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師說新語|沈磊:支招家長,考前要不要主動聯系老師,了解孩子複習情況?

作者:紫牛新聞

視訊加載中...

沈磊 南京市緻遠初級中學 英語老師

個人公衆号:沈磊的班主任手記

師說新語|沈磊:支招家長,考前要不要主動聯系老師,了解孩子複習情況?

沈磊

臨近期末,我和一些家長針對孩子的複習情況進行了交流。交流後有家長告訴我:“老師,我早就想聯系您了解孩子情況了,但又不好意思打擾你們的工作,很糾結。”

這句話傳遞出兩層含義:第一,我與家長主動溝通的頻率需要加強,因為家長們有從老師口中了解孩子情況的需求;第二,家長有主動聯系老師的想法,卻常常糾結于“該不該”、“要不要”,最終沒有落實到行動上。

這絕不是某一個家長的糾結,很多家長都表示他們猶豫過要不要主動聯系老師,就連我身邊的一些朋友,他們自己是老師,也存在這樣的困惑。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考試前,家長要不要主動聯系老師,了解孩子的複習情況呢?

家長糾結的背後,是什麼?其實是認知(觀點)的沖突

1.想把握關鍵時間點。期末考試是對孩子整個學期學習情況的一個綜合回報,試卷的信度和效度都很高,考試的組織也很嚴格,是以這是一個讓人又敬又畏、又期待又焦慮的事。在這樣的關鍵時間點與老師聯系,可以增強對複習過程的關注,做好孩子的支援者。比起考完後針對結果的交流,考前與老師溝通的效果更好。

2.擔心給老師添麻煩。家長們很清楚老師期末的工作量,複習課的準備工作比新授課更大,課後的訂正與輔導、期末的評價與總結都會讓老師處于高強度的工作狀态。家長擔心主動聯系會影響老師的工作,反而引起老師的反感。

3.害怕暴露孩子在家的不良習慣和表現。學校和家庭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場所,孩子面對老師和家長,也會因為自己角色的不同而表現不同。家長擔心在與老師溝通的過程中,把孩子在家的一些不那麼積極主動的表現說出來,暴露出孩子的缺點,影響老師對孩子的印象。要是老師再和孩子一回報,那家長就成了告狀者,影響親子關系。

4.存在“自我說服,難得糊塗”的想法。大部分家長最終選擇不主動溝通的原因在于自己給自己找了個合理的解釋:“老師沒找我,說明我家孩子的情況還說得過去。如果問題很大,老師一定會找我的。”不問,能得過且過,問了如果發現問題,自己更容易焦慮和煩躁,會忍不住“管”孩子。也有家長表示老師給出的建議和要求自己不一定能做到,但既然問了,不做也不好,索性不問算了。

基于以上這四種想法的沖突,家長是有沖動但缺少決心,是以很糾結。

作為教師,我建議家長不妨抛開這樣的糾結,在考前1-2周的關鍵時間點上,主動與老師聯系,溝通孩子的情況。

考前與老師溝通,至少有3個好處

1.傳遞出“積極合作”的信号。期末複習的有效性不僅在于孩子是否認真參與課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課後是否能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和建議進行自主複習,這就更需要家長的協助與督促。比如基礎知識的背默和基本概念的梳理,如果孩子能在家中認真過關,課堂上就能更好地與老師互動,突破重難點和易錯點的運用。其實,考前老師和家長都有合作的需要,家長主動溝通就是率先發出了信号,老師會更加關注孩子。

2.便于家長說出自己的困難。老師找家長溝通的時候,通常都會問一下孩子在家裡的情況,此時家長們往往不太好意思開口。但家長主動聯系老師,就更好地掌握了對話的主動權。家長更容易說出自己的無力感,比如最常見的是孩子不同意自己檢視作業卻又不認真完成作業,一做作業就鎖門,管不住手機等。家長隻有說清了困難,才能尋得幫助。家長需要注意的是,請盡量客觀(不過分帶入個人感情色彩)地描述孩子在家裡的具體表現。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家長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也是為了老師能從具體的表現中分析出有針對性的方法和對策。

3.互通資訊,保持家校方向一緻。老師眼中的學生和家長眼中的孩子是不完全相同的,是以更需要我們互通資訊。比如有些學生在課堂上非常積極,可作業品質總是不高,問了家長才知道,他們在家裡十分磨蹭,寫作業時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還有偷偷使用手機打遊戲的情況;而有些孩子在家默默努力,卻因為沒讓老師知道,錯過了很好的表揚和鼓勵的機會。孩子是變化發展中的人,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保持一定頻率的交流,全方位了解孩子。

主動聯系老師能有這麼多好處,還有什麼可糾結的呢?

