成恭(白石房),後人主要出于這三房。

其中,山吓房是一間較小的宗祠;紅石房建宗祠廣蔭堂,因全部基礎都是褐紅色的石頭,是以又叫紅石祠,也就是如今的許氏大宗祠;而白石房建宗祠滋大堂,因全部基礎都是用白色的石頭,是以又叫白石祠,原貌已不存在,舊址現為村黨群服務中心。

許氏枝繁葉茂,其分支到其他鄉村的許氏也都枝繁葉茂,旅居海内外及港澳族人6000多人,是番禺區最大的一個許氏村落。香港歌王許冠傑四兄弟、香港著名歌星許志安、中國擊劍隊男子佩劍隊隊長許英明等都是潭山許氏後人。從村中老前輩的口中可知:“許冠傑及其四兄弟都出自紅石房。”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圍牆兩邊雕刻着三國時期經典場景。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威水史”:

功名牌匾背後隐藏着很多故事

說起許氏大宗祠比較特别的一點,便是祠堂内梁架懸挂着多塊先祖功名牌匾,如今這在大多數祠堂已不多見。

走進前進門,門後懸木匾“五鳳世家”。中進大堂懸木匾“敦源堂”,其前正中懸木匾“銀青光祿大夫”,也就是始祖許彥先,其為北宋名臣。中進大堂前面正中懸木匾“承務郎”為其孫,中間正中懸木匾“中奉大夫”為其子。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走進中進大堂前,懸挂在中間的“榜眼及第”“進士”為份量較重的兩塊牌匾。

據資料介紹,宋神宗熙甯八年(1075年),許彥先進京參加會式,得中進士。其在為官生涯中,曾任廣南東路茶鹽轉運使,最後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其還在文學、書法、詩詞方面也卓有成就。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許彥先和他的父親、伯父兩父子以及一個堂兄弟共5個人,在41年裡,都考中進士,是以就有了‘五鳳世家’的說法。”許钜泉指着前進門後的牌匾說道。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中進大堂中間懸木匾“銀青光祿大夫”。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右邊為拓印詩句。在今廣州市教育路藥洲遺址,許彥先曾即興寫詩并刻于石上,如今依舊儲存着,許氏後人拓印後挂于祠堂内。

而在“銀青光祿大夫”右邊的木匾“魁亞”,上面刻着“清河知縣懷州守牧恩科”“中式第十三名舉人 為臣許遂恭承”。該功名匾的主人是許遂,康熙丙子舉人,他對潭山村的貢獻如今依舊被村民津津樂道。

在許氏大宗祠附近,有一座橋叫“槟榔橋”,象征着許氏族人的和睦團結,這是許遂倡建的。據介紹,紅石房和白石房的先祖本是同胞兄弟,一向和睦共處。後來人丁興旺,族大分支,随後逐漸産生沖突。在明末清初時期,兩房人因水利問題發生幾次宗派糾紛和械鬥,當時許遂挺身而出,用一個槟榔芋巧妙化解了紛争,并提議兩房人混合居住,還在兩祠間的水渠彙合處修建一座橋,警示後人要團結,也就是如今的槟榔橋。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來到後進,明間上懸木匾“源遠流長”,中心有神龛一個,安放許氏始祖及曆代祖先畫像及牌位。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後牆兩邊挂木雕“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在中國傳統社會,這八個字,素有“八德”之稱,凝練着中華傳統道德操守的精髓,是傳統社會所提倡的人的立身之本。許钜泉介紹,許氏大宗祠注重傳統文化的保留,“這八個字出自儒家思想,也是我們祠堂要傳遞的主要文化,是對後人的一種勉勵、警示、。”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祠堂内山牆兩邊懸挂重修後宗親送來的祝賀木雕對聯,祠内有抱柱對聯四副,其中有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撰寫的對聯,這也是許氏一族在當時的地位和财力物力的象征。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以前宣讀的聖旨内容。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現狀:

修葺一新的祠堂重新凝聚族人

如今看到的許氏大宗祠是在2011年修繕後的面貌。其在曆史上曾多次修葺,由于不同朝代所用的材料不同,也使得祠堂展現的材料顯得“雜亂”,這間接也成為了曆史的見證。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中堂的頂梁柱基底由不同年代的石頭所砌。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梁架上不同年代用不同字型刻着曆代重修的時間。

整個許氏大宗祠坐北向南,三間三進,面寬16.27米,總深57米,總面積930平方米,磚木石結構,素胎滴水剪邊,硬山頂,灰塑龍船脊,鳌魚遊脊,雙鳳頭龍船垂脊,飾卷單花紋,祥雲木雕圖案封檐闆。前進台階為七級,形制較高,紅砂岩勒腳,祠内梁架為擡梁與穿鬥相結合的柁峰鬥拱梁架結構型制。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據介紹,新中國成立後,紅石祠原用于生産隊堆放稻谷的倉庫,分田包産到戶後閑置。雖經明天啟元年、康熙辛酉年、同治甲戌年、2009年等曆次重修,但終因年久而破舊不堪,局部倒塌,變成危房。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曾經破損嚴重的大宗祠。(許钜泉供圖)

2011年,在族中有識之士的發動倡議下,海内外許氏宗親積極響應,共籌得200多萬元重修資金,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重建并更名為許氏大宗祠,為全村及海内外、港澳族人同有。并恢複了以往的立牌位挂功名牌匾,立旗杆石等恢複過往曆史原貌。

如今,修葺一新的許氏大宗祠成了村民休閑活動中心、歲時祭祀、宗親聯誼、尋根問祖、慎宗追遠的好地方,增加了族人的凝聚力。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2011年6月25日,舉行重建落成典禮。(圖化龍鎮提供)

番禺|化龍文物志⑪:化龍鎮這間祠堂曆經700年滄桑,有超多“威水史”

▲如今,每年七夕在此舉辦潭山村乞巧文化。

化龍鎮潭山村曆來就擁有

民族民間藝術的傳統底蘊,

民俗氣氛濃厚,源遠流長。

許氏大宗祠在重新修葺後,

不僅保留着曾經的傳統,

也繼續在新時代發揮着新作用。

專欄:

化龍鎮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裡曆史名人輩出、文物古迹遍布全鎮、民間文化藝術曆久不衰,為保護好傳承好曆史文化遺産,活化鄉村曆史文化,推動鄉村振興全面發展,化龍鎮黨建辦(宣傳)、化龍鎮文體中心聯合微社群e家通化龍飛升推出化龍鎮曆史文化專題系列報道,跟着我們一起探訪、領略化龍傳統文化的魅力和風采。

【圖文記者 小飛飛】

【編輯 峥輝】

來源:微社群e家通化龍飛升(微信号:xxsbejthl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