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殖實用技術——牛羊肝片吸蟲病診治技術要點

養殖實用技術——牛羊肝片吸蟲病診治技術要點

肝片吸蟲病是流行性較高的畜類疾病,其産生的污染及危害程度并不相同。此病的季節性特征較為明顯,春夏交替的多雨季節發病率最高。本文分析了牛羊肝片吸蟲病的流行病學,并對其診斷症狀以及診治技術要點進行分析,以期為牛羊肝片吸蟲病的預防與控制提供參考。

牛羊等反刍動物較易感染寄生蟲病,其中,肝片吸蟲病較為常見,吸蟲是其主要的病原體,主要有肝片吸蟲與大片吸蟲兩種。患此病後會引發急、慢性肝炎,也會患有膽管炎,甚至會引發動物中毒,導緻其出現嚴重的營養障礙。

一、流行病學

肝片吸蟲病是國内多發的流行性寄生蟲病,在不同地區與時期此病的危害各不相同,污染情況也不一緻。在多雨季節較易感染此病,雨水會将禽畜糞便中的蟲體沖入水蟲,螺蛳會在水位高時進行大量繁殖,大面積的擴散會引發牛羊感染寄生蟲病。是以,在潮濕低窪地帶肝片吸蟲病的發病率較高,春夏多雨季節适合螺蛳的繁殖與擴散,有利于肝片吸蟲卵的生長發育與孵化。

養殖實用技術——牛羊肝片吸蟲病診治技術要點

二、診斷症狀

牛羊輕度感染此病時,臨床症狀不明顯,如出現大面積感染,即會出現典型的發病症狀。牛羊的幼體感染肝片吸蟲病後,會對其産生極為嚴重的損害。羊是感染急性肝片吸蟲病的群體,通常在夏末秋初季節,由于羊在短期内誤食大量囊幼,幼蟲會在羊的肝内進行移動而導緻其發病。發病後羊會出現明顯的精神萎靡、體溫異常現象,食欲下降且伴有腹瀉症狀。在對肝髒進行診斷時,其半濁音區明顯擴大且更加敏感,之後會出現明顯的貧血症狀,黏膜呈白色。在發病三至五天後牛羊會出現死亡。慢性型肝片吸蟲病較為多發,是吸蟲的成蟲寄生于牛羊的膽管中而引發此病。羊感染此病後會出現明顯的貧血症狀,黏膜發白,眼睑、胸腹的下部都會出現水腫現象。病羊的背毛較為散亂且光澤喪失,呈明顯的幹枯現象。部分病羊會出現脫毛,消化也會受到影響,瘤胃的蠕動生能下降,會引發腸炎。患病後牛羊會出現食欲下降的症狀,體重降低明顯,而後出現重度衰竭而引發死亡。

三、病理剖檢

在病理剖檢過程中,可發現牛羊的肝髒會發生明顯的病理變化,感染數量以及發病時間不同其變化程度存在差異。對于急性以及大面積感染的病例進行分析可發現其患有急性肝炎,肝部腫大明顯且伴有出血症狀,肝部有2至5mm的索狀物,呈暗紅色,質地較軟,對切面進行擠壓會流出混濁的黃色粘液,其中含有幼齡的蟲體,腹腔内出現明顯的血色液體,且伴有腹膜炎病變現象。慢性肝片吸蟲病的牛羊會患有慢性增生性肝炎,其肝組織會遭到破壞,且出現灰白色的腋痕性條索,病畜的肝部會現明顯萎縮,顔色變淺且質地較硬,邊緣處呈鈍圓狀态,出現明顯的小葉間結締組織增生現象,膽管的厚度會明顯增加,出現擴張現象,肝表面突出明顯。膽管的内壁粗糙且較為堅實,内部有黏稠的血性液體,其中含有蟲體,同時伴有黑褐色或黃褐色的磷酸鹽結石,呈粒狀或塊狀分布。

養殖實用技術——牛羊肝片吸蟲病診治技術要點

四、診治要點

1、診斷要點

應結合發病牛羊的症狀表現、肝片吸蟲病的流行病學資料進行綜合診斷,還要進行蟲卵檢查,并将病理剖檢結果作為此病的診斷依據。

2、防治要點

(1)治療措施

在肝片吸蟲病的治療過程中,首先要進行驅蟲,根據具體的症狀采取有效的治療對策,及時進行病情嚴重或體質較弱牛羊的治療。可采用藥物方式進行驅蟲。

常用的驅蟲藥物種類較多,如采用硝氯酚進行驅蟲,每千克牛的用量為5-8mg,羊的用量适當降低,以4-6mg為宜,一次性口服即可。科裡班藥物對成蟲及幼蟲都具有明顯的殺滅效果,黃牛每千克藥量為75-100mg,羊的用量為80-120mg,一次性口服即可。

養殖實用技術——牛羊肝片吸蟲病診治技術要點

(2)預防措施

結合牛羊肝片吸蟲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對其發育史進行了解而進行綜合性的預防。首要工作是進行驅蟲,,根據地區的疾病流行狀況明确具體的驅蟲時間及次數。北方地區每年要進行二次驅蟲,秋末冬初要進行一次驅蟲,避免冬季引發此病,在初春季節可進行第二次驅蟲,降低外出放牧以降低病原的擴散。其次,要對牛羊的糞便進行合理處理。及時進行養殖舍的清掃,對糞便進行集中發酵,及時殺滅蟲卵。驅蟲完成後還要采用無公害的方式進行進行牛羊糞便的處理,避免病菌傳播。再次,合理進行放牧地的選擇。選擇地勢較高的草場進行放牧,以免感染肝片吸蟲病。如必須要低窪潮濕等适宜吸蟲生存的牧場放牧,則要制定分階段的放牧計劃。夏季在此地的放牧時間最多為二個月,然後選擇其他牧場進行放牧。最後,還要嚴格進行飼養管理,采用全價料進行飼養,確定營養物質的充足。同時要為牛羊提供清潔的飲水,避免水源受到蟲體污染,以降低牛羊吸蟲病的發病機率。

作者簡介:李小華 助理獸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