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教南派篇之天師道世家譜系(三)

道教南派篇之天師道世家譜系(三)

道教創教祖師,祖天師張陵白日飛升後,其子張衡繼任天師,張衡被後世道教稱為“嗣天師”,張衡繼位後,閉門謝客,足不出戶,後世《道藏》中說:嗣師閉門苦讀祖天師張陵著的《老子想爾注》,大修道家清靜無為之術。

其實是張衡娶了個如花似玉的老婆盧氏,天天和盧氏在屋子裡造小人兒玩兒,修煉的是房啥術,盧氏先後生下了張魯、張衛、張愧、張玉蘭,嗣師張衡不問世事,自然有人填補權力空白,這個人就是張修,張修雖然也姓張,但與天師家族沒有血緣關系。

張修全權代理了五鬥米道的管理,在教内開始整頓思想教育,教内弟子能否熟練背誦《老子五千言》,也就是《道德經》,成為考核道教弟子是否合格的硬性名額,五鬥米道從松散的狀态,變成為一個管理嚴密的宗教組織。

這時候東漢帝國已經開始由盛轉衰,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十二月十二日漢和帝去世後,剛剛滿百天的劉隆繼位,皇帝還是個嬰兒,太後稱制、外戚幹政順理成章,皇權缺失,外戚、宦官、士族(儒家)的權力失去制衡,平衡的局面被徹底打破,東漢政權權力失衡,各方勢力的鬥争開始了血腥化。

通常小皇帝成年後,為了奪回自己的權力,隻能依靠自己身邊宦官奪權,一輪接一輪的權力争奪,不是宦官滅了外戚,就是外戚直接滅了小皇帝,順手捎帶上宦官,皇權淪落為外戚、士族權力的對立。

到了東漢末年,依附皇權的宦官的權力已經到了可以廢立皇帝的地位,這引起代表儒家的士族的不滿,于是儒家士族常常與外戚聯手,打擊宦官集團,這不僅威脅了宦官集團,也威脅了皇帝的權力,東漢大亂。

上層權鬥的結果是皇帝、宦官、外戚、士族人人自危,東漢朝局動蕩不堪,倒黴的自然首先是民間百姓,東漢國力大損,外亂頻起,胡人紛紛作亂,東漢帝國大亂。

祖天師張陵創教之初,就明明白白的已經賦予給了道教的政治野心,“青龍、白虎”都是皇家禦用、專用的圖騰,道家黃老之術的出現,本就是為政權服務的一套治國的政治思想理論,張陵把江西雲錦山更名為“龍虎山”,是有深層、深刻的原因的,那是道家對政權渴望的表現。

題内話:道家、道教對政權的渴望與野心,被不久之後一個開國皇帝看得清清楚楚,制定了打擊、限制道教的法律,從此道教被各代政權打壓了近千年,這個皇帝就是曹丕。

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信奉老莊之道的巨鹿豪強張角,以“太平道”教首的名義号召教民起事,号稱“蒼天(東漢)已死,黃天(太平道)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從者數十萬,史稱“黃巾之亂”。

遠在巴蜀傳教的張修聞迅,不甘其後,率五鬥米道信徒,組成軍隊,進攻漢中太守蘇固,匆忙組織起來的五鬥米道軍是一夥烏合之衆,沒經過軍事訓練,自然打不過正規軍,迅速被蘇固擊破,張修逃回巴郡,繼續傳播五鬥米道。

公元188年,漢室宗親劉焉上表朝廷,謂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權輕,東漢朝廷遂改部分刺史為州牧,使刺史成為一州軍政的長吏、太守的直接上級,東漢州、郡、縣的三級建制自此形成,權柄下移,埋下了漢末軍閥割據的禍根。

劉焉是個聰明人,看出東漢帝國大廈将傾,早做綢缪,上書朝廷自請交州(今越南境内)牧,想要躲避世亂,在赴任的途中,受侍中董扶的勸說,說益州有天子之氣,劉焉想到蜀地富庶,又依天險,易守難攻,于是打起割據蜀地的主意。

于是劉焉上表朝廷,參劾益州刺史卻儉貪婪成性、大事聚斂财物,自請益州牧,朝廷于是以劉焉為監軍使者、益州牧,封陽城侯,命劉焉前往益州逮捕卻儉,此時益州内亂,道路不通,劉焉被阻在荊州東境。

蜀地太平道黃巾軍首領馬相做亂,殺了益州刺史卻儉,在綿竹稱帝,沒幾日被益州從事賈龍擊敗身死,賈龍迎劉焉入蜀,劉焉把治所設在綿竹。

劉焉入蜀,面對戰亂才平的益州亂局,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流行蜀地數十年,教衆數量龐大的“五鬥米道”。

這年五鬥米道“嗣師”張衡已經“白日飛升”十年了,張衡享年八十歲,接替天師之位的是他的長子張魯,而五鬥米道真正掌握實權的是《道藏》中那個隐身人~張修,第三代天師張魯隻是擺設。

第三代天師張魯在巴郡、漢中割據三十年,建安二十年(公元216年)曹操讨伐在漢中、巴郡割據的張魯,張魯兵敗降曹後,舉家被遷入邺城,被漢獻帝封為鎮南将軍、阆中侯食邑萬戶,五個嫡子都封列候,同時曹操遷漢中、巴郡人口幾萬家充實三輔(長安、洛陽、邺城),從此五鬥米道遍布中原。

