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傳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幼雞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1957年本病首次發生于美國特拉華州甘保羅鎮的殭屍電腦群中,20世紀70年代末傳入我國,本病在世界上養雞的國家和地區廣泛流行,也是嚴重威脅我國養雞業的重要傳染病之一。本病主要侵害幼雞和青年雞,發病急,病程短,損害中樞免疫器官法氏囊,可導緻免疫抑制,并可使多種疫苗免疫失敗,誘發多種疫病,給養雞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有什麼症狀?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可感染各品種的雞,主要發生于2-15周齡,特别是3-6周齡,成年雞一般呈隐性經過。病雞和隐性感染雞是主要傳染源,被污染的籠舍、用具、飼料、飲水及墊料等,可通過接觸傳播。本病的潛伏期2-3d。初期,雞群突然發病,表現精神沉郁,食欲減少,羽毛松亂,有些雞自啄肛門。随即出現垂頭、嗜睡,翅膀下垂,擠堆,排白色米湯樣或水樣稀便,肛門周圍的羽毛污染糞便,病後72h,體溫達43℃-43.5℃,感染後第3天發生死亡,5-7d達死亡高峰;病愈雞消瘦,呈佝偻病樣,生長緩慢,飼料使用率低,生産能力下降。有的病雞感染ibd變異株後,表現臨床症狀不明顯,處于隐性感染狀态。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如何防治?
由于雞法氏囊病病毒抵抗力極強,能在雞舍中長期存在,很難徹底淨化,對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應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
(1)采取嚴格有效的衛生消毒措施。對雞舍、環境、籠具、用具等進行徹底清掃、沖洗和消毒,每周至少3-4次;特别要對種蛋、孵化器、孵化室和育雛室要嚴格消毒,以防ibdv早期感染雛雞;消毒時用含碘制劑、過氧乙酸、福爾馬林等藥物采取噴霧、熏蒸等方法,消毒藥應輪換使用,效果更佳。
(2)做好種雞和雛雞的預防接種工作。種雞群在18-20周齡和40-42周齡經2次接種ibd油乳劑滅活苗後,可産生高抗體水準并傳遞給子代,使雛雞獲得較整齊和較高母源抗體,在2-3周齡内得到良好的保護,防止雛雞早期遭受感染。雛雞免疫接種,應先檢測雛雞母源抗體水準,根據當地本病的流行特點、污染程度、雞場衛生狀況和母源抗體消長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式,選擇合适的疫苗和首免日齡,适時進行免疫接種。一般情況下,抗體水準偏低或沒有母源抗體的雛雞宜選用弱毒疫苗,二免時用中等毒力疫苗,有母源抗體的幼雞可選用中等毒力疫苗;對雞法氏囊病病毒污染程度嚴重的雞場,可以使用中等偏強毒力的活疫苗免疫,它們突破母源抗體的能力強,免疫效果較好。
(3)強化養殖管理,提高雞體抵抗力。重視生物安全管理,采取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杜絕不同日齡的雞混養,整個育雛期應嚴格隔離管理,降低發病風險。要飼喂優質、全價、新鮮飼料,有合理的養殖密度,雞舍溫度、濕度和光照要适宜,通風良好,平時應避免各種應激因素對雞群造成不利影響。
(4)早發現,早診治。要經常觀察雞群,發現病雞立即隔離并盡早确診,對雞舍、雞群、用具等進行全面徹底消毒,對病死雞做焚毀、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對已發病确診為法氏囊病病雞,可用克囊靈、速效管囊散、解毒抗炎靈和特效護囊清等藥物進行治療,用口服補液鹽飲水,緩解機體脫水;使用抗菌藥物、免疫增強藥物,控制雞群的繼發感染。同時對發病雞群進行緊急防治,早期用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高免卵黃液治療,1-1.5ml/隻,也可用高免血清,0.5~1ml/隻,肌内注射。對已發病注射高免卵黃液的雞群,1周後再用中等毒力疫苗飲水免疫。配合治療可用病毒靈加強力黴素拌料,或用病毒靈加闆藍根沖劑拌料飼喂,效果會更好。
以上就是“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有什麼症狀?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如何防治?”全部内容的介紹了,希望對大家的養殖能夠有所幫助,科學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