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安故事:西安唯一川菜館,那盤麻婆豆腐真的絕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工廠幹臨時工,每天三班倒,每班有一餐要在廠職工食堂裡吃。這種大鍋飯千篇一律,真正好吃的非常有限。一種用半發面做的蔥花餅是我的最愛,每次買半張、喝一碗稀飯,随便就一個菜這一餐就心滿意足。吃厭煩的時候,就會惦記街上食堂,解放路聚豐園飯店的麻婆豆腐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西安故事:西安唯一川菜館,那盤麻婆豆腐真的絕了!

西安聚豐園飯店位于解放路東四路東南角,一棟四層西式建築簡潔明了,一樓大堂窗明幾淨,有小吃、有炒菜,一角豎着個像汽油罐一樣的罐子裡邊裝着散啤酒,每到夏季,附近居民都會拿着暖瓶去打啤酒,啤酒0.25元一斤,一個暖瓶最多裝4斤,是消夏的最佳飲品。

西安故事:西安唯一川菜館,那盤麻婆豆腐真的絕了!

西安聚豐園飯店從建國後引進西安,以适應廣大群衆的“小炒肉”占絕對統治地位,像我後來經常去該飯點吃的宮保雞丁、魚香肉絲、麻婆豆腐、鍋巴肉片、幹煸牛肉絲等,都是烹制快速、經濟實惠的大衆化便餐菜式。尤為使人欣喜的是聚豐園川菜中又一重要組成部分竟是“肉末豇豆、蒜泥白肉、榨菜肉絲、連鍋湯、河水豆花”等家常風味菜式,取材友善,不尚新異,操作易行,更受普通老百姓的歡迎。那段時間,囊中羞澀,口中乏味需要不時調劑,去聚豐園(那時已經更名西安川菜館)打一盤麻婆豆腐是件奢侈的事,雖然一盤麻婆豆腐僅0.35元,為吃一個菜而處心積慮煞費心機,讓現在的孩子們難以了解,但在那時并不是一件随便的事。

西安故事:西安唯一川菜館,那盤麻婆豆腐真的絕了!

我騎着自行車到了聚豐園,先在櫃台開票,買一盤麻婆豆腐,随後敲明撂響的讓服務員把票和飯盒遞到裡邊,便開始耐心等待。麻婆豆腐是川菜代表菜,既親民又廉價,是我那段時期的最愛。從飯盒遞進去的那一刻起,嘴裡已漸漸的有了滋味,麻辣鮮香的味道早已萦繞鼻息,你說有多饞嘴!沒辦法,那時雖然能飽食,但肚裡依然少油。說來你可能不信,從上世紀1980年到1997年,我的體重一直維系在103斤左右,按時下說法是健康的,但對于下苦力的我來說體重嚴重不足,瘦小使形象與實際年齡大打折扣。

西安故事:西安唯一川菜館,那盤麻婆豆腐真的絕了!

不消一刻,一飯盒燙手的麻婆豆腐遞了出來時,此時顧不得其他了,快速蹬回廠裡,在更衣室大飽口福。飯盒一打開,立馬引來無數饞蟲,大家雖然吃過了,依然要再嘗嘗。一個手快的一勺舀起送到嘴裡,誰知,這“麻、辣、燙、香、酥、嫩、鮮、活”的豆腐一進口就燙的了得,吐又舍不得,就一呼一吸、吸溜着、叫喚着,讓人忍俊不禁。不得不承認,這麻婆豆腐是米飯的絕配,有了這道菜,要多吃二兩飯!

對聚豐園的熟絡不僅因為我的鄰居一家在這裡工作,還緣于我那行伍出身的父親。在戰争年代為了抵禦風寒養成飲酒的習慣,除了從小“灌”我喝酒外,但凡領我喝酒遇到人多,排隊買酒的任務就落到我的頭上。印象中父親無論打白酒、啤酒,從未點過炒菜,隻是一包花生米了事,而對于炒菜卻是父親拿手的。

父親在困難時期常常托“下放”鄉下的老鄉給家裡買過羊肉、黃鳝、泥鳅等,由于嫌腥膻少時無福享受,到是一款素菜非常适口,記憶猶新。食材是青辣椒,洗淨後剖開,将散面醬塗抹一層、撒少許食鹽,然後再放一層塗抹一層面醬、撒鹽,擺滿後上鍋蒸,約10分鐘後出鍋。蒸好後的面醬青椒已不像裝盤時的姿紮,軟榻了許多,這時用剛出籠的蒸馍一夾,不論味覺還是思想即可豐滿起來。猛咥三口緩緩咀嚼,喝一口濃酽的茉莉花茶,馍香、椒香、醬香、茶香互相交織纏繞,一個飽嗝耳畔想起“吃飽咧、喝脹咧,和皇上他二爸一樣咧……”再後來才知道父親的這道家菜是改良版的“虎皮尖椒”,油不夠吃面醬充數,這是老一輩的生存之道。

西安故事:西安唯一川菜館,那盤麻婆豆腐真的絕了!

再往後幾年,與已經恢複原名的聚豐園有了更多接觸。時常來這裡打打牙祭,請有往來的夥伴吃個便飯,而這裡的正宗川菜館,有滋有味、麻辣鮮明,有着火熱的特點,也象征着我們的友情、事業紅紅火火蒸蒸日上。記得1987年秋天,我給弟弟在此辦婚宴(請諒解大麥沒熟小麥先黃),恰逢我的好友均有人生大喜,由于我時常外出無法聯絡,結果在聚豐園來了個雙喜臨門!如今30年過去往事猶在眼前,聚豐園也随着解放路拆遷而遷往他處,我卻依然留戀着當年的那盤麻婆豆腐。

西安故事:西安唯一川菜館,那盤麻婆豆腐真的絕了!

從口味上說,人不可能一輩子從一而終,總是在不停的變。缺油少糧時口味偏重、偏肉食、偏麻辣;到了中年口味偏清淡,就連吃了一輩子的辣椒都基本戒了,這或許就是适口者珍吧!聚豐園的麻婆豆腐卻一直盤踞在我的心上。

西安故事:西安唯一川菜館,那盤麻婆豆腐真的絕了!
西安故事:西安唯一川菜館,那盤麻婆豆腐真的絕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