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鼓浪嶼記憶:90年前名震英倫的畫壇奇才周廷旭西行東渡——一個鼓浪嶼畫家的世界足迹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于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鹭客社”。

鼓浪嶼記憶:90年前名震英倫的畫壇奇才周廷旭西行東渡——一個鼓浪嶼畫家的世界足迹

鼓浪嶼晃岩路35号周氏故居原址

題記:

1930年1月27日,澳洲珀斯的《每日新聞》發了則消息,罕見地報道了中國青年畫家周廷旭獲獎的消息:“在皇家學院,不知道是否有比卓越的中國青年周廷旭更成功的學生?周廷旭先生獲得了他所參加的每一種比賽的獎牌和獎金。”

“周不僅是一位有天賦的畫家,而且還以其謙謙風度受人歡迎。他涵納西方文化,卻不忘記古老的傳統……他的英語無與倫比。”

九十年後,有人在浩若煙海的文獻中讀到這隻言片語,仍然有理由為之激動和驕傲。因為,這位九十年前被《每日新聞》如此不吝贊美的中國青年周廷旭,生于鼓浪嶼。

鼓浪嶼記憶:90年前名震英倫的畫壇奇才周廷旭西行東渡——一個鼓浪嶼畫家的世界足迹

1930年1月27日,澳洲珀斯的《每日新聞》

一、鼓浪嶼周氏

1903年4月27日,周廷旭生于鼓浪嶼,是牧師周之桢(周壽卿)的第二個兒子。周之桢1897年接任其兄長周之德(1854—?)之位,被按立為廈門泰山堂牧師。而周之德則被派往長汀傳教。周氏兄弟倆為惠安人氏,皆為當時閩南地區頗具聲望的華人牧師。與林語堂的牧師父親林至誠一樣,周氏兄弟思想開明,眼界開闊,願意接納新事物,認為隻有讓孩子接受新式教育才會有前途。他們得益于牧師之職,得以近水樓台把孩子送到教會學校接受免費教育。

雖然牧師在當時富人密集的鼓浪嶼絕非有錢人,但牧師的薪水亦足可以維持體面的生活。至少,周氏兄弟在日光岩腳下建了兩幢别墅(晃岩路35号、37号),其中晃岩路37号,是周之桢創辦的“廈門女子學校”,即“高等女學”,又稱“上女學”,是鼓浪嶼華人創辦的第一所女子學校。據說林巧稚就是就讀于這所學校。周氏兄弟對教育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周氏兄弟對教育的重視使周氏家族的人才輩出。周氏長兄周之德,太太謝氏(1862—?),是南洋歸僑,勤儉賢良,是一個為人稱道的牧師娘。他們育有二子四女。長子周宗僑(周森友),是留美醫學博士,娶鼓浪嶼名士、拼音元祖盧戆章的長女盧天德為妻。次子是大名鼎鼎的語言學家、廈門大學外語系創辦人周辨明(1891—1984)。而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幼女周淑安(1894—1974)。她是我國現代音樂事業的先驅者,中國現代第一位專業聲樂教育家,第一位合唱女指揮家,第一位女作曲家,我國第一批10名公費留美女學生之一。而在鼓浪嶼,周淑安的二姐周淑儉,則無人不知,她是福音堂牧師陳秋卿的牧師娘,她在福音堂組織的“幼徒會”,成為鼓浪嶼早期音樂啟蒙教育的搖籃。

鼓浪嶼記憶:90年前名震英倫的畫壇奇才周廷旭西行東渡——一個鼓浪嶼畫家的世界足迹

周辨明(1891—1984)

相對于不是語言學家就是音樂家的了不起的堂兄堂姐們,作為藝術家的周廷旭似乎并不特别耀眼。我們隻能從有限的資料中得知,周廷旭的母親白既然,是當時鼓浪嶼有名的萃經堂的主人白瑞安的三女兒,他們育有三子五女,周廷旭排行老二。哥哥周廷傑子承父業當牧師,1949年後一直在美國,終生未婚。長女周默士嫁給美孚石油公司閩南地區的買辦卓綿成,而世界著名鋼琴家,傅聰的夫人卓一龍就是他們的女兒。二女兒周默希1930年畢業于北京協和護士專科學校,嫁給眼科大夫張福星,于 1961年去世。四女兒周默志是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最小的女兒周默道1949年後去了香港,後在香港大學任生物系教師,50多歲時與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英國人王國棟(中文名)結婚,後定居澳洲。

鼓浪嶼記憶:90年前名震英倫的畫壇奇才周廷旭西行東渡——一個鼓浪嶼畫家的世界足迹

周淑安(1894—1974)

