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詩壇,推“江左三大家”與“嶺南三大家”。六大家中,“江左三大家”由于身處當時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在政治上有較高的地位,其人其作受到後人較多的關注,而“嶺南三大家”的影響一直局限于嶺南。在舊的文學史觀下,如果說三家之中的屈大均以抗清志節、陳恭尹以忠孝品行還能博人一顧,則六十歲的老進士梁佩蘭簡直無善可采,宜其長期居于冷宮,好在這種情形近年已經有所改善。中華書局近期推出的《梁佩蘭集校注》,在其餘二家屈大均、陳恭尹的著作均已有箋注本問世的情形下,尤其具有特殊的意義。

其實梁佩蘭的詩寫得很好,足稱名家,其人其事也有可嗟可歎之處。明亡時他十六歲,在塾學習,從感情上來說當然傾向于明朝。清兵平定廣東時他曾外出逃難,親眼目睹了清兵的殘暴,是以也曾經短暫地希望南明政權的光複。不過也許是親族與政治上的關系疏淺(對比陳恭尹),也許是他本人政治上的願望不是十分強烈(對比屈大均),作為一個身處時局邊緣的讀書人,他較早即意識到了清朝統治全國的大局已定,殘存在海隅山林的殘明諸政權已經回天無力。而根據儒家政治倫理,像他這樣既未食舊朝俸祿、又與新朝無個人恩怨的讀書人,出仕是不受過多譴責的,這大概就是他後來選擇走科舉道路的原因。
即使如此,從順治八年清政府在廣東首次舉行鄉試,嚴令士子赴考,到順治十四年參加科舉奪得解元,他還是延宕了六年,其間心迹,頗堪玩味。自此之後,至康熙二十七年六十歲得中進士,中間或不赴,或下第,他與科舉糾纏了整整三十年。中進士後,他入選翰林院,旋即請假南歸,居家十四年,直至康熙四十一年朝廷嚴令赴京供職,他才重返北京。翰林院散館考試,因不習滿文,朝廷準備降等留用,梁佩蘭索性辭職鄉居,直至去世。
梁佩蘭墓位于廣州市東北郊白雲山柯子嶺南麓,現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從梁佩蘭的生平來看,他其實是一個比較純粹的詩人。他是以要博取一第,固然有建立功名的想法,但主要還是想獲得社會承認和社會身份,從政的願望并不強烈。獲得考中進士消息時,他正在客寓,“色不為動。曰:老而成名,歸得肆力于《丘》《索》,足矣”(方正玉《哀詞》)。在他漫長的科舉、遊曆、家居生活中,他主要的興趣和精力大約都在作詩上。他結交的人物很廣泛,有大學士之子納蘭性德,兩廣總督吳興祚,文壇盟主王士禛,以及孔尚任、朱彜尊、徐乾學、查慎行等當時知名人士,他們對梁佩蘭都非常推重,主要是看中他的詩歌才華。而他也以文會友,樂此不疲。宋以來文人編集,往往難于割愛,不悔少作,良窳雜陳,令讀者頭大,而梁佩蘭自己編定的詩集,去取頗為嚴格,大部分都頗堪諷誦。在他去世前一年,世交方正玉來訪,他猶念念家中拮據,恐詩文難以付梓。這也可以作為一個旁證。
梁佩蘭詩的内容與他的生活相應,除了《養馬行》《采珠歌》等部分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以外,比較多的是行旅詩、山水詩、詠物詩、唱酬詩。他對經曆各地特别是廣東山川風物景色的出色描繪和熱情讴歌,豐富了人們的審美感受,有着積極的意義。梁佩蘭為人清恕達觀,表現在詩上就是無乞态,無狂狀,熱情而有節制,細緻而不纖弱,展現出一種清健的風格。至于體裁,以往對他的古體長篇比較稱道,比如《養馬行》《日本刀歌》《木瓜上人打鼓歌》等,這些詩氣勢奔放,很能展現作者才情。如七古《黃河》:
黃河與天地不息,走遍中原還氣力。日月東西有落時,黃河萬古無停刻。天地本混沌,盤古為之開。黃河又界破,一線從天來。昆侖山高二千五百裡,逶迤乃折軒轅台。奔流星宿魚龍駭,要與天地驅塵埃。我從彭城乘兩馬,白日河聲撼城下。波濤卷起如丘陵,眼底風雷驚叱咤。呂梁飛瀑胡足言?瞿塘虎須此其亞。平生履險百不憂,何必拔劍投璧兼沉牛?至誠禱告自有應,揚舲擊汰橫中流。河神收風浪猶起,舟人語我老爺水。舍舟登岸為柳泉,白草繞岸通人煙。高天萬點鴉歸樹,馬蹄踏踏猶行路,回望洪流漭沆沉雲霧。 *河神巡河,波浪湧起,舟子呼為“老爺水”。
雄奇磅礴,在古今描寫黃河的諸多詩作中可謂佼佼者。
他的近體詩則更多地展現作者的煉境、煉字功力,如《韓莊早行》:
土店燈在壁,出門心轉孤。星光連馬眼,冰氣上人須。沙路紛難辨,天河淡欲無。直行三十裡,始覺樹飛烏。
陳永正《嶺南曆代詩選》評論此詩說:“旅宿早行的詩,古來甚多名作,如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黃庭堅的‘辔濕知行露,衣單覺曉風’,皆脍炙人口之句。本詩颔聯二語,寫出隆冬早行的情景,細緻逼真,不讓前賢佳構。”
[宋]許道甯《關山密雪圖》
再如:
不知帝城近,但覺山氣秋。萬籁肅孤慮,高天涵一樓。微微見林薄,㶁㶁聞溪流。稍待溪邊月,沙光起白鷗。(《秋夜宿博問亭東臯草堂,分得秋字》) 短燭燒三寸,長船僦半間。坐深同白日,心遠及青山。病鶴高秋唳,寒魚獨夜鳏。都将杜陵夢,付與早潮還。(《不寐》)
或寫景,或書懷,簡練隽永,頗堪回味。像這樣的詩為數不少,讀者開卷有益,翻看《梁佩蘭集校注》,當自有會心,在此無需贅言。
點“了解更多”閱讀本書
《梁佩蘭集校注》(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全六冊)
[清]梁佩蘭 著 董就雄 校注
繁體豎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38849
258.00元
《梁佩蘭集校注》,香港珠海學院董就雄撰。此書共收詩作一千九百五十三首,另加佚詩五十四首,佚詞三首,楹聯四副,佚文三十二篇,是目前收錄作品最全的梁佩蘭集整理本。主體内容分為點校、注釋、補輯、年譜四部分。點校部分,以康熙四十七年之《六瑩堂集》十七卷本為底本,道光二十年伍崇曜詩雪軒刻《粵十三家集》本為通校本,同時參校王隼所編康熙三十一年刻本《嶺南三大家詩選》、日本内閣文庫所藏汪觀選編《五大家詩》、周瓠所編康熙四十一年薝蔔樓刻本《法性禅院倡和詩》、溫汝能所編嘉慶十八年刻本《粵東詩海》等古籍;錄于同時人集中之梁佩蘭詩,以及見于劉寶光《廣東曆代書家研究叢書·梁佩蘭》一書中之書迹及其他傳世手迹,均予參校。集中每篇作品均予詳注,以解釋語詞、疏通文意。補輯部分較前人增佚詩八首、文五篇。年譜清單分紀年、時事出處或學術、交遊或行迹、詩文四欄,将梁氏近千首可系年作品列示,全面呈現梁氏一生行曆,對了解、研究梁氏其人其作頗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