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爆發戰争,一個外國大叔孤膽奮戰保護本國僑民安全回國,聽起來似乎是好萊塢電影的慣常情節,然而這次的主人公卻是一個印度人。
有人說這是一部印度版的《逃離德黑蘭》,實際上不太一樣。電影《逃離德黑蘭》中,觀衆們看到的是美國政府的強大和對于海外公民的保護,整部片子非常主旋律;但在這部《撤離科威特》中,印度政府軟弱無能官僚主義根本不關心戰區本國公民的狀況,人們隻能靠自己。

故事的背景是海灣戰争前夕,主人公是一個在科威特經商的印度老闆,豪宅和私家司機,舉辦派對舞會,與王子做生意,典型的在中東的成功外籍商人的形象,然而戰争中止了這一切。
毫無征兆的一個夜晚,伊拉克軍隊開始進攻科威特,這支經曆過兩伊戰争的強大軍隊遇到的隻是象征性的抵抗,科威特王室倉皇逃跑,抛棄了本國人民,還有近百萬外籍勞工。
我們的主人公,這位印度大叔在睡夢中得到了這個震驚的消息,他試圖把家人送出科威特,然而在路上他的司機被打死,他本人被一個相識的伊拉克軍官勒索錢财,好在最後總算得到了一張通行證和安全保護。
當他回到公司的時候,發現他的員工們聚集在公司裡,驚慌無助,人們都在望着他,期待老闆可以保護他們,送他們回國。公司裡人越來越多,很快形成了一個印度難民的駐地。
接下來就是一堆壞消息,印度大使館和外交部根本不在乎這些本國人,大使館直接扔下了在科威特的僑民搬到了巴格達,外交部都沒人接電話,也不願意解決此事。本來一艘貨輪可以載他們回家,結果聯合國宣布禁運,這艘貨輪無法靠岸。
電影的結局想一想就知道,這位印度大叔最終把這些同胞們都送回了國,中間的情節就不劇透了。真實的曆史就是這樣的,海灣戰争期間,印度政府用民航客機在59天裡運回了11.1萬僑民。
以往的戰争中拯救平民的故事大多是兩種情況,一種是主人公保護自己的家人,一種是國家派出軍隊保護本國僑民。這部電影則是很少見的一種,主人公隻是個普通的商人,卻如領袖一樣帶領本國人回到故鄉。
在這部電影裡,更深一層的讨論是海外印度人的身份意識。主人公長期定居科威特,原本并不在乎“印度人”這個身份,他把自己當成了科威特人,甚至一開始讨厭司機在車裡播放印度音樂。
然而在戰争中,主人公的民族意識被喚醒了,他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印度人,他需要保護在科威特的其他本國同胞們,印度人們應該聚在一起,努力想辦法回家。
實際上對于印度來說,一個統一的民族概念是很難形成的,這個國家有太多的民族、宗教、部落甚至人種。片子裡那些勞工們的護照都在中介那裡,他們根本沒有身份證明,伊拉克軍隊允許印度人回國但不能放走科威特人,一個小夥子問主人公:“我們怎麼證明自己不是科威特人?”,同樣外交部也不肯發出臨時護照,理由是“你怎麼證明他們不是巴基斯坦人或者孟加拉人?”。
作為人口數量龐大的地區,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國一直在向中東地區輸送勞工,也影響這三個國家在某些問題上的态度。比如當初承認塔利班的隻有沙特、阿聯酋和巴基斯坦三個國家,對巴基斯坦來說,或許有邊境安全和本國勢力的考慮,但與沙特和阿聯酋的關系也是外交影響因素;再比如印度在海灣戰争中與伊拉克關系暧昧,有勞工和貿易需求的薩達姆對印度人也很友好;至于孟加拉國,自然災害非常普遍,勞工外彙是經濟支柱。
有一個說法,說印度是十億人的國家,一億人的社會,一億中産階級構成了印度的全部,而九億貧民不創造多少價值也不消耗多少價值,自生自滅。當然這個說法可能未免偏頗,但也反映了印度的巨大社會問題,貧富差距過大,殖民曆史留下了這種社會階層的固化——富有的主人和聽話的仆人,各自心安理得。
當然這部電影也帶有很多工業化電影的成分,比如民族與國家的自豪感渲染,比如主角高大的形象,比如印度電影的固定跳舞戲等等。這些雖然對于觀衆來說未免俗套,卻并不顯得突兀,節奏非常恰當。
戰争爆發後,主人公的商人朋友們在超市裡享用威士忌,等待美國的幹涉,他們不指望印度政府,也不在意本國勞工。或許這是大部分開發中國家海外商人的心理常态,背後沒有強大的本國政府,自己也不在乎其他本國普通人,“世界公民”的身份對他們來說就是所在國的生意和美國主導下穩定的“強權和平”。
然而,對本片的國家民族熱情稍稍打擊了一下的是,最終解放科威特的依然是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
1990年8月2日淩晨伊拉克軍隊占領科威特,晚上8點美軍就開始了保護沙特的行動,4天後聯合國開始對伊拉克進行制裁,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争爆發,2月15日伊拉克同意調停有條件撤軍,2月28日伊拉克接受無條件停火協定,海灣戰争結束。
當時号稱世界第四軍事強國的伊拉克,在42天空襲之後,隻堅持了100個小時的地面作戰就全面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