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鲸魚。
鲸分為兩類,一類是須鲸,一類是齒鲸。鲸屬于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包含了大約98種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胎生哺乳動物。
中國海域就有30餘種。鲸的所有種類中除幾種生活在淡水外,其他均栖息于海洋。鲸本身定義比較模糊,鲸可以包含所有鲸類,還有特定科的鲸類。鲸中還包括所有海豚。鲸主要分為兩個種類:須鲸(mysticeti)和齒鲸(odontoceti)。
須鲸的種類較少,但體型巨大,目前已知最小的種類體長也超過6米,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鲸也屬于須鲸。然而齒鲸類的體形差異比較大,最小的種類體長僅有30cm左右,最大的抹香鲸體長在20米以上。鲸并不屬于魚類,而是屬于哺乳動物類。

二,獅子。
獅子(學名:panthera leo;英文名:lion):簡稱獅,中國古稱狻猊。是一種生存在非洲與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是現存平均體重最大的貓科動物,也是在世界上唯一一種雌雄兩态的貓科動物。
獅子體型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犬齒及裂齒極發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于外側門齒高度。皮毛柔軟。前足5趾,後足4趾;爪鋒利,可伸縮。尾較發達。有“草原之王”的稱号,是非洲頂級的貓科食肉動物。野生非洲雄獅平均體重240千克,全長可達3.2米。獅子的毛發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雄獅還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
生活在熱帶稀樹草原和草地,也出現于灌木和旱林。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分布于非洲草原、亞洲印度。在野外獅子活10到14年,圈養下更長壽,一般達二十餘年。
三,狼。
狼(拉丁名:canis lupus linnaeus),保護等級有“三有”保護動物。共46個亞種,體型中等、勻稱,四肢修長,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頭腭尖形,顔面部長,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覺靈敏,聽覺發達。犬齒及裂齒發達;上臼齒具明顯齒尖,下臼齒内側具一小齒尖及後跟尖;臼齒齒冠直徑大于外側門齒高度;齒式為。毛粗而長。前足4~5趾,後足一般4趾 ;爪粗而鈍,不能或略能伸縮。尾多毛,較發達。善快速及長距離奔跑,多喜群居,常追逐獵食。以食草動物及齧齒動物等為食。栖息于森林、沙漠、山地、寒帶草原、針葉林、草地。除南極洲和大部分海島外,分布全世界。外形與狗和豺相似,足長體瘦,斜眼,上颚骨尖長,嘴巴寬大彎曲,耳豎立,胸部略窄小,尾挺直狀下垂夾于倆後腿之間。毛色随産地而異,多毛色棕黃或灰黃色,略混黑色,下部帶白色。栖息範圍廣,适應性強,山地、林區、草原、以至冰原均有狼群生存。夜間活動多,嗅覺敏銳,聽覺很好。機警,多疑,善奔跑,耐力強,常采用窮追的方式獲得獵物。狼屬于食肉動物,主要以鹿、羚羊、兔為食,也食用昆蟲、老鼠等,能耐饑。狼是獵食動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組成,包括一對配偶及其子女,有時也包括收養的未成年幼狼。狼屬于典型的食物鍊次級掠食者。通常群體行動,由于狼會捕食羊等家畜,是以到20世紀末期前被人類大量捕殺,一些亞種如日本狼、紐芬蘭狼、佛羅裡達黑狼、基奈山狼等都已經滅絕。今亞種的确切數量仍舊未定。
四,貓鼬。
狐獴(學名:suricata suricatta),頭尾長42-60厘米,是一種小型的哺乳動物。體形粗笨。四肢短,後足具5趾,趾間有蹼;尾長而圓,約為體長的2/3,上被小鱗片及稀疏的毛。背部毛色黑褐,雜以黃色毛尖,絨毛為深咖啡色;尾兩色,上面棕黑色,尾基部和下部為淡黃色。
