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墓位于冠縣柳林鎮,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武訓(1838~1896),冠縣柳林鎮武莊人。出身貧苦,在兄姐中排行為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延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七歲喪父,乞讨為生,求學不得,因文盲屢被欺辱,遂決心行乞興學。先後用行乞所得在柳林、臨清楊二莊、臨清禦史巷舉辦了三所義學。武訓行乞辦學的義舉得到清政府的嘉獎,光緒帝賜“樂善好施” 匾額,并授以“義學正”名号,賞穿黃馬褂。
武訓墓及祠堂是清代平民教育家武訓的墓葬及祠堂。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武訓病殁于臨清禦史巷義學内,遵從他的遺囑安葬于他所創辦的第一處義學“崇賢義塾”東側,光緒二十九年(1903)堂邑、臨清、館陶三縣鄉紳在武訓墓前為其修建祠堂,武訓墓及祠堂的圍牆周長890.12米,整體座北朝南呈中軸線排列,依次為大門、碑廊、雕像、祠堂、墓。碑廊的東西兩側有武訓魂亭和高歌台等。
武訓墓及祠堂整體呈長方形,四周青磚圍牆,牆外武河環繞,成為一獨立大院。武訓墓高2米,周長10米,墓前有徐運北先生所題“武訓先生之墓”碑。
武訓祠堂始建于1903年,僅三間。1937年何思源主持重建如現規模,1989年再次重修,祠堂為歇山式磚木結構,闊五間,進深三間,飛檐高挑,肅穆莊嚴。院内松柏森森,牆外楊柳依依,一道清清小河環繞院外,稱為“武河”。整個祠堂環境清新,十分可人。
武訓碑廊建于1995年,長140米 ,兩旁立石碑26塊,上刻近現代知名人士馮玉祥、郭沫若等為武訓先生的題辭及一些著名學府如北師大、華東師大等題辭。碑廊起自武訓祠大門牌坊,止于堂祠平台前。石碑均冬青環護,翠柏映襯,十分壯觀。遊客至此,既可緬懷武義士的高風亮節,又可欣賞風格各異的書法。
高歌台,又名“嘤鳴台”,位于碑廊以西。台為梅花形,青石雕砌。高18.38米 。“嘤鳴台”之名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題,語出《詩經·小雅·伐木》;“嘤其鳴矣,求其友聲”。意寓為弘揚武訓精神而大聲呼籲,尋求志同道合的各界朋友。此亭為紀念在弘揚武訓精神的活動中卓有貢獻的陶行知、馮玉祥、何思源、郭沫若、孫之隽、李土钊、孫瑜、趙丹等仁人志士。其中,孫之隽、李土钊為《武訓畫傳》的作者,孫瑜為電影《武訓傳》的編劇,趙丹為著名演員,電影《武訓傳》中武訓的扮演者。
武訓魂亭位于碑廊以東,1995年由港人王海亭先生捐資修建。亭中高聳着八角形石碑,镌刻着武訓興學宗旨,以及由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所書《武訓興學歌》。碑座為石雕蓮花,象征着武訓“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武訓魂”亭額系我國著名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題。
【免責聲明:我們緻力于公益宣傳,無任何商業用途。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原作者所有,如在使用資訊時侵犯了您的利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在24小時之内删除。】
◆ ◆ ◆ ◆ ◆
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微信公衆平台
政策方向|資訊服務
文旅聊城|探索聊城
來這裡,找到做聊城人的全部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