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文攝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黃興利 見習記者 張瀚文 北京報道
除了沒完沒了的商業民事糾紛,無印良品在中國的麻煩遠不止這些。
11月4日,北京法院審判資訊網更新釋出了兩家“無印良品”公司的兩份民事糾紛判決書。分别是關于商業诋毀糾紛和侵害商标糾紛。原被告雙方分别代表無印良品的日本公司良品計畫株式會社(下稱“良品計畫”)和北京無印良品公司(下稱“北京無印良品”)。
在這兩起糾紛中,良品計畫和北京無印良品互有勝負:其中在商業诋毀糾紛中,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北京無印良品公司母公司)起訴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和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商業诋毀勝訴,獲賠40萬元;而在另一樁關于枕頭産品的商标侵權糾紛中,則是北京無印良品方構成對良品計畫注冊商标專用權的侵害。
近年來,伴随着兩個“無印良品”官司不斷,良品計畫在中國的日子越發不好過。
兩個“無印良品”糾紛不停
在最近披露的兩起糾紛中,良品計畫和北京無印良品互有勝負。
其中,在“商業诋毀糾紛案”中,天眼查app顯示,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與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良品計畫等相關商業诋毀糾紛一審法律文書公布,審理法院為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
文書顯示,原告棉田公司訴稱,良品計畫等二被告編造并傳播棉田公司“搶注”其“無印良品”商标的虛假資訊,導緻相關公衆誤認棉田公司的“無印良品”毛巾、被子等商品為山寨貨,給棉田公司造成損失,其行為構成商業诋毀。
法院審理認為,良品計畫等二被告釋出的公開聲明,客觀上存在違背事實的表述,進而實際上貶損棉田公司商譽。原告主張被告構成商業诋毀行為,有事實及法律依據。最終判決結果為,被告良品計畫、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共同賠償原告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經濟損失及制止侵權開支共計40萬元等。
而另一起侵害商标糾紛,法院則同意了良品計畫的部分主張。
從11月4日釋出的良品計畫與北京無印良品侵害商标權的一審判決文書來看,雙方的争端源自于原告良品計畫認為被告北京無印良品方面在京東商城“無印良品官方旗艦店”中銷售一款名為“頸部枕套”的商品涉嫌商标侵權,原告認為該産品實際為頸部靠枕,而非單獨的枕套。
據悉,良品計畫獲得“無印良品”文字商标的商标注冊證,核定使用在枕頭等商品上,而北京無印良品的"無印良品"商标注冊證核定的使用商品中,包含的是“枕套”等商品。
法院認為,被告未經許可在同類商品上使用與原告涉案注冊商标相同商标,構成對原告注冊商标專用權的侵害,依法應當承擔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法律責任。
不過,截至記者發稿,并未看到北京無印良品方面的相關聲明。11月5日,《華夏時報》記者緻電北京無印良品方面進行采訪,對方在得知記者身份時,直接挂斷了電話。
實際上,雙方關于“無印良品”的商标糾紛已久。法院資訊網顯示,此前幾年,雙方針對枕套芯、床褥墊等商品采用的标已多次對簿公堂。
“muji”的尴尬
打開淘寶,搜尋無印良品,你會發現有兩個“無印良品”。其一為“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粉絲數808萬,這是由良品計畫旗下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開設。另一家名為“無印良品旗艦店”,粉絲數115萬,由北京無印良品開設。
實際上,這兩家并不是同一家。前者開于2005年,由日本良品計畫授權,負責在華銷售;後者開于2011年,并注冊了可用于毛紡織品等商品的“無印良品”商标。
除了線上有兩家“無印良品”有所區分外,線上下實體零售上,良品計畫則以muji無印良品為辨別開設專賣店。
11月5日,記者走訪了位于西單大悅城的muji無印良品店,發現在毛巾、浴巾等棉紡織品、床上用品和睡衣的價簽上,并沒有“muji無印良品”的辨別而是隻印有“muji”字樣,但在護膚品等産品上則均印有“muji無印良品”的辨別。一位在無印良品工作超過三年的員工證明了無印良品确實受困于商标糾紛而無法在上述産品的價簽上印有辨別。
當記者詢問這個情況是否會影響這些商品的銷售時,上述人士解釋:“無印良品是進入中國之後的品牌名稱,在日本本土叫良品計畫,而在美國則是被稱為‘muji’。即使價簽沒有辨別也并未影響到産品的銷售。”
對于雙方在商标上的糾紛,11月4日,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的許浩律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商标是企業的無形資産,其作用是幫助消費者識别和購買某産品或服務,因為由産品或服務上特有的商标所标示的該産品或服務的性質和品質符合他們的需求。如果為攀附他人商譽,将他人在先注冊商标作為企業名稱中的字号使用,導緻市場混淆,違誠實信用原則,該行為構成不正當競争。将‘無印良品’用在自己的商号裡的行為本身就構成了不正當競争行為;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北京無印良品的行為也有欺詐消費者之嫌。”
在商标糾紛中,哪一方最先将商标做成知名商标、付出了何等努力也是商标歸屬權的衡量因素。“這種‘搭便車’的行為需要及時制止,否則會打擊企業打造商标的積極性。”許浩最後補充到。
不斷降價muji還“高冷”嗎
憑借“自然”、“簡約”風格而受到追捧的muji無印良品,近年來的日子并不好過。良品計畫2019财年年報顯示,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營收增加了290億日元,但淨利卻下降了近三分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2020财年,受調整财年區間劃分(2020财年包括自然年的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和疫情影響,良品計畫營收“腰斬”,淨利虧損了186億元。其2021财年前三季度報告顯示,錄得營收約3451億日元,淨利約384億元,因财年劃分變動無法與上年同期相比,但可以看出其業績明顯回暖。
盡管良品計畫的業績在逐漸恢複,但其在中國市場顯現出了明顯的頹勢。公開資訊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以上海、北京等城市為中心,muji無印良品的門店數量已達到294家,占到整體的3成。但2019财年muji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僅淨增了19家門店,與2016财年動辄淨增三四十家門店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良品計畫社長堂前宣夫曾公開表示,“增長支柱是日本和亞洲市場”。同時指出,“在中國,我們的商品給人以價格較高的印象,顧客範圍不夠廣”,muji無印良品将在中國擴大賣場面積和商品數量,以擷取新顧客。
事實也是如此,自2014年起muji無印良品已進行了多輪“新定價”活動。11月5日,muji無印良品的店員向記者介紹今年也會有新定價措施。“但有些産品降低了定價反而沒有之前賣的好。”談及降價對銷售的影響,該人士也表示了自己的疑惑。
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價格問題外,muji無印良品既有“遠慮”也有“近憂”。易觀新消費行業資深分析師李應濤對記者分析,“muji無印良品除了供應鍊問題外,它的戰略定位、營運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都要調整。”而供應鍊能否改善将對商品售價産生直接影響。muji無印良品員工對記者表示“店内超過80%的商品均産自中國”。是以在去除關稅影響後,供應鍊就顯得最為主要。
除此之外,李應濤認為muji無印良品的核心品類不穩,産品線越來越寬,規模經濟性不足,營運成本和人力成本高,競争對手多樣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誠然,在名創優品、網易嚴選、小米有品等一衆競争對手“環伺”的環境下,上述問題顯得急迫了許多。值得一提的是,良品計畫的新掌舵人堂前宣夫曾在優衣庫擔任過統管歐美業務的負責人,一度外界視為柳井正的接班人,是以堂前宣夫能否利用先前經驗來解決良品計畫面臨的課題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