音樂與藝術,似乎與周氏兄妹特别有緣。實際上,當時鼓浪嶼彌漫着音樂與藝術的氛圍。從懷德幼稚園的“唱遊”,到養元國小、懷仁女學、毓德女子學校,再到尋源書院與英華書院等男子學校,都有開設音樂課與繪畫課。而每個周日的早晨,琴聲與歌聲從協和堂和福音堂教堂響起,每個夜晚,亦能聽到歌聲與琴聲自庭院燈火中流出……周氏兄妹隻是離得更近,周淑安與周淑儉姐妹是音樂的使者,卓一龍的鋼琴經久不衰。

而周廷旭則是藝術王子,他将啟程,奔赴他鄉,懷揣故鄉鼓浪嶼的天空與海浪,深街與小巷。多年後,故鄉将在他筆下呈現,以明亮純淨的色塊,以溫柔細膩的筆觸,以未曾熱烈的表白。

鼓浪嶼太小,少年要遠行。1917年,14歲的少年周廷旭負笈北上,至天津新學書院求學。

鼓浪嶼記憶:90年前名震英倫的畫壇奇才周廷旭西行東渡——一個鼓浪嶼畫家的世界足迹

二、旭日之路

我不知道為什麼周之桢要舍近求遠,把年僅14歲的周廷旭送到遠在千裡之外的天津的新學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in tiensin)讀書,而不是近在眼前的鼓浪嶼英華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 in kulangsu)?鼓浪嶼英華書院與天津新學書院當同屬英國倫敦差會創辦的學校。同樣名稱的學校馬來西亞和香港都有。而鼓浪嶼英華書院當時就以其“誠毅”之宗旨,“德智體美群”的全人教育理念,英語、音樂、體育的優勢而名震東南亞,成為南方名校。周廷旭當時究竟為什麼沒就近在家鄉讀英華書院,而不遠千裡跑天津去讀新學書院,想必周之桢自有其考量,在此也無從追問。

三年後,1920年,周廷旭從天津新學書院畢業。他的求學之路似乎已像紅地毯一樣在他的腳下鋪開。首先他直奔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曆史和考古學。大概一個學期之後,周廷旭明顯感到這非他所喜。他發現他對于繪畫的興趣遠勝于此。1921年,他就跑到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藝術學院,跟從歐文·霍夫曼(irwin hoffman) 學習繪畫。這絕不是有錢任性,因為周廷旭不是“富二代”。他隻是聽從内心的召喚,響應他内心的聲音,他的腳步追随他的内心,跟從他的命運,僅此而已。梵高與高更,亦是如此不可擺脫命運的安排。

僅僅兩年的時間,周廷旭不得不離開波士頓。父親的嚴厲訓示不能不遵從。從波士頓到倫敦,就學并與其姊彙合。這個安排實屬為父者的用心良苦,但周廷旭再一次逃離,這次召喚他的,是藝術之都巴黎。巴黎高等藝術學院(ecole de baux arts)是周廷旭直奔而去的地方。可是父命難違,以中斷津貼相威脅,迫使周廷旭傳回英倫。1924年,周廷旭首先在倫敦大學注冊。但我懷疑倫敦大學隻是周廷旭的權宜之計,因為不久,1925年2月,他就正式被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錄取了。一心所向,終有所歸,這才是周廷旭的夢想之境。

鼓浪嶼記憶:90年前名震英倫的畫壇奇才周廷旭西行東渡——一個鼓浪嶼畫家的世界足迹

他的學生簽證從1925年2月到1930年2月。22歲到27歲,五年,周廷旭生命流光溢彩的歲月正式打開。

1925年,他獲得蘭瑟最佳作品獎(landseer award for best work)。要知道,他還僅僅是皇家藝術學院剛注冊的新生。更幸運的是,他還赢得了由皇家贊助的皇家學院獎學金。此項獎學金使他在英國求學期間不僅衣食無憂,更重要的是,他還可以免費使用教學器材、模特和藝術工作室。

而這隻是個開始。1926年,才是周廷旭人生全面開挂的一年。這一年他被選為英國藝術家皇家學會會員,成為該學會唯一一位外籍會員。周廷旭時年23歲。這一年,他先後獲得了皇家學院銀質獎章(royal academy silver medal)、克雷斯威克獎(creswick prize)。

從此,周廷旭開啟了他獲獎專業戶的模式。1925年到1930年期間,作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學生,周廷旭獲得了他參加的每一次競賽的所有獎項。

1928年,獲得英國皇家人物畫銀質獎章(royal acaddemy silver medal for figure painting )、法國油畫沙龍獎((salon medal for oil painting )及第二屆倫敦阿米蒂奇獎(second armitage prize)。

鼓浪嶼記憶:90年前名震英倫的畫壇奇才周廷旭西行東渡——一個鼓浪嶼畫家的世界足迹

1929年,以《約克郡風光》獲得英國皇家學院金質獎章透納獎(turner prize royal academy gold medal for landscape paiting )。周廷旭是獲得此一獎項的唯一中國人。