怎樣與老師聯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我有4點建議。

1.選擇恰當的溝通時間

一次充分地針對孩子情況的家校溝通至少需要15-20分鐘,是以家長要了解各科老師的課程表,選擇在老師沒有課務且自己的工作也有足夠空餘時間的情況下聯系老師。如果老師的課務集中在上午或下午,那麼選無課務的半天時段更好。

以下三個時間段不建議聯系老師(除非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上午10:00前、中午12:00--14:00、晚上20:00後。

上午10:00前,不管老師有沒有課,通常都在批改作業,需要集中注意力,不宜被打擾;中午12:00--14:00通常是老師與學生糾錯訂正、個别輔導和談話、适當午休的時間;晚上20:00後,應該讓老師回歸到家庭生活中,大部分老師也會利用這段時間進行備課、閱讀、寫作等,除非緊急事件,否則最好不要在20:00後聯系老師。

避開了老師的高強度工作和休息時段,溝通的時間就選對了,也就不存在打擾老師的情況了。

2.制定具體的溝通内容

家校溝通應該是有主題的,通常圍繞孩子的學業發展和身心成長展開,切忌漫談式對話。是以家長在與老師溝通前,要有明确的内容設計。

針對考前的特殊性,以下三個内容非常适合用來溝通:

1.反映孩子在家複習的情況(表揚+批評);

2.說清自己在陪伴孩子複習的過程中做了什麼,有什麼效果,存在什麼困惑;

3.向老師了解孩子複習階段的側重點,咨詢需要自己配合的具體要求和建議。

這樣三個内容既能打通孩子在家和在校的表現,又能根據目前的複習重點調整自己的配合方案,更有實效。

3.采用藝術的行動方法

溝通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回到孩子的行動力激發上,是以當家長與老師聯系之後,要與孩子進行正向回報。

這裡我給出兩種比較藝術性地處理方式,既有助于改善孩子的行為,也有助于加強親子關系。

1.用第一人稱提出表揚。家長不妨主動告訴孩子自己與老師進行了溝通,在溝通中家長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和進步,是以要表揚孩子。可采用這樣的句式“爸爸/媽媽發現你……很認真(一定要具體),是以我想表揚你。”這是對孩子優點行為的正向強化。

2.用第三人稱提出要求。不少家長在與老師溝通後産生了很多想法,比如要求孩子加快作業速度、控制手機使用、有針對性地整理錯題等,但是當家長把這些要求提出以後,孩子不以為然,不聽、也不執行,家長反而更生氣。這時不妨把主語換掉,借老師之口表達,如“今天老師提到你在……方面需要改進,他希望你接下來……”這樣一來,孩子會對提出的要求更加重視。

做什麼很重要,但怎麼做更影響效果。與青春期的孩子對話,特别是考試前的特殊時期,更應該注意說話的藝術性。

4.進行有效的二次回報

考前聯系的效果畢竟有限,若想優化效果,家長最好能在考後5-10天内與老師進行第二次聯系,這次聯系的目的側重于歸因和反思。

考後的1-2天是老師集中閱卷和試卷分析的時段,要想把每個學生的試卷都分析透需要3-5天。同時,考後3天左右也是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試卷糾錯和分析的時段。是以在第5-10天的時段内,家長與老師進行第二次聯系,能比較準确地把握孩子本次考試的得失。

結合得失分析,家長可以有效回報考前聯系的效果,自己做的好地方、有效的地方是什麼,以後可以繼續;還存在什麼問題,特别是在家裡和孩子複習互動中存在的困難,可以進一步和老師進行交流,尋找改進的措施。

第二次聯系是對考前聯系的跟進,将整個溝通形成一個閉環,意義重大。

這樣看來,考前家長主動與老師聯系有很多好處,是家校配合的重要方式,家長們完全不需要糾結。

掌握與老師聯系的必要方法和注意事項,讓考前的家校溝通方向一緻,效果加倍。

校對 李海慧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