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漢中太守,漢末被張魯領兵殺害,故吏陳調趙嵩為他複仇時戰死

他是漢中太守,漢末被張魯領兵殺害,故吏陳調趙嵩為他複仇時戰死

身先赴義人争死,天不成功淚滿襟。一直寄望着關于曆史人物的記載能更加豐富,以此來還原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對于細枝末節也能聯系一二。本篇就來聊聊蘇固。

蘇固是司隸扶風人,三國時期還有個蘇則,同樣是扶風人,這倆人可能還有些淵源。右扶風作為“三輔”之一,在漢末三國時期也有不少扶風人登上曆史舞台,列個名單:馬騰、馬超、法正、王忠、孟他、孟達、士孫瑞、魯芝、龐迪、龐延、蘇則、蘇固、曹喜、馬鈞、射援、劉括。

蘇固在漢末擔任了漢中太守,但是他沒趕上好時候,偏偏這一任益州牧是野心勃勃的劉焉。劉焉是在中平五年(188年)入蜀的,他在初平二年(191年)就對漢中動手了,劉焉派出了張魯、張脩領兵去攻打漢中。

“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别部司馬張脩将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衆”——《三國志·張魯傳》

他是漢中太守,漢末被張魯領兵殺害,故吏陳調趙嵩為他複仇時戰死

張魯這個人大家可能較為熟悉,值得一提的是張脩,他在中平元年(184年)就已經開始作亂,寇掠郡縣,他借着為百姓治兵拉攏人心,号稱“五鬥米師”,在《後漢書》中他被稱為“妖巫”。不過張脩和張魯雖然同姓,但他們不是同宗,更不是父子,張魯是豫州沛國人,張脩是益州巴郡人,而且張魯後來還襲殺了張脩......

“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脩。”——《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

回到蘇固這邊,在張脩、張魯領兵來襲時,蘇固麾下的門下掾陳調主動獻策,因為陳調不僅有着遊俠習氣,還曾經學過兵法。不過蘇固并沒有采納陳調提出的禦敵政策,蘇固自己又沒能擋住張脩等人的兵鋒,隻能翻牆跑路。

蘇固先去找了主簿趙嵩,在逃亡路上因為敵人太多,蘇固就讓趙嵩先去找能藏身的地方,另一方面蘇固還派出了鈴下去偵查賊人的動向。所謂“鈴下”指的是以鈴聲呼喚來的小吏,而蘇固派去偵查的人也被賊寇捉住,并且順勢找了蘇固的所在地,最終将蘇固殺害。順便提一句,劉焉所害的人不止蘇固一人,還有益州豪強王鹹、李權等人,以此來增加自己對益州的掌控成都。

他是漢中太守,漢末被張魯領兵殺害,故吏陳調趙嵩為他複仇時戰死

等到趙嵩歸來,他對于蘇固遇害一事悲憤不已,與他情緒類似的還有陳調,兩人都曾在漢中郡任職,自然也想着為故主複仇,也能看出蘇固在漢中太守任上深得人心。趙嵩的選擇很直接,他仗劍沖入張脩營地,擊殺十餘人後,幾乎就能拿下張脩,但最終殒命當場。

“嵩痛之,杖劍直入修營,殺十馀人,幾獲修,死”——《華陽國志》

而陳調聚攏了賓客數百人才去攻打張脩,雖然曾經擊敗過張脩,但他也沒能幹掉張脩,最終傷重不治而亡。張魯這才開始了他在漢中作威作福的日子,他在劉焉時期還配合着屢次截殺朝廷使者,讓劉焉能借口益州道路不通來不聽诏令。建安五年(200年),張魯擊殺了張脩,徹底與劉焉之子劉璋決裂。

趙嵩、陳調這兩人在《華陽國志》中都被評價為“義烈”,能為故主赴火蹈刃,也沒有辱沒此等贊譽。再提一句蘇則,他在建安初就跑去山中隐居了數年,興許與蘇固的身亡有關。

“陳調少尚遊俠,聞固死,聚賓客百馀人攻脩,大破之;進攻脩營,乃與戰,以傷死”——《華陽國志》

主仇尚不報,肝膽向誰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