曹操待張魯優厚,讓自己的兒子曹宇娶了張魯的女兒為正妻,與張魯結成兒女親家,曹操的世子曹丕卻苛薄,時常拉鎮南将軍張魯宴飲,席間召一些道家江湖術士表演“方術”,曹丕博文強記,通曉百家,少年就時對這些術士的江湖騙術了如指掌,以揭穿為樂,同時大意調侃張魯這個當代道教術士的頭領總天師,張魯既羞且懼。

降曹後的第二年,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系天師鎮南将軍張魯,憂懼而死,張魯是道教天師家族唯一的沒有“飛升屍解”的天師,死後葬于邺城郊外,家産、封爵被五個嫡子瓜分,而道教嫡傳的“天師”名号,張魯的五個封侯的嫡子是沾都不敢沾惹一星兒半點的,如果沒有他的庶出兒子張盛,在中華曆史上與孔氏家族媲美的天師家族就要失傳。

曹丕篡漢建魏稱帝的同年~黃初元年,釋出尊孔诏書,劃給山東曲埠孔家百戶,重建孔廟,造屋百間,為學生提供住宿、吃食,封孔氏掌門為候,每年撥專款、派專職官員祭祀孔子,并且貶斥老子學說為妖言惑衆,老曹家發家,就是靠剿滅道教“太平道”的“黃巾之亂”而來,曹丕記得很清楚。

張魯的庶子張盛聰不聰明不知道,但是眼光很準,看清楚了魏帝曹丕的意圖,獨尊孔學,打擊老莊,同時也看到從自己道教創教老家巴郡、漢中遷來的幾萬家五鬥米道信徒,與豪門大族、當地豪強、官員勾搭成片,漸漸形成對曹魏政權的威脅,曹丕發尊孔貶道诏書是有具體原因的。

曹丕初登大位,為了穩定建立魏國的局勢,被迫與代表儒家的士族妥協,采納了陳群、司馬懿提出的“九品中正制”,魏國的官員考核、任命從此被士族壟斷,那麼曹丕提倡儒家、尊崇孔子也就名正而言順,順便打擊下老子學說,警告道教信徒的逐漸嚣張,也是順理成章。

曹丕诏書的潛台詞是:“朕對孔子的後人隻是封了一個百戶侯,你們道教老祖宗張陵居然敢私封老子李聃為“君~太上老君”?老張家真是無法無天了嗎?”

魏帝曹丕的這個決定,影響了三國至北宋前的中國曆史,被稱為“門閥政治”,世家大族崛起,操控了中華曆史六、七百年,曹魏是三國中唯一一個,對儒家妥協的國家,對士族讓步,雖然喪失了部分皇權,但是和士族緩和了關系,這使得三國魏、蜀、吳中,由于有了士族的支援,魏的實力最強,也最團結。

曹丕在位期間,伐東吳,逼迫吳主孫權再次向魏稱臣,對蜀派夏侯尚、徐晃與蜀将孟達裡應外合收複上庸三郡,内平豪強,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曹操都沒平定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攻擊北方草原新崛起的鮮卑,大勝,西域鄯善、龜茲、于阗諸王各遣使奉獻,西域複通,魏在西域置戊幾校尉。

但獨尊儒術的後果很快顯現,士族在曹魏坐大,士族出身的司馬氏很快篡魏建晉,晉統一了天下,史稱“西晉”,司馬氏吸收了曹魏滅國的教訓,大封親族,打擊士族,但士族已經坐大,西晉滅亡前,始終沒能擺脫權臣的控制,西晉大封親族~犯下了和漢初同樣的錯誤,導緻“八王之亂”,匈奴人劉曜趁機滅了晉。

魏帝曹丕對道教、道家老子的打壓,使得之後的中華曆史中,道教、道家再也沒有登上中華曆史的中央舞台,逼迫道教分裂為兩大派别,一支走方術路線~賣身投靠于帝王家,求得富貴;一支走民間路線,每到動蕩之時,揭竿而起,夢想重建道家在漢初、三國時的輝煌。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道教創教祖師家族第四代天師張盛看到被曹丕打壓下老張家的危險,加上自己是庶出,沒繼承家産、爵位的權力,由洛陽出走,在鄱陽入龍虎山,在老祖宗張道陵創立道教的龍虎山再創道教,這保住了道教張天師家族在中華道教史一脈的傳承。

張盛的出走,再次創教,并沒有引領道教沿着張盛的思路走~讓天下道教以他為尊,道教從他爹張魯降曹開始,就已經群龍無首,道教迅速分化為無數支派,其中對老張家天師道最家族有徹底、毀滅性的是“茅山道”,之後的道教曆史舞台老張家被茅山道以及後序支派壓制了近千年,差點被逼退出道教正統的資格,茅山道曆代名人輩出,走的是上層路線。

道教的另一支派,走民間路線,在東晉末年,揭竿而起,想要代晉而立,卻沒想到,造就了本應默默無聞終老,令北朝、東晉皇帝聞風喪膽的一代戰神劉裕。

題内話:道教這兩大支派,分頭說,在時間上,應該是先說劉裕起家,代晉創宋,創立南朝,當然,還有儒、釋、道在東晉、南北朝時代那些融合與分裂

題外話:張魯的鎮南将軍,僅位列三公之下,曹操當時也隻是三公之一,張魯割據時,上表朝廷,僅得了個漢甯太守銜兒,相當于五品官,鎮南将軍是一品,相當于蜀漢的四大将軍,與關羽、馬超、張飛、黃忠同級,是以後世道教稱張魯為“張鎮南”。

(待續)

道教南派篇之天師道世家譜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