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說到劉伯溫,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劉伯溫的形象幾乎和諸葛亮一樣,被神話了。
但是與諸葛亮長期受到劉備和劉禅父子的信任相比,劉伯溫明顯要差不少。好歹劉伯溫也盯着大明第一謀士的帽子,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他的官職明顯與其功勞不相符。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六人、封侯者二十八人、封伯者兩人,而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劉伯溫隻是一個伯爵而已。
而從官職上看,劉伯溫也與相國無緣,隻是禦史中丞兼太史令,這個官職甚至并不屬于核心大臣。那麼既然劉伯溫功勞不小,為何在明朝建立後,給人的感覺越來越受到了冷落?
劉伯溫,名基,伯溫是他的字,他是元朝的進士,也曾為官,後來蟄居隐退。元朝末年,群雄并起,朱元璋當時聽說了劉伯溫的威名,便邀請其出山輔佐。
劉伯溫的确不如徐達等人那樣,可以開疆拓土,但是到他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并得以實作。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
如果和漢初三傑相比較的話,那麼劉伯溫更像是張良,一肚子注意和計謀。
朱元璋的手下能人很多,這對他來說也是幸福的煩惱,尤其是在明朝建立後,派系之間的鬥争暴露了出來。
劉伯溫是半路跟随朱元璋的,屬于浙東集團。但與之競争的是淮西集團,也就是朱元璋的老鄉以及發小,這其中除了朱元璋之外,就是李善長了。
尤其是建國後,李善長與劉伯溫的沖突非常深,李善長更是多次向朱元璋告黑狀,雙方已經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但與李善長相比,劉伯溫是個儒生,他也不是那種為了競争不折手段的人,更不是那樣愚忠的人,是以在朱元璋看來,他不是那種非常聽話的臣子。
而讓很多人認為劉伯溫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還有他在建國後沒有多久,便辭官回鄉了。
在一次劉伯溫感染風寒後,朱元璋派胡惟庸帶着禦醫探望,可是沒想到病沒有看好,反而越來越嚴重,沒多久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