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代名臣張廷玉,後代發展如何?4個兒子——3個正國,1個副國張若溎張若霭張若澄張若渟後記

作者:正說清代十二朝
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隻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朕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雍正皇帝

雍正十一年,時任“保和殿大學士監管吏部、戶部”、“領班軍機大臣”的張廷玉回鄉省親。臨行之際,雍正皇帝親贈如意,寓意“往來事事如意”,并贈送《古今圖書內建》2部(當時僅刊印64部)。而後,雍正皇帝親自給張廷玉回鄉沿途的省份下旨——“撥兵護送、文武相迎”。

張廷玉返鄉僅月餘,雍正皇帝便按捺不住思念之情,提筆寫下了上述動情言辭,快寄給了張廷玉。

清代名臣張廷玉,後代發展如何?4個兒子——3個正國,1個副國張若溎張若霭張若澄張若渟後記

世人常言,李衛、田文鏡、鄂爾泰最得聖心、最受恩寵,并稱為“雍正帝三大寵臣”;其實,被雍正皇帝評價為“第一宣力大臣”、被雍正臨終委以“顧命之重任”、甚至被明确授予“配享太廟”之特權的張廷玉才是真正的雍正帝第一寵臣。

隻是,和李衛、田文鏡、鄂爾泰一樣,進入乾隆朝的張廷玉也很快遭到乾隆皇帝的瘋狂打壓。從降旨訓斥,到罷職奪爵,甚至剝奪了雍正皇帝欽定的“配享太廟”之權,深得雍正皇帝信任和倚重的“社稷功臣”——張廷玉,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便被乾隆皇帝剝了個幹幹淨淨。

乾隆二十年,84歲的張廷玉病逝于安徽老家,乾隆皇帝下令“仍遵皇考遺旨,令其配享太廟”,總算沒讓張廷玉徹底落得晚節不保。

可盡管如此,正如《清史稿》對張廷玉的評價,“終清世,漢大臣配享太廟,惟廷玉一人而已”,張廷玉在清朝曆史上的超然地位依然無人超越。

清代名臣張廷玉,後代發展如何?4個兒子——3個正國,1個副國張若溎張若霭張若澄張若渟後記

那麼,這樣一位身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一代名臣,後代又落得何種結局呢?

張廷玉一生共育有4子,分别為長子張若溎、次子張若霭、三子張若澄和四子張若渟。

雍正八年,27歲的張若溎順利通過“殿試”,獲賜“進士出身”,按照慣例,張若溎應該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從虛職官員開始仕途之路。而此時的張廷玉已經官至“内閣首輔”、“領班軍機大臣”,乃系雍正皇帝的第一心腹重臣,礙于張廷玉的影響,雍正皇帝授予張若溎“兵部主事”。

“兵部主事”,品秩為正六品,行政級别相當于副廳級減。注意,按照清朝科舉制度規定,即使是“狀元及第”也隻能被初授從六品的“翰林院編纂”,由此可見雍正皇帝對張若溎的厚待。

而後,張若溎曆任“員外郎”(副司長)、“禦史”(監察委員)、“刑部侍郎”(司法部、公安部副部長),并最終官至“都察院左都禦史”。

左都禦史,品秩從一品,行政級别為正國級減,基本相當于現今的中紀委書記。

清代名臣張廷玉,後代發展如何?4個兒子——3個正國,1個副國張若溎張若霭張若澄張若渟後記

雍正十一年,雍正皇帝在諸多“殿試”考卷中發現了一份“頗得古大臣之風”的考卷,準備将其欽點為“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探花”。拆開封印的名字一看,竟是當朝大學士張廷玉的次子——張若霭。

隻是,張廷玉得知這個消息後,非但沒有高興,反而立馬趕到宮中,懇求雍正皇帝将張若霭的考試名次從“一甲第三名”改為“二甲第一名”。拗不過張廷玉的堅持,雍正皇帝隻得将張若霭的考試名次定為“二甲第一名”。

張若霭的名次雖然被刻意降低,但雍正皇帝仍将其直接授予了“榜眼”、“探花”才能授予的“翰林院編修”,品秩正七品,行政級别為正處級。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張若霭最終于乾隆朝官至“禮部尚書”,品秩為從一品,基本相當于兼任教育部部長的副總理,行政級别為正國級減。

清代名臣張廷玉,後代發展如何?4個兒子——3個正國,1個副國張若溎張若霭張若澄張若渟後記

乾隆十年,一直和張廷玉暗中較勁的鄂爾泰病逝,讷親雖然迅速取代了鄂爾泰的位置,但聲望更高、資格更老、勢力更大的張廷玉無疑才是真正的“朝廷一把手”。

就在這一年,張廷玉的第三子張若澄參加了當年的“殿試”并成功獲得“進士出身”。而後,張若澄按照“進士”正常的晉升過程,曆任“庶吉士”、“編修”,并很快進入“南書房”,成為乾隆皇帝的秘書班成員。

曆史上的張若澄“飽讀詩書,書畫皆工”,剛一入仕便被乾隆皇帝視為重點培養的儲備幹部。乾隆十一年,張若澄的二哥張若霭感染風寒,英年早逝,這讓張若澄備受打擊,從此醉心書畫,再難提起對仕途升遷的興趣。

張若澄最終官至“内閣學士”兼領“禮部侍郎銜”,品秩為正二品,基本相當于兼任國務委員的副部長,行政級别為副國級。

清代名臣張廷玉,後代發展如何?4個兒子——3個正國,1個副國張若溎張若霭張若澄張若渟後記

和自己的三個哥哥不同,張若澄進入仕途并未按照張家的傳統方式——“科甲”,而是花錢買了一個“刑部主事”的官職。隻是,張若渟的仕途生涯頗為豐富,幾乎曆任清朝各級品秩官員。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我們能大緻歸略出張若渟的曆任官職:

于京中官至“刑部郎中”(正五品,相當于司長,正廳級減);而後外放雲南,擔任“知府”(從四品,相當于市長,正廳級);繼而,升任“四川建昌道”(正四品,相當于專職地委書記,正廳級加)。

因為在“道員”任上的出色表現,張若渟再被調入朝廷任職,曆任“太仆寺少卿”(正四品,掌管宮廷車馬的機構二把手)、“通政使”(正三品,相當于信訪辦主任,副部級)、“内閣學士”(從二品,相當于國務委員,正部級)、“工部侍郎”(正二品,相當于兼任國務委員的副部長,副國級)。

嘉慶五年,張若溎迎來了仕途上的巅峰,出任“兵部尚書”,品秩升為從一品,基本相當于兼任國防部長的副總理,行政級别為正國級減。

清代名臣張廷玉,後代發展如何?4個兒子——3個正國,1個副國張若溎張若霭張若澄張若渟後記

發展于康熙朝,崛起于雍正朝,隕落于乾隆朝的張廷玉,于仕途浮沉長達半個世紀,雖然最終落得晚節不保,但到底延續了桐城張家“合家頂戴,滿門朱紫”的輝煌。作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将家族帶向了頂點;張廷玉之後,雖再無人能達如此高度,但其家教、家風毫無疑問是成功的。

張英之下,張廷玉三兄弟均獲“進士”功名;張廷玉之下,張若霭四兄弟又有三位“進士”。如此教育成果,着實值得後世推崇、學習。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七十五》、《清實錄·高宗實錄》、《桐城名人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