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孟亞旭 編輯 | 傅凝
官方宣布50歲的周江勇跻身浙江省委常委班子時,距離他履新溫州市委書記僅4個月。
今天(6月16日),官方釋出消息,浙江省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了12位省委常委,周江勇和省委統戰部部長馮志禮,成了浙江新班子中的“新面孔”。

因為這則消息,讓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再次注意到了浙江南部的這座城市:溫州。
鐵三角
“昨天的溫州曾敢為人先、引領潮流;今天的溫州已走出低谷、率先突圍;明天的溫州正蓄勢待發、醞釀蝶變。”就在昨天,還是廳官的周江勇接受媒體采訪時,用24字總結了溫州的“前世今生”。
雖然僅是一個地級市,但溫州在浙江乃至全國的影響力非同一般。
早在30年前,“溫州模式”就與“蘇南模式”成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兩大标杆。在浙江的經濟版圖上,溫州總量排名第三,位居杭州和甯波這兩座副省級城市之後。
于是,這三座城市也被稱為“鐵三角”。
“鞏固提升溫州在全省的鐵三角地位。”也是周江勇履新溫州書記後多次提到的一句話。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的小夥伴先後探訪過“鐵三角”,對溫州民營經濟印象尤為深刻。
一是地方官員人文底蘊較為深厚,思維活躍、并且相當開明,對民企發展不大包大攬;二是民企在當地扮演積極的角色,例如某家名企自己掏錢修了門口的道路,就被允許給這條路冠名;三是企業家很講政治。政知君到訪柳市鎮的兩家隔路相望的大企業,都設立了黨支部,黨建活動搞得很是紮實。
在分析人士看來,浙南紮實的底子不僅出經驗、出幹部,還讓民營資本向更大的範圍流動。
不過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溫州一度遭遇瓶頸。
《21世紀經濟報道》直言,“2012年前後溫州的多項名額更是在浙江‘墊底’,全省‘老三’的排名險些不保。”
不過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去年溫州gdp突破5000億元大關,過去5年年均增長實作7.6%,情況大緻好于預期。
此時履新的周江勇到任後率領代表團到杭州、甯波學習經驗,多次表态,“希望老大哥多多引領、帶領我們,進一步加強各層面、各領域的交流合作。”
而他本人就是“鐵三角”之一——甯波——成長起來的幹部。
接棒“溫州模式”
在周江勇之前,溫州也有幾位市委書記跻身省委常委。
身處民營經濟活躍的地區,主政的官員大多要面臨較為複雜的經濟形勢,經曆多方曆練。
如2002年至2012年10年間,被認為是當地經濟出現困難的10年。
溫州黨校副校長蔣儒标接受《第一财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說,改革開放到上世紀末,溫州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且始終處于上升階段。然而,從本世紀初開始,随着國内外環境變化,溫州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這十年間,溫州經濟下滑非常明顯,規模速度差距拉大,社會群體事件增加,尤其是一些官員存在精神懈怠。
打破“瓶頸”的,是國企杭鋼集團技術幹部出身的陳德榮。
陳德榮掌舵溫州,在2012年7月,此前他的身份是浙江省副省長,之後他對溫州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陳德榮跻身常委,是在他擔任溫州市委書記2年後,期間他經常工作到淩晨,因勞累暈倒了三次。
此後,陳德榮在擔任了1年浙江生态省建設工作上司小組副組長後,回歸本行到了寶鋼集團,如今是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接棒陳德榮的,是陳一新。
他在書記任上1年半後跻身常委,之後,他先是進京而後到地方,任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
據媒體報道,任溫州市委書記期間,陳一新多次強調堅持和發展“溫州模式”,并要求溫州再創體制機制新優勢。他直面外界對“溫州模式”的種種質疑,強調“溫州模式”沒有過時,“溫州模式”仍具活力,溫州過去是中國改革的先行區,現在仍是中國改革的試驗田。
回歸與走出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身為“改革試驗田”的溫州,在這幾年出現一個新的動向:回歸創業。
早年前溫州人四處打拼,素有候鳥之稱。不過許多人戀家,節假日盡量抽空回鄉探望。也因為這樣,溫州地方官員借節假日會邀集溫商懇談。根據官方資料,僅2015年,溫商回歸總量保持連年翻倍态勢,實際到位内資1110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大關”。
與此同時,溫州還有一些官員走出去。近年來,溫州主要上司有兩人進京任職:劉錫榮和陳一新。
劉錫榮于1990年1月起任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經浙江省副省長、浙江省紀委書記兩個崗位後,于2000年入京擔任中紀委副書記至2007年10月,那時他已滿65歲。
陳一新在2年溫州市委書記生涯後,赴京任職,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上司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
另外,除了陳一新,還有兩位原市委書記輾轉之後到其他省份任職:蔣巨峰、李強。
資料 | 21世紀經濟報道 新華網 澎湃新聞 華夏時報等
校對 |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