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熱愛中國文化,這個南韓留學生在中國16年,揚州為他建了紀念館

在揚州,有個唐城遺址,距離大明寺相隔1公裡,步行10多分鐘左右,唐城遺址展現的是唐風古韻和唐代揚州文明,唐城遺址裡有一座很特别的紀念館,它并不是為中國曆史名人修建的,而是為一個南韓人修建的。

因熱愛中國文化,這個南韓留學生在中國16年,揚州為他建了紀念館

我泱泱大中華名人不計其數,為什麼要為一個南韓人修建紀念館呢?首先,這個南韓人名叫崔緻遠,崔緻遠是唐朝時期的南韓人,那時候,唐朝興旺發達,吸收了很多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并且是唐朝出資支助,崔緻遠12歲來到中國學習,成為其中一名,他在中國學習詩詞歌賦、中華文化曆史等等,18歲考取了“賓貢進士”,也就是最高學曆。

因熱愛中國文化,這個南韓留學生在中國16年,揚州為他建了紀念館

按理說,完成學業後,他本該回國的,但出于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決定留下來,任命為溧水縣尉,并來到揚州擔任淮南幕府中的館驿巡官。據說,頭2年是沒有工資的,可以四處遊曆,他便以寫詩詞、文章,以及為人寫字和書帖的方式,賺取生活費,進而顯露出極高的文學修養,而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學者。

因熱愛中國文化,這個南韓留學生在中國16年,揚州為他建了紀念館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任官期間,深入了解中國民間疾苦和社會現實,創作了許多題材的作品。他的文學修養極高,一生共創作了1000多首脍炙人口的詩詞,也是以,他成為了中韓文化交流的第一人。

因熱愛中國文化,這個南韓留學生在中國16年,揚州為他建了紀念館

崔緻遠28歲時以“節度使”身份回國,結束了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16年。回國後,将自己在唐朝的作品整理成書籍,并記載了唐末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在傳播中華文化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因熱愛中國文化,這個南韓留學生在中國16年,揚州為他建了紀念館

是以,為了紀念他,揚州設立了這座紀念館,崔緻遠的後人每年都會過來祭拜,并每年捐贈10萬美金用于紀念館的維護,不過這10萬美金實也隻是杯水車薪,因為我們自己每年都要花300多萬來進行維護。

因熱愛中國文化,這個南韓留學生在中國16年,揚州為他建了紀念館

這個紀念館綠樹成蔭、曲徑通幽,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園林,在一古色古香的亭子裡,有座“三絕碑”上邊刻着吳道子的畫、李白的詩、顔真卿的字畫,因為三大名家詩書畫融為一體,是以叫“三絕碑”。但是因為原碑沒有儲存下來,現在看到的是明代初本和尚根據拓本重刻。

因熱愛中國文化,這個南韓留學生在中國16年,揚州為他建了紀念館
因熱愛中國文化,這個南韓留學生在中國16年,揚州為他建了紀念館

三絕碑旁是一座唐代經幡,高1.14米,分8面,篆刻着《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是唐朝鹹通十四年建造的。

因熱愛中國文化,這個南韓留學生在中國16年,揚州為他建了紀念館

館内,則珍藏着崔緻遠的書稿、拓本,以及他曾經閱讀過的書籍範本。

因熱愛中國文化,這個南韓留學生在中國16年,揚州為他建了紀念館

在紀念館裡,我還找到了“道不遠人,人無異國”的出處,它就來自于崔緻遠《雙磎寺真鑒禅師碑銘》的開篇,在疫情期間,中國向南韓捐贈的抗疫物資上,引用了這句詞,牽動中韓兩國跨越千年友誼。

因熱愛中國文化,這個南韓留學生在中國16年,揚州為他建了紀念館
因熱愛中國文化,這個南韓留學生在中國16年,揚州為他建了紀念館

我是旅遊體驗師曉岚,為你分享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趣聞和攻略,記得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