栖息于草原和開闊平原地區,分布量取決于土壤類型,以熱帶堅硬的土壤為樂土,主要分布于陸地生物群落的沙漠或沙丘。
它們是非常社會化的動物,住在可達到四十隻的群落裡,擅長挖洞,夜晚休息白天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但它們也會吃蜥蜴、蛇、蜘蛛、植物、卵跟小型哺乳動物。繁殖無嚴格的季節性。孕期為130天左右,每胎産仔6-8隻,一年可産兩次。主要分布于南非的卡拉哈裡沙漠。
五,角馬。
角馬(屬名:connochaetes zimmermann,1780,英文名稱:wildebeest ),也叫牛羚,是一種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食草動物。在生物分類學上,它屬于牛科的狷羚亞科的角馬屬。角馬屬有兩種,白尾角馬和斑紋角馬。
角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牛 ,長得牛頭、馬面、羊須。頭粗大而且肩寬,很像水牛;後部纖細,比較像馬;頸部有黑色鬣毛。全身有長長的毛,光滑并有短的斑紋。全身從藍灰到暗褐色,有黑色的臉、尾巴、胡須和斑紋,顔色也因亞種、性别和季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角馬個頭碩大,體重可達270公斤,一般壽命都在15到20年左右。
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角馬是大型食草動物。體形粗大,四肢粗壯,肩高大于臀部,尾較短,吻鼻部高而彎起,體長約1.8米,成年雄性可達到2米以上。外形似牛,機體結實又介于山羊和羚羊之間,故又稱牛羚。吻鼻部和四肢為黑色。角馬有飄垂的鬃須,長而成簇的尾,雌雄兩性都有彎角,從頭頂先彎向兩側,然後向後上方扭轉,角尖向内雄性的又寬又厚,非常光滑,颌下和頸下長着胡須狀的長垂毛。成年雄性體重200~270千克,高125~145cm;雌性角馬重168~233千克,高115~142cm。角粗而彎向兩側,一般雄性角長55~80cm,雌性角長45~63cm,角馬由此得名。
六,羚羊。
《山海經》中《西山經》有提到麢(líng),就是現在的羚羊。羚羊是對一類偶蹄目牛科動物的統稱。羚羊類的動物總共有86種,分屬于11個族、32個屬。對于分類學,羚羊并沒有特定的專指哪個科或屬。羚羊的特征是長有空心而結實的角,是差別于牛、羊這一類的反刍動物。人們把羚羊作為一個類群已達到共識,物種存活委員會建立的“羚羊專家組”,即是把這一類動物作為一個動物學研究和保護的單元。
七,兀鹫。
兀鹫屬的鳥類是大型猛禽體。長80-150厘米,尾長24-40厘米,翼展220-300厘米,體重6-12千克。體型大,喙發達但爪不發達。喙邊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獵物吞食;基部具蠟膜或須狀羽;翅強健,翅寬圓而鈍,扇翅及翺翔飛行,扇翅節奏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對較長,約等于胫部長度。雌鳥顯著大于雄鳥。
歐亞兀鹫是一種大型的褐色鹫。頭和頸部羽毛概退化而裸露。頸基部具松軟的近白色翎颌,頭及頸黃白。身體和上翼羽毛呈淡棕色,與其餘翅膀和尾巴上的黑色羽毛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比在幼羽中尤為明顯,幼羽具有特别蒼白的上翼羽毛。亞成鳥具褐色翎颌。甚似高山兀鹫,差別在于飛行時上體黃褐而非淺土黃色,胸部淺色羽軸紋較細。與秃鹫的差別在下體淺色,且尾呈平形或圓形而非楔形。虹膜褐色;嘴角質色,具黑色蠟膜;腳暗淡綠黃色。
高山兀鹫頭和頸上部被有污黃色像頭發一樣的羽毛,到下頸羽毛逐漸變白和變成絨羽,頸基部有長而呈披針形的簇羽形成領翎圍繞在頸部,淡皮黃色或黃褐色,具有中央白色羽軸紋。背和翅上覆羽淡黃褐色,羽毛中央較褐,形成一些不規則的褐斑,外側大覆羽、飛羽和尾羽暗褐色,内側次級飛羽具淡色尖端。上胸為密的白色絨羽和被有淡褐色胸斑,其餘下體淡皮黃褐色,肛區和尾下覆羽全白色,具不清晰的羽軸紋。幼鳥頭部褐色,絨羽較成鳥多。上體暗褐色,背、肩和翅上覆羽具粗著的黃白色縱紋,初級飛羽和尾羽黑褐色。下體暗褐色,具淡色羽軸紋。
【圖文來源于網絡。侵權可以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