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劉邦剛登場時,隻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泗水亭長。

亭長,負責一方守備,地位等同于現在的派出所所長。在秦代的編制裡,亭長的地位遠小于縣長,且“亭”這一級别的行政機關,本就是設立在舊六國夾縫中的小村鎮,是以,劉邦的地位并沒多高。
有人說,劉邦是流氓,對這一點筆者不敢苟同,但從劉邦的習氣來看,他絕對是個揮金如土的浪子。朝廷發下的俸祿,賭賭錢,請請客,也就花光了,是以劉邦從事亭長多年始終沒攢下錢。
這年,縣城裡有個外地豪紳呂公過壽,并想趁着壽宴嫁女,身為亭長的劉邦自然要禮到人到,走個過場。不過,劉邦這小子太窮了,渾身上下湊不出多少錢,隻能随口喊了個數,混進門去。
呂公能混到這個地步,自有一雙火眼金睛,他隻搭眼在禮單上一瞧,就發現劉邦魚目混珠之舉。正當呂太公要發火,揪出那個用假人情湊數的家夥,劉邦站了出來,主動向呂太公賠禮道歉。
結果,呂太公覺得這小子必不是池中之物,請他吃了頓白食,還把閨閣中的女兒呂雉嫁給此人。
史料中對劉邦的長相記載不多,所謂劉邦之“龍相”,亦是漢朝人為了讨好老祖宗編出來的。呂雉追尋五彩雲氣找到了藏身于芒砀山的劉邦,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後人羅織的瞎話。
劉邦又窮,顔值又一般,地位又低,身邊還盡是些酒肉朋友,這樣的人在大多數時期都是不吃香的。那麼,為什麼呂太公要将未出閣的閨女嫁給看似沒前途的劉邦呢?這裡面的門道着實不少。
首先,秦代的時代背景決定呂公必須将女兒嫁出去。
當時秦二世修建阿房宮(亦或是其他行宮),為了擴充宮女向普天之下廣征未婚女子。胡亥這小子可比他爹混蛋多了,嬴政征召女子起碼還有個數。廣大民女為了逃過秦二世的魔爪,免于深宮寂寥,不得不随便找個人嫁了。
呂太公流落沛縣,可供選擇的女婿不多,身為亭長的劉邦雖然在外界無足輕重,但在沛縣的影響力還是有的。就像是在“矬子裡面拔大個”一樣,可供呂太公選擇的人選實則不多,除了沛縣一把手之外便隻剩下劉邦之流了。
那麼,呂公為什麼沒把女兒嫁給沛縣縣令呢,他是地方一把手,豈不比劉邦地位更高?
根據《史記》的記載,呂公是頗有勢力的豪紳,因得罪了顯貴不得不拖家帶口跑到沛縣。呂公頗有名望,是以他在為女兒選擇配偶時自會考慮到門當戶對,縣令自然是最優人選。不過,在對沛縣的人際關系格局進行了深入調查後,呂公發現劉邦比縣令更具潛力。
且看縣令手下有一文一武兩員愛将——曹參與蕭何。這兩員愛将雖是縣令的幕僚,平日裡卻唯劉邦馬首是瞻。此外,沛縣的“地頭蛇”大多是劉邦的“小老弟”,如:樊哙等經營小生意的商販也與劉邦交情不錯。呂公在這世道上混了大半輩子,是以自然比沛縣的井底之蛙更具遠見卓識。
他從沛縣的環境中看出劉邦才是實打實的一把手,是以,隻要能交好劉邦,就能保住呂氏一族的安全。
其次,再來看看劉邦的個人條件。
史料中沒提劉邦有天人之姿,是以劉邦的長相當屬“大衆臉”之流,沒什麼值得一說的。不過,顔值一般的劉邦卻有超越常人的志向,早年他見到秦始皇的車辇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大丈夫當如是也!”在當時森嚴的秦律限制下,敢于說出這種大逆不道之言的,除劉邦之外恐怕隻有項羽了。
古人雖有門第之别,但那些真正的賢者往往會看重一個人的志向和情操。即便是高門大戶,也願意将女兒許配給志向遠大的破落之徒,這些人的身上往往藏着無窮的希望。張耳、陳平、陳餘哪個不是比劉邦混得還慘的小人物?可他們卻得到豪門的青睐,迎娶了旁人無法企及的富家千金。
從這裡,我們或許能看到志向遠大之人在那個年代是相當吃香的。
綜上所述,呂太公将女兒嫁給劉邦的原因有很多,既包含對呂氏家族安全的考慮,亦受時代大風氣的影響。呂太公的選擇,其實,就是一種投資。隻是呂太公不知道,這支潛力股竟能突破自己的預期,成為一代帝王罷了。
參考資料:
【《史記》、《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