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疲軟的無印良品,祭出了降價、生态打造、副業“三大招”。不過,仍未能改善核心“病根”。
作者:麥芷晴 編輯:呂鑫燚
出品:零售商業财經 ID:Retail-Finance
無印良品的“咖啡故事”又添了幾筆。
前不久,全國首家咖啡快閃店亮相蘇州,與此同時,Café MUJI沈陽首店正式開業。一個是首個快閃店,一個是城市首店,“稀缺性”的加持下,兩家店都上演了排隊盛況。
圖源:網絡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香港海港城的Café & Meal MUJI停止營運。
“兩級反轉”的背後,是無印良品整體戰略重心在向大陸轉移的表現。2021年,無印良品曾宣布2024年中國擴店計劃,将每年在中國開設50家店。2024年2月,無印良品在北京朝陽大悅城開設了中國最大旗艦店,占地近5000平方米;同年5月、6月,國内新設門店達17家,遍布十多個城市。
開店提速是無印良品企圖通過“門店規模換業績增速”的主要抓手。2016年起,無印良品在大陸營收持續走低,為了挽救頹勢,其選擇用擴張“打平”單店業績下滑。例如2023年12月密集新開的5家門店,直接将營收同比增長幅度由33.6%拉高至47%。
但此舉并非長久之計,若未能提升現有店鋪的盈利能力,過度擴張隻會加劇未來的虧損風險。于是,跨界做咖啡成了無印良品提升單店盈利能力的一環。
此次蘇州快閃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現下正值蘇州仁恒倉街店8月16日開業前夕,快閃店在保留MUJI式簡約美學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融入了江南風格,除正常産品外,還特别推出限定産品與周邊,持續傳遞品牌文化的同時,也承擔着為新店造勢引流的任務。
跨界成效幾何仍待觀察,但無印良品醉翁之意并不在“咖啡”,此舉不過“曲線救國”。
01 “實力”不夠,“限定”來湊
圍繞此次快閃咖啡店,無印良品花了不少小心思。
首先,蘇州能為咖啡店營運提供最大的助力。
一方面,蘇州的昆山是近年來咖啡産地的“新秀”,2022年,蘇州咖啡貨運量達9萬噸、居全國第一;另一方面,蘇州作為新一線城市,其咖啡心智已經養成。産地和人群優勢為無印良品在供需雙方奠定了基礎。
選址側,快閃店布置在蘇州仁恒倉街,位于古城區的心髒地帶,距離拙政園、蘇州博物館、平江路等著名景點僅兩公裡的步行距離,確定了店鋪的人流量。另外,作為一個高端商業街區,倉街的主要消費群體也與Café MUJI的中高端定位相契合。
場地設計側,快閃店融合了無印良品的簡約風格與江南特色。正面,青瓦白牆與中式窗棂相映,盡顯蘇州園林風情;背面,以MUJI原木色調為主,編織麻袋裝飾下,呈現出咖啡豆的自然倉儲場景,展示“MUJI式”的生活哲學。
圖源:網絡
然而該快閃店空間較小,門口隻有零星的幾把椅子,背後的休息區也僅能容納少數顧客。開放式的場地,在烈日炎炎下,少了幾分體驗感。
産品側,無印良品“蹭”了一波蘇式園林,推出三款限定飲品,均為抹茶類制品,白綠的配色,美其名曰“蘇式風情”。三杯飲品的定價均為28元,延續了Café MUJI一貫的定價。為了增強曝光,“限時福利”中還推出了小紅書打卡,添加話題贈送mini冰淇淋活動。
該快閃店的價格和附近的咖啡品牌星巴克、M Stand、皮爺咖啡屬于同一價格帶,這也意味着,無印良品的咖啡快閃店不得不和咖啡界中高端品牌進行正面競争。而核心競争對手,當屬隔壁的星巴克全國第三家非遺概念店。
和無印良品打法相同,該非遺概念店也側重文化輸出,店内充分演繹了各類蘇式非遺元素,包括曲徑、窗洞、涼亭台柱等園林風格裝飾。據悉,店内還設有非遺技藝體驗區,不定期舉辦活動,讓顧客在品嘗咖啡的同時,了解和學習非遺知識,體驗非遺手工技藝。
圖:星巴克蘇州非遺概念店
相比之下,Café MUJI蘇州快閃店在文化底蘊上較為淺顯,僅停留在場景裝飾層面。
唯一的亮點或許隻有獨具蘇州特色的限量徽章周邊(琵琶款與園林款),購買兩杯即可贈送,目前閑魚上炒到50元一枚。
不過徽章雖火熱,但其隻能帶來“拉新”,真正能撐起“複購”和為門店引流的,還要靠咖啡産品承擔。然而Café MUJI的咖啡品質卻未能與高價相符,多數消費者回報,為了徽章尚可一試,但咖啡口感實難恭維。
值得注意的是,Café MUJI的快閃店會延續三個月之久,其後續銷售力在徽章熱度褪去後,能否持續強勁,仍值得商榷。
「零售商業财經」認為,無印良品的咖啡快閃店,為後續新店引流的作用大于做咖啡的意義,宣傳中所謂的“蘇式”也稍顯誠意不足。誠然,蘇州快閃已經制造了流量并促進了品牌互動,但若咖啡成本效益未能赢得口碑,恐将敗壞品牌好感,對長遠發展構成隐患。
02 咖啡是MUJI業績的“救星”嗎?
