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女,中國現代作家。幼年時期的三毛就喜歡讀書,五年級下學期第一次看《紅樓夢》。國中時期幾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學,由父母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基礎。并跟随顧福生、韓湘甯、彭萬墀三位畫家習畫。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師》中記錄了這三位繪畫老師。
1973年,與荷西 于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公證結婚。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了她潛藏的寫作才華,并受當時《聯合報》主編的鼓勵,作品源源不斷,并開始結集出書。1976年5月,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1981年11月,《聯合報》特别贊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來後寫成《萬水千山走遍》并作環島演講。之後,三毛任教文化大學文藝組,教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1984年,因健康關系,辭卸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生活重心。1989年4月,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并專程拜訪以漫畫《三毛流浪記》馳名的張樂平先生,了卻夙願。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

我們從三毛身上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考慮。
一、三毛與撒哈拉的緣分,開始于一張照片。那一片滾滾黃沙,竟然勾起她無窮的向往。初到撒哈拉,她被這裡的粗犷和原始深深吸引,陶醉于原住民們強大的生命力。盡管這裡物資匮乏、生活艱苦,但她完全不以為意。她撿來各種雜物,改造成家居用品,将簡陋的家布置得整潔明亮,充滿藝術氣息。
由此引出論點:三毛的作品,就像盛開在荒漠中的花朵,字裡行間都透露出她對于生活和生命的熱愛。她有一顆向善向美的心,能将詩意的種子播撒在平凡的日子裡,以心血澆灌,收獲幸福和美好的果實。
二、三毛是一個有異域情結的人,這也是她一直“在路上”的原因。她一生遊曆過幾十個國家,每到一處,就用心體會那裡的風土人情。為了不斷尋找新的美麗和感動,三毛不斷地流浪,在她眼中,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她經常救助弱勢群體,為原住民講解醫療和生育知識,以強大的同情心幫助處于困境的人。
由此引出論點:三毛像一隻天堂鳥,一生都在逆風飛翔,傳說這種鳥隻會落地一次,而落地就是死亡。她走遍萬水千山,曆經人世紅塵滾滾,不貪戀物欲,不追求顯達,無怨無悔、精彩紛呈,将有限的生命活成了傳奇。
三、三毛從小就對文學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中學時代的學校教育已不能滿足她日益豐富的精神需要。于是她離開學校,整日宅在家裡,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她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讀書。教她美術的顧福生先生敏銳地覺察到了三毛的文學天賦,鼓勵她進行創作,幫她投稿。在老師的支援下,三毛順利發表了處女作。
由此引出論點:這篇文章是三毛文學夢的開始,從那以後,她佳作頻出。至此,三毛封閉的世界中,終于有了一絲光亮。因為對文學的癡迷,她封閉自我;因為對創作的投入,她打開心門,勇敢追夢,成為文壇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