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大學幻巨制演繹未來宇宙戰疫

日大學幻巨制演繹未來宇宙戰疫

  日大學幻作家俱樂部曾于2月23日釋出消息,經評審委員會評議,小川一水的長篇小說《天冥之标》與酉島傳法的《借宿之星》同獲第40屆日大學幻大獎。原定4月17日舉行的頒獎儀式,卻因東京宣布進入緊急狀态而取消。但小川一水一年前剛推出最終卷的《天冥之标》,卻因預演了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而緊急加印,和小松左京完成于上一個東京奧運會之年的科幻經典《複活之日》一道,擺放在書店的醒目位置,成為疫情蔓延期間日本讀者熱衷閱讀的科幻小說。

  曆時10年創作超長“太空歌劇”

  《天冥之标》的作者小川一水1975年出生于日本岐阜縣,21歲時的出道創作即獲集英社主辦的jump小說紀實作品大獎,後以現用筆名創作科幻作品,先後以長篇《第六大陸》《從克洛洛伊峰到木星特洛伊》和短篇《漂流男》《阿裡斯瑪王珍愛的魔物》等四度摘得星雲獎。他尤其擅長寫作的就是宇宙探險類的小說,代表作《第六大陸》《時砂之王》等已有中文譯本出版。2017年11月,他參加了在成都舉辦的2017中國科幻大會和第四屆中國國際科幻大會。

  他應早川書房的編輯之約構思創作的《天冥之标》,自2009年推出上下兩冊的第一卷many many sheep,直到2019年2月第十卷《青葉必将豐茂》3冊出齊。這部科幻鴻篇巨制寫作曆時10年,全書共分成10卷17冊,字數達300多萬字,是繼田中芳樹《銀河英雄傳說》後又一部在浩渺的宇宙空間演繹人類未來千年史的宏大壯闊的科幻史詩,被譽為新世紀以來日大學幻的标志性作品。

  這部超長篇科幻小說的一個關鍵性的情境設定,就是一種未知病毒的大暴發改變了人類命運,防疫體制下的隔離與歧視造成人類社會的分裂,持續幾世紀的宿怨導緻了以病毒為武器摧毀地球文明的終極戰争的暴發。而作品再現的末世瘟疫這一科幻主題,則是對日大學幻文學的經典之作《複活之日》的承襲和延續。

  小川一水在《天冥之标》第九卷的後記中表示,小說的構思受到了2004年禽流感流行的啟發。他還列舉了作品開始寫作後的幾年間,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的流行以及日本國内麻疹的再度流行,有先見性地警告道:“傳染病的威脅并未減少,看不見的微小力量與龐大的人類勢力的鬥争今後仍将繼續。”基于如此透徹的預見力,他将科幻文學中的末日災難叙事與瘟疫大流行相結合,撰寫了這部新世紀的超長“太空歌劇”(space opera),在跨越千年的歲月長河與浩瀚的星際空間,推演瘟疫流行将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的程序。

  日大學幻小說的滿漢全席

  《天冥之标》第一卷many many sheep,從公元2803年人類的殖民星球開始講述。在恒星har-β的第三行星(簡稱hb-c)上,名為 many many sheep(簡稱mms)的殖民地即将迎來人類移居300周年。2503年人類乘坐大型殖民飛船“牧羊人”号來到這裡,飛船在抵達時的降落事故中深埋于地下,其搭載的發電爐成為殖民地唯一的電源,人們在此地建造了城市與鄉村,當初2萬多的移民300年後已繁衍為200萬人。居民中既有和地球人一樣的人類,也有以人體改造後可适應真空環境的“斷氧者”為祖先的族群“海之一統”,還有專門提供性快感的仿生人,以及該星球原住智慧生命“石工”和“醫師團”等族群。300年來,一直由“牧羊人”号飛船的世襲甲闆長擔任“殖民地臨時總督”。第21代臨時總督上任後,其極權下的獨裁暴政終于引發了殖民地居民的暴亂。就在此時,一種奇怪的傳染病開始在城市蔓延,感染源來自于全身長滿鱗片的來曆不明的怪物。它們被稱為“咀嚼者”,血液中攜帶了能造成緻命性感染的病毒,而這種病毒與21世紀地球上暴發的一場瘟疫相關。

  小說第二卷《救世群》轉回到2015年的地球,在叙事時間上,這是最貼近于現代的一卷。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的醫師兒玉圭伍被緊急派往西太平洋帕勞的一個孤島,島上不明原因的傳染病正在擴散,而感染源來自于太陽系外的六肢生物。這種未知病毒的潛伏期是一周左右,發病患者多在數日内死亡,緻死率高達95%。該傳染病被命名為冥王斑,患者在治愈後核酸仍為陽性,成為終生病毒攜帶者,而且病毒通過生育傳播給後代。疫情暴發之後,世界各地的治愈者被集中在哥斯達黎加的一座孤島上長期隔離。

  冥王斑病毒為人類社會帶來巨變。2020年後,大規模饑荒造成的死亡率不斷攀升,而世界各地的戰事不斷,以保全人類種群為目的的宇宙開發成為全人類的使命。2080年全世界7所核電站的13座大型核反應堆發生重大事故,同時第一座商業性核反應爐在月球啟動運作,10年後月球移民突破萬人。治愈者結成的“救世群”,通過出售商品化的冥王斑血清籌集資金,實施月球移居計劃。但移居月球也依然無法擺脫他們與未感染人群的對立與仇視。在遷徙于太空的過程中,“救世群”獲得了外星人“穩健者”的技術支援,全體20萬成員實作了身體甲殼化改造,以喪失繁殖力為代價,獲得了真空環境下的生存能力,但他們在暴怒之後就會獸化為“咀嚼者”。“救世群”在伊薩麗的率領下,将據點轉移到太陽系最小的矮行星谷神星後,終于在2502年以冥王斑病毒為武器向人類全面宣戰。地球上隻有2萬多人乘坐的“牧羊人”号飛船逃到了恒星har-β的第三行星,這就是第一卷描寫的人類殖民地mms的由來。

