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做到活在當下?為什麼很多人被過去束縛? 如何做到不被過去束縛,活在當下呢?

作者:知我心理學

追求幸福可能有很多種方法,但今天我們想從如何“活在當下”來談一談。

研究發現,過分地“懷舊”會讓生活品質大大降低,人們會覺得過去總是比現在更好而陷入後悔,甚至還會覺得,人活着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

如何做到活在當下?為什麼很多人被過去束縛? 如何做到不被過去束縛,活在當下呢?

“覺得過去比較快樂”并不是一種小衆的體驗——很多人懷舊,都是因為相信過去要比現在美好。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過去能給人帶來一種掌控感和安全感

近80%的人在講述自己過去的經曆時,會按照一種“拯救式順序”——描述自己是如何從坎坷挫折中一步獲得最終成功的故事,是一種從消極到積極的講述方法。

換言之,我們在懷舊時,即便想起一些挫折、痛苦,也會懷有一種“我克服了它們”的積極情感和對人生的掌控感。

2.記憶中的過去可能充滿着虛構的美好

回憶是比我們想象中還要主觀的一樣東西,人的情緒、想象能力、資訊出現的次數,以及身邊人的記憶,都會對我們的記憶産生影響。

我們的記憶不僅不客觀、不準确,甚至還可能是假的——我們可能會記得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在記憶中,我們常常“輕而易舉”地克服很多困難,但我們也許都忘了自己曾經為這些事情焦頭爛額。

3. 過去本身就是一種喪失,而失去的總是好的

有大量的研究結果都指向同一個結果:對于人類而言,“獲得”帶來的快樂遠遠抵不過“失去”帶來的痛苦。是以我們永遠都覺得,已經失去的“過去”比現在獲得的更好。

4. 有不少快樂,的确是“第一次”帶來的

在初次體驗一件事時,它給予我們的刺激才是最強烈的。然而,我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我們對其的情感也越為淡漠,最後則會漸漸趨向乏味。

可惜的是,随着年紀增長和閱曆的增加,這種能将快樂最大化的、新鮮的“第一次”體驗注定會越來越少,于是,我們會不斷回到過去的記憶中尋找“第一次”帶給自己的喜悅。

首先,你需要明白,你可以積極地懷念過去,但你不能活在過去。活在過去的人,會失去很多眼前的機會,而當下又會在明天變成“你本可以掌握卻失去了”的昨天。

另外,有兩點小建議想要送給你:

1. 轉換看待過去與現在的思維模式

從“失去了什麼”視角到“得到了什麼”視角 。

許多對過去念念不忘的人,都尤其喜歡感慨自己一路走來生活中那些負面變化——“我和以前親密的朋友都走散了”、“再也沒有那種不用為生活發愁的無憂無慮的日子了”、“從前人與人之間更加真誠,一封短信都小心斟酌”……

與此相比,我們常常忽視自己在歲月旅行中的收獲。比如,雖然和青春期的夥伴走散了,卻在自己達到相對成熟的狀态時,結識了可以進行更多精神交流的朋友;雖然不得不面對生活的壓力,卻也能更自由地為自己做選擇和決定;雖然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少了幾分耐心,卻也使我們可以更快、更便利地找到那些重要的人。

當人們被要求去有意識地回想和總結“自己身上和生活中的積極改變”時,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也會得到提升。 是以,想要從自己深陷的過去這個泥沼中走出來,你需要提醒自己去關注、去思考那些你收獲的,并肯定它們的價值——它們和你失去的那些東西一樣珍貴與難得。

2. 多給制造“第一次”的體驗

前面有和大家提到,我們之是以覺得童年、青春期那麼快樂,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那時我們的閱曆十分有限,很多體驗對我們來說都是新鮮的、新奇的。

我們能做的最簡單的事,就是像小時候那樣,重新去挖掘、探索各種各樣的新鮮的體驗,做一直想做卻又遲遲不敢做的事。隻是你需要稍稍踏出舒适區一點,而不是永遠躺在自己最熟悉的地帶。像個孩子一樣永遠保持着好奇心,勇敢地去探索和嘗試的人,也許也真的能一直像孩子一般快樂。

如何做到活在當下?為什麼很多人被過去束縛? 如何做到不被過去束縛,活在當下呢?

願過去成為令你變得溫柔的理由,而不是會束縛你前行的牢籠。珍惜當下,用積極地面對未來,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你還有什麼提高目前生活品質的建議?在評論區留言給我們吧

收藏文章?不如順便關注我們——頭條号“知我心理學”,三百萬北上廣青年都在追的心理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