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做咖啡快閃,離不開品牌本身業績堪憂的現狀。
無印良品正面臨線上、線下“雙失利”的局面,線下側,不知何時起,無印良品就陷入了一個微妙的困境:店内人潮湧動,顧客卻多以“遊逛”為主,購買意願低迷,“猜價格”遊戲盛行,高客流量未能轉化為實際銷量增長。
此外,無印良品大多開在中高端商場,且門店占地面積較大,本就高昂的門店營運成本疊加轉化率較低,讓其線下門店業績承壓。2018Q2,其可比同店增速首次出現了負增長。據Nikkie Asia報道,2023年8月無印良品表示,其中國門店的銷售增長正在放緩。
線上側,無印良品在華已經成功輸出“無印良品風”的品牌符号,這既是其核心競争力,也是其最大軟肋。簡潔的包裝和産品設計,萬年不變的風格,使其極易被複制。于是線上湧現了衆多白牌商家,憑借更低的價格和相似的風格,分走無印良品的蛋糕。
銷售端的問題直接反映在了财務上,無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計劃釋出的2024财年Q2财報顯示,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公司營收與淨利潤分别達3198.39億日元和158億日元,同比增長12.88%及114.3%。
2021年優衣庫前高管堂前宣夫擔任良品計劃(無印良品母公司)社長,在上任當年曾立下在2024年8月實作營收7000億日元的目标。如今2024年時間過半,從目前的業績來看,無印良品很難完成目标。
陷入目前困境,根源在于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嚴重溢價。進入中國市場後,品牌偏離了日本本土的“低價優質”定位,轉而追求輕奢品牌路線,定價政策相對簡單粗暴。有資料顯示,在中國無印良品,國内生産的商品定價都要比日本貴25%-30%。
早期,品牌的故事還是“講得動”的。國内年輕群體審美風向深受日韓影響,無印良品以其簡約、時尚、品質的設計理念,一度成為國内白領階層的标志性選擇,其品牌魅力讓衆多消費者心甘情願地支付“品牌溢價”。
圖源:網絡
然而随着“質價比”風潮崛起,國内消費者不再追崇“品牌”盲目消費。而此時,無印良品無價格優勢,又無絕對品質,頻陷品質安全風波,産品多次出現抽檢不合格的情況,不免出現業績疲軟現象。
無印良品顯然也意識到了萎靡态勢的根源問題,正努力改變國内經營理念。
一是降價,自2014年起,無印良品在中國已實施連續11次降價,前社長松崎曉更立志将中國市場價格調整至與日本市場相當,但這一目标至今尚未達成。
除了直接降價,無印良品還采取了多種變相降價的手段。自2018年起,其中國門店增設長期折扣區,結合冬夏折扣季,進一步吸引顧客。同時,通過與商場、支付平台及銀行合作,推出多重優惠,讓消費者能享受超乎想象的低價購物體驗,小紅書上不乏分享此類“薅羊毛”的熱門攻略。
然而降價的效果有限,隻能短期改善業績,長期的降價有損品牌價值。
二是,目光轉移到品牌生态,強化自身品牌效應。針對主營業務,無印良品着力推進産品差異化和設計本土化,如北京旗艦店首發AI口味薯條等新品,通過差異化新品引流;鄭州店的河南方言智語、雲南店的紮染與鮮花,突顯品牌IP的獨特性,持續帶給消費者新鮮感,拉近距離。
圖源:小紅書
三是,“搞副業”。無印良品先後推出了家裝服務、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超市、酒店、菜市場、餐廳、咖啡廳各種業态,旨在通過多元化的觸點,将MUJI獨特的設計美學理念深度滲透至中國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持續強化“MUJI風”的品牌印記。