在皇家藝術學院期間,周廷旭先後師從喬治·克勞森爵士(sir george clausen)、沃爾特·羅素爵士(sir walter russel)l 和查爾斯·西姆斯先生(mr. charles sims) 等名師。在系統接受學院派西方藝術教育之餘,周廷旭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藝術實踐上。他一分鐘都沒有浪費。每一個夏季,他都迫不及待地出發。他的足迹遍及英倫大部分鄉村。他長時間地在戶外作畫,西南部康沃爾(cornwall)古老的修道院和懸崖峭壁上的露天劇場及小漁村波爾佩羅(polperro)漁船與村落,東英格蘭區的劍橋郡甯靜優雅,北部鄉村與湖區的靜谧與純淨,蘇格蘭鄉村的質樸與莊嚴,在周廷旭的畫筆下以明亮溫暖的色塊,以細膩飽滿的筆觸,以線條和平面的建構,呈現出東方和含蓄與寫意。

鼓浪嶼記憶:90年前名震英倫的畫壇奇才周廷旭西行東渡——一個鼓浪嶼畫家的世界足迹

也許這正是周廷旭的畫在英國受到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自1926年以來,周廷旭積極參加各種展覽。他最初在新英格蘭藝術俱樂部辦展覽,甚至把他早期的畫送到法國沙龍和皇家學院。一幅題為《蘇塞克斯村》的油畫(a sussex village)分别在1926年倫敦皇家協會秋季展覽(royal society autumn exhibition, london)、1927年曼徹斯特城市藝術畫廊(manchaster city art gallery )、1928年去奧勒姆美術館(to the olham)亮相。

1929年,是周廷旭個展元年。他的首次個展在克拉裡奇畫廊(claridge gallery)舉行。瑪麗女王率王室親臨現場,與這位年輕的中國畫家親切握手祝賀,“并以250英鎊購其畫作一幅”,所有展出的畫在皇室通路後的幾天内一售而空。英國女王的駕臨賞光,是對周廷旭的莫大加持。同年,周廷旭還在法國和倫敦約瑟夫·杜文(joseph duveen exhibition)舉辦畫展。

1930年1月27日,澳洲珀斯《每日新聞》罕見地報道了周廷旭獲得透納獎的消息,稱之為皇家藝術學院最成功的學生,這一說法顯然是引自一個英國作者,很有可能這則消息轉自英倫本土報紙。這意味着,英國的上流社會對這位中國青年畫家的接納和欣賞。或許是以,在1930年2月周廷旭的學生簽證已到期後,周廷旭仍然很幸運地獲許跟随大英博物館中國分部主任,著名的東方學家勞倫斯.本揚(laurence binyoun)研習東方藝術。正是在這一時期,周廷旭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和了解。在中國協會的贊助下,周廷旭在倫敦舉辦了一場個展,同年,在利物浦沃克畫廊(walker gallery)舉辦個展。

周廷旭是如此幸運。他隻需要用畫筆将目之所見心之所感真誠地描摹出來,他就能獲得人們的了解。這種了解使人們樂意慷慨解囊,為他的畫買單。這讓他囊中豐盈,衣食無虞,生活優裕。終于,他想家了。憑借售畫所得,足可以讓他從容地回國探親。

1930年底,周廷旭乘船東返。此時距他去國赴美後又輾轉英倫正好十年。這十年,1920年至1930年,周廷旭勢如其名,旭日東升,在西方的天空下熠熠生輝。

1931年夏季,周廷旭回到中國。

本篇文獻資料由方碧勇先生提供,特此鳴謝!

往期導讀

鼓浪嶼往事:“船屋”前的日本崗哨和救世醫院貧民診所

鼓浪嶼往事:誰,是毓德女子學校最早的學霸?

廈門記憶:一百年前,一位老外這樣形容中國的房子、椅子與女人

廈門記憶:鴉片戰争時期,來華英國人盛贊廈門人,認為廈門人是友好的

廈門記憶:十九世紀英國傳教士眼中的神秘島城

鼓浪嶼記憶:90年前名震英倫的畫壇奇才周廷旭西行東渡——一個鼓浪嶼畫家的世界足迹

詹朝霞: 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大學) 廈門大學(碩士)

廈門市社科院鼓浪嶼研究中心

《鼓浪嶼研究》編輯部主任

廈門市政協特約文史館員

著 有: 《鼓浪嶼 故人與往事》

《鼓浪嶼學者》 (與洪蔔仁合著)

《廈門的興起》(吳振強著 詹朝霞 胡舒揚譯)

《1922 “廈門号”的故事》

(阿爾弗萊德.尼爾森著 詹朝霞編譯)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