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世紀前半期,科學家與大衆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複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并可能有社會行為。發現的衆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系的證據,支援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
自從19世紀早期,第一批恐龍化石被科學方法鑒定後,重建的恐龍骨架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品。恐龍已是大衆文化的一部分,無論兒童或者成年人均對恐龍有很高的興緻。恐龍往往是熱門書籍與電影的題材,如:《侏羅紀公園》,各類媒體也常報道恐龍的科學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所有的恐龍皆為陸地動物。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衆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例如:翼手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恐龍。
恐龍時代離我們如此遙遠,如果不借助于化石,我們對恐龍這一神秘的物種就會一無所知。是以對恐龍的研究,也就是對恐龍化石的研究。恐龍化石大緻可分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兩種,主要儲存在中生代時期形成的沉積岩中。
恐龍化石的形成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它牽涉到恐龍的死亡和滅絕,也與地球億萬年的風雲變幻息息相關,而它的發現和挖掘也同樣不易。科學家們通過各種手段尋找恐龍化石的蛛絲馬迹,并借助現代高科技手段來複原和研究恐龍。
通過他們的工作,我們漸漸了解了恐龍的外形及生活形态,而來自世界各地關于恐龍的新發現以及新看法,一再修正我們原先認定的恐龍形象,使之更接近事實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