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色蛤,學名菲律賓簾蛤,它的野生品種開始主要分布在菲律賓、中國南海和東海、黃海等海域,是以得名菲律賓簾蛤。現在,雜色蛤分布很廣,是一種常見的貝類,在山東半島俗稱蛤蜊,在南方俗稱花蛤,在遼甯半島一代俗稱蚬子。
雜色蛤是一種價格實惠的親民海鮮,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煮食、辣炒、涼拌、做餡都行,經常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市場需求量也比較大。在山東半島、遼甯半島沿海,灘塗養殖雜色蛤産業是農民增收的一個管道。小編的家鄉位于膠東半島北部,瀕臨渤海萊州灣,當地有不少常年從事雜色蛤養殖的農民,小編也參與過養殖過程。經過與養殖戶的深入交流,将他們多年積累下來的一些養殖經驗整理與大家分享。

雜色蛤屬于貝類動物,它的外形略呈橢圓形,殼比較堅固,殼瓣左右相等,兩側不等,殼頂的喙位于前半部分。韌帶内嵌,不突出殼面,左右兩殼各有3枚主齒。雜色蛤雌雄異體,産卵繁殖,出生後的種苗很小,肉眼能看到的約1mm左右,外界環境合适的情況下,雜色蛤生長得比較快,大約一年半至兩年時間,就可長成2.5-4cm的成品。
雜色蛤主要栖息在帶泥沙底的灘塗上,它的适應性比較強,具有廣溫、廣鹽、廣分布的特點。水溫在0-36℃,雜色蛤都可以生存,5-35℃時能夠正常生長, 18-30℃時生長最快,水溫20-25℃時雜色蛤産卵,水溫超過43℃會大面積死亡,水溫長時間低于-2℃也會逐漸死亡。雜色蛤對鹽度的适應能力也很強,海水比重為1.004-1.027時都能正常生長,最适宜生長的海水比重為1.015-1.020。雜色蛤在我國的沿海海域都有分布,尤以山東半島、遼甯半島海域出産的雜色蛤品質最好,許多都出口到了日本等地。
雜色蛤日常穴居在灘塗泥沙中,要想養好雜色蛤,選擇好的灘塗是成功的第一步。選擇灘塗時,一要看底質,二要看地勢,三要看潮流,四看環境。
所謂看底質,就是看灘塗的成分構成,是砂質還是淤泥?雜色蛤要生長在含砂的灘塗中才行,純泥質灘塗不适合,最合适的底質結構為含砂量為70%-80%灘塗,這樣的灘塗松軟透水,便于雜色蛤穴居和漲潮時從泥沙中升至灘面,伸出水管進行呼吸、攝食和排洩。
所謂看地勢,就是要選擇地勢平坦的灘塗,選擇中、低潮區,既不能是幹灘,也不能過陡、過深。理論上,雜色蛤從潮間帶至4米水深都能生長,但是最好選擇一處地勢平坦、落潮後水深不超過2米的灘塗,有利于雜色蛤的穩定生長。過陡的灘塗容易造成苗種遷移流失,過深的灘塗采收捕撈難度加大,幹灘和過淺的灘塗不利于雜色蛤生長。
所謂看潮流,就是要看周邊地形對海水的潮流有沒有影響,雜色蛤适合在風浪平緩、潮流暢通的灘塗生長,海水流速不能低于10厘米/秒,理論上講,海水循環流速越大,帶來的餌料越多,越适合雜色蛤快速生長。最合适的流速是1-2.5米/秒。潮流有時候表面看不出來,但卻是很重要的條件,前些年,因為盲目圍填海,影響了海水循環,破壞了原生态的環境,造成許多沿海灘塗養殖的雜色蛤死亡或者滞長。
所謂看環境,就是要看該海域有沒有工業污染,有沒有海苔産生和淤積,能否影響海水的溶氧量。雜色蛤在溶解氧為1毫克/升的海水裡就能正常生長,也就說一般海域都适合。在溶氧量大于5毫克/升的海水裡,雜色蛤生長最快。當溶解氧低于0.5毫克/升的時候,雜色蛤會出現死亡。如果連續一個周以上溶解氧過低,則會出現大面積死亡。這裡為什麼提出要觀察是海域否有海苔産生?不少養殖戶反映,有的沿海灘塗因為圍填海,改變了海流走向,到了春夏季節,會在中低潮帶生成并滞留大量海苔,覆寫在雜色蛤生長的灘塗上面,造成海水中溶解氧過低,導緻養殖的雜色蛤大面積死亡。
另外,雜色蛤生長所需要的水溫、海水比重,膠東半島和遼甯半島海域都比較适合,可以不用過多考慮。
(歡迎點選右上角關注小編,了解更精彩的膠東農村。本文由農裡農氣原創,剽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