不過天不遂人願,2020年啟動的MUJIcom便利店與寶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Designed by MUJI項目未能持續營運,已相繼關閉或轉手;而酒店等業态規模增長有限,目前全球隻有三家MUJI HOTEL,且影響力不大。
降價傷害品牌價值、生态打造需要長期維護、副業對成本提出高要求,無印良品在華的“三步走”,各有各的憂愁。
由此可見,咖啡店或許是當下最簡單的業态,即能建構“MUJI式”的生活空間,展示并傳播品牌産品與理念,與顧客建立情感連接配接;咖啡的低客單價、高頻複購及廣泛使用者基礎的特點,成為強大的引流管道。
03 咖啡隻是虛晃一槍
用副業給主業引流,是一條被驗證過的戰略打法。
1956年,主營家居的宜家就在阿姆霍特的宜家商場開設了一間宜家餐廳。後來,宜家餐廳在宜家的困難時期發揮了巨大作用,一進制冰淇淋、三元熱狗、會員卡無限續杯咖啡還有極具特色的瑞典肉圓,吸引不少消費者慕名而來。
到了今天,越來越多品牌用上了這套商業政策,以咖啡作為切入點引流。2024年3月,Gucci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四地同時開設了為期一周的快閃咖啡店。4月,迪卡侬第一家咖啡店以“店中店”形式在迪卡侬上海五角場店開業。7月,全國首家蔻馳咖啡館于上海大丸百貨正式開業……
可見,咖啡店隻是表層的業态布局,其背後的場景營銷、體驗營銷也是驅動其入局的核心動力。
線下場景營銷,講究的是“人貨場”各要素間的協同重構。産品同質化的背景下,“貨”已經很難做出差别,品牌會更多地在“場”上做文章,也就是搭建一個承載和傳達品牌理念的空間,通過品牌信仰實作差異化。
譬如,無印良品的咖啡店産品中也出現了“生椰拿鐵、鴨屎香”等同質化産品。唯一能作為差異化産品的是不同城市的限定,但大多門店隻有2款,占比較小。場景側,其延續了“無印良品風”的打造,能作為獨特風格和主品牌效應吸引消費者。
從本次蘇州“快閃”,亦是一場新業态試水。除了是“首家”快閃,這也是Café MUJI首次在店面設計上将城市特色與MUJI美學結合,首次以獨立咖啡小店的形式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此前,正常的Café MUJI要麼是近200平方米的獨立店面,要麼以店中店的形式存在。
如果試水成功,Café MUJI未來可能會通過城市特色店、限定等方式撐起咖啡的溢價空間;也可能會布局更多樣的店型。
然而,咖啡的副業終究不能替代主業,Café MUJI引流容易,實作從流量到主品牌客戶的轉化,并有效維護私域生态,才是一項艱巨挑戰。主營産品如何承接這波流量,是無印良品亟需思考的問題,答案或許就蘊含在品牌名中。
無論是做咖啡還是賣雜貨,除了要有“印”,更要有“良品”,無印良品賣不出貨的原因不是消費者:不願意花錢,而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花“不值當”的錢,成本效益才是無印良品的“病根”。
要想在中國市場突出重圍,品牌早已不是決定性因素,無印良品不能再把中國消費者視為品牌買單的“冤大頭”,也應該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品牌之外,産品本身。
況且,鑒于現在的趨勢,未來跨界咖啡營銷的品牌數量隻會增加不會減少。當這一營銷方式逐漸走向同質化後,新鮮感淡去,流量被稀釋,要留住喜新厭舊的消費者,更應堅守品牌和産品兩大“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