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迎接建黨百年,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四代作曲家寫了四部新作

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史凝結了幾代人的不辍耕耘,為慶祝建黨百年,上海交響樂團同時委約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四位作曲家——賈達群、于陽、郝維亞、楊帆,創作了四部新作。

委約四代作曲家共寫時代強音的創意,由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提出。這四部作品也是上海釋出的首批以全面小康社會和建黨百年為主題的39項重點文藝創作項目之一。

迎接建黨百年,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四代作曲家寫了四部新作

餘隆(右)

12月5日,四部新作初試啼聲,在駐團指揮家張潔敏的帶領下,上海交響樂團首次排演了賈達群《逐浪心潮》、于陽《中國頌》、郝維亞《相信未來——為女高音與樂隊而作》、楊帆《父輩》裡的精彩選段。

迎接建黨百年,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四代作曲家寫了四部新作

排演現場

當天,來自全國多家文藝院團、專業院校、文藝評論等領域的學者和專家齊聚上海。作為首批觀衆,他們聆聽了四部新作,并在排演結束後,與四位作曲家展開深度對話。這些對話,将在迎接建黨百年之際,幫助四部新作以更成熟的姿态面世。

作曲家賈達群出生于50年代。對他來說,建黨百年的曆史是厚重的,需要一部厚重的作品來承載它的文化和精神核心,是以,他以毛澤東詩句“心潮逐浪高”為标題,寫了一部樂隊協奏組曲《逐浪心潮》,作品長約40分鐘,有五個樂章。

迎接建黨百年,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四代作曲家寫了四部新作

賈達群

作曲家于陽出生于60年代。他的交響樂《中國頌》由三至四個樂章組成,有濃郁的中國音樂風格,融合了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印象主義的色彩性、現代主義的交響語彙,展示了中國當代音樂的⼀種新風尚。

迎接建黨百年,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四代作曲家寫了四部新作

于陽

作曲家郝維亞出生于70年代。在《相信未來——為女高音與樂隊而作》裡,他用當代詩人食指的名篇《相信未來》為歌詞,通過大型管弦樂隊與女高音的對話,表達了中國人民在共産黨上司下,在現代化道路上砥砺前行、相信未來。

迎接建黨百年,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四代作曲家寫了四部新作

郝維亞

作曲家楊帆出生于80年代。在單樂章的交響詩《父輩》裡,他試圖尋找與父輩的共鳴,緻敬那些身陷囹圄中為他人擎起火種、那些燃燒生命以殉道于信仰、那些從戰火與征途中活下來、那些立于豐碑眠于塵土中的人。

迎接建黨百年,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四代作曲家寫了四部新作

楊帆

值得一提的是,楊帆也是大熱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作曲,《父輩》裡的音樂主題,取自《永不消逝的電波》。

創作舞劇時,楊帆便想着把它擴寫成交響詩,“舞台藝術是綜合藝術,舞劇音樂偏場景化、偏描寫化,變成交響詩以後,舞蹈、舞美等一切視覺元素都摘除了,就是靠聽,我在作曲手法上進行了展開,描寫了更多側面,是一個更豐富、更綜合、更交響的集合體。”

從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一直到大學大學畢業,楊帆在上海待了13年時間,《父輩》的靈感來自期間他對父輩的所思所感。能和另外三位作曲家共寫一個主題,楊帆說,這樣的學習交流很難得,“年輕人能有這樣的機會很不容易,三位作曲家都是我的老師輩兒,我受益匪淺。”

迎接建黨百年,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四代作曲家寫了四部新作

當天,上海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楊燕迪聆聽了四部新作并參加了研讨。參加尚在創作中的新作研讨,對他來說還是第一次,“非常新鮮!請四個代表性的50後、60後、70後、80後作曲家來書寫他們對建黨百年的感懷,創意很好。”

“盡管聽的是片段,但整體呈現出非常高的品質,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在楊燕迪看來,四位作曲家的創作各有千秋,在把握音樂的可聽性,挖掘主題的多方面表現力,對音樂語言和當代技法的綜合思考上,都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音樂的特點是不可能寫實,不可能寫很具體的細節,是一種感悟。”楊燕迪認為,對主旋律創作而言,最關鍵的是如何在主題裡挖掘藝術性,作曲家一方面要用專業的語言來表達藝術追求,一方面也要得到當下觀衆的認可,“二者要結合,對作曲家而言是很大的考驗,他們都做了很深入的思考。”

12月31日,在上海交響樂團新年音樂會“唱支山歌給黨聽”上,四部新作的精彩選段将率先上演,明年4月底、5月初将呈現完整版,并計劃全國巡演。

責任編輯:程娛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