  在小說的第十卷,“救世群”為換回身體恢複生殖力,利用外星人遺留下的神秘動力源,将谷神星改造為宇宙飛船駛離太陽系,向“穩健者”的母星、距離太陽系200光年的雙子座μ星的行星坎姆星進發。而此次遠征其實來自于潛伏在谷神星的資訊生命體“禍根”的幕後操控。正是這種形成于幾千萬年前的沒有對話能力的資訊生命體,把冥王斑病毒帶到了地球太陽系。伊薩麗率領的“救世群”試圖通過提供人類生殖細胞制造出具有免疫力的“魅力之種”來逆轉“禍根”的生态,實體形态為微型黑洞的智慧聚合體坎姆星女王,卻決意通過超新星爆炸剿除“禍根”。雙子座μ星最終迎來了超新星爆炸,冥王斑病毒徹底從宇宙中消失,換回身體的“救世群”與mms人駕駛谷神星傳回到了太陽系。小說臨近結尾的一章,描述了公元3135年“正統派地球人”“救世群”“斷氧者”等人類後裔乘上一艘巨大的樹狀恒星星際飛船飛往銀河系的場景。

  《天冥之标》囊括了末日災難、機器人及仿生人、外星智能、人體改造、太空移民、宇宙戰争等幾乎所有類型的現代科幻元素,而且,每卷都追求了文體風格和内容主題上的變化與獨立性。《朝日新聞》刊發的一篇書評将《天冥之标》盛贊為一場“科幻小說的滿漢全席”。

  科幻世界中的想象與突如其來的現實相撞

  在半個世紀前,日大學幻文學宗師小松左京的長篇小說《複活之日》,就構想了一種未知病毒為人類帶來的滅頂之災。這部作品對小川一水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複活之日》講述了196×年,英國陸軍研究是以人工衛星從宇宙采集來的病毒為原種開發出的新型病毒,被私自帶出并造成洩漏,病毒感染的大暴發給人類社會帶來毀滅性打擊,半年後全球約35億人口幾近滅絕,隻有各國駐南極的考察人員約1萬人得以幸存。災厄之年的4年後,日本駐南極的地質學家觀測到北美即将發生強烈地震,并冒險前往華盛頓白宮去解除美國設定的核飛彈自動報複系統,但因地震提前到來導緻計劃失敗,在美蘇兩國全部核飛彈升空發射中,地球迎來了第二次死亡。這部小說完成于東京首次舉辦奧運會的1964年。此後,小松左京曆經9年構思創作了《日本沉沒》,而《日本沉沒》曾因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震災及福島核難的發生而被重提和再讀,當2020年東京奧運會被延期之際,《複活之日》的文庫本也重新熱銷。

  作為兩代科幻作家的代表作,《複活之日》與《天冥之标》正好相隔半個世紀。這兩部作品在災難叙事上都突破了國别之囿,選取了守望人類共同命運的宏觀視角。在叙述瘟疫之禍的基礎上,都疊加了地震、核戰争危機、核洩漏等基于戰後日本現實語境的災難元素。阿波羅11号宇宙飛船登月成功後,日大學幻界的“太空歌劇”類型叙事進入鼎盛時期,在日本的此類題材作品中,宇宙探索的動機往往與地球災難直接相關,20世紀70年代的系列電視卡通片《宇宙戰艦大和号》即為典型。小川一水的《天冥之标》将末世瘟疫主題放置在宇宙空間重新演繹,而且聚焦于病毒感染後轉為病毒攜帶者的群體,突出強調病毒造成的人群歧視的危害性,作為一部創作于新世紀的科幻作品,這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題開拓。《天冥之标》中的桧澤千茅及其後人伊薩麗代言的“救世群”,是小說真正意義上的主角。為阻斷傳播源的人群隔離制造了社會分裂,治愈者遭受到社會的排斥和驅逐,他們從地球到太空的遷徙、複仇、獸化、身體回歸的漫長曆程構成了一條叙述主線。積聚數百年的宿怨暴發為一場終極戰争,讓未感染者在太陽系内幾近滅絕。“防疫歧視”最終釀成了人類的曠世之災。

  如何與不能相容的他者化解宿怨并實作和解?《天冥之标》的故事強調了溝通與對話的重要性。這部小說标題中的“天”指代包括非感染者在内的自然生命,“冥”則是冥王斑病毒及其攜帶者。作品暗示被病毒所分化的不同群體之間的不懈對話與包容,才是彼此在宇宙中同行的“航标”。

  後現代社會的科幻小說,其實就是以預測未來的話語方式講述的“神話”。是以,在後現代社會的危機時刻,很可能出現科幻世界中的想象與突如其來的現實迎面相撞的現象,兩者構成一種預演或預言式的鏡像關系。在《複活之日》與《天冥之标》中,讀者仿佛看到了眼下的現實與可見的未來,但另一方面,現實世界發生的災難總有科幻小說想象不到的複雜與殘酷。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暴發必将讓新世紀的科幻文學随之發生巨變。“後疫情時代”的科幻想象力将有怎樣的變化?日大學幻文學的動向依然值得繼續留意與觀察。

原标題:守望人類共同命運的宏觀視角 日大學幻巨制演繹未來宇宙戰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秦剛

擷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衆号cssn_cn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