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清軍在雅克薩戰役中獲勝,使《尼布楚條約》得以在1689年9月7日簽訂,這是大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第一個邊界條約。在清朝看來,這個條約是在己方做出重大讓步基礎上的一個平等條約,而俄羅斯方面卻認為清朝通過武力脅迫,以這個條約奪走了俄羅斯在黑龍江流域的固有領土。

沙俄對土地的貪婪,舉世皆知,在領土問題上他們從不妥協,為了兼并土地,沙皇拼命向外擴張,不斷對鄰國發動殘酷戰争,三百年來領土竟然擴大了上千倍。是以,他們當然不會在争奪領土的争端中讓步,當雅克薩被圍困的消息傳到莫斯科後,俄國軍隊将領紛紛要求增兵遠東懲罰清朝,莫斯科近衛軍團長利比亞夫向攝政的索非亞公主和沙皇伊凡保證說:“尊敬的沙皇陛下,尊敬的索非亞公主殿下,隻要您們交給我1000名士兵,我保證明年的聖誕節讓您坐在大清的首都北京的金銮殿上喝酒。”
從雅克薩之戰以及之前的一系列俄軍與清軍的交戰來看,清軍裝備和戰術遠不如俄軍,在雅克薩,清軍以數千精銳之師對付幾百名遠道而來的俄國匪徒已經十分吃力了,如果俄國派出主力正規軍,是可以打敗清軍的,然而索菲亞公主經過再三權衡,還是決定妥協。
一個如此兇悍的國家,自己覺得在《尼布楚條約》中吃了虧的情況下,居然隐忍了,而且一忍就是一百六十多年,直到1858年後才“收複”了《尼布楚條約》中的失地。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沙皇忍受了這麼長時間的“憋屈”呢?
這其中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戰略重心問題,二是俄國内部的危機,三是清朝對俄國貿易壓力。
《尼布楚條約》簽訂時,距彼得大帝親政不足一個月,他掌權後,馬上竭力向西看,全面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和文化,為了奪取出海口,他發動了大北方戰争和俄土戰争,幾乎将全部軍力投入對瑞典和奧斯曼帝國的戰争中。彼得大帝以後的曆代沙皇,為了争霸歐洲,奪回君士坦丁堡等戰略目标,不斷發動或卷入戰争,先後又打了十幾次俄土戰争,以及七年戰争、瓜分波蘭的戰争、拿破侖戰争、克裡米亞戰争,為了控制高加索,又與波斯打了一百年。是以,這一百六十多年裡,俄國的戰略重心在西方,而這些連綿不斷的戰争,使沙皇無暇顧及遠在萬裡之外的清朝。
《尼布楚條約》簽訂前的幾年裡,俄國正處于嚴重的政治危機中,軍隊發動宮廷政變,軟禁了已經加冕的彼得大帝,把他的兄弟伊凡強推上位,讓他們的姐姐索菲亞公主攝政,形成了雙皇共治,公主攝政的離奇景象。而這種混亂政局,又導緻了克裡米亞戰事失敗,俄國與土耳其的戰争也一觸即發,實在無暇東顧,攝政的索菲亞公主還要時時提防彼得為奪回權力而發動政變。
彼得大帝的父親,老沙皇阿列克謝有過兩次婚姻,但前妻所生的費多爾和伊凡的健康狀況都很差。而後妻納利什金娜隻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他的幼子彼得,1672年6月9日生于莫斯科的彼得是個健康的孩子。
阿列克謝去世後,費多爾繼承了皇位,但他體弱多病,沒多久也去世了。由于他沒有子嗣,隻好在沙皇阿列克謝的兒女中挑選一人繼位。此時,阿列克謝的孩子中,隻有長公主索菲亞、伊凡和彼得還活着,當時伊凡16歲,彼得10歲。伊凡雖然年長,他和兄長費多爾一樣孱弱,而且智力低下,雙眼基本失明,根本無法統治國家。而彼得雖然既健康又聰明伶俐,而且一直被父親寵愛,但是年齡尚小,不谙世事。
費多爾死後,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發生了激烈分歧,阿列克謝前妻的米洛斯拉夫家族推舉伊凡,而後妻納利什金家族支援彼得,雙方開始了激烈地宮鬥。
終于,納利什金家族因獲得了東正教會的支援而占據上風,大牧首伊奧阿基姆承認彼得是沙皇,并為彼得舉行了加冕儀式。彼得加冕後,皇太後納利什金娜擔任攝政王,掌握了政權。這時,大貴族們紛紛倒向納利什金家族,國舅納利什金權傾一時,但他行事颟顸專橫,引起了朝野不滿。
那時駐守莫斯科的,是伊凡雷帝建立的射擊軍,由于長期欠軍饷,他們處境糟糕。納利什金家族掌權後,他們入宮請願,要求補發所欠薪饷。可是皇太後納利什金娜非但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還将一些軍官處以撤職和杖責,他們的情緒非常憤怒。伊凡的同母姐姐,長公主索菲亞決定利用射擊軍的不滿,發動政變。她謊稱伊凡已經被納利什金殺害,暗中煽動他們嘩變,推翻納利什金家族。1682年5月15日,射擊軍在霍萬斯基公爵帶領下攻入克裡姆林宮,殺死其長官多爾戈魯科夫和國舅納利什金。危急之中,納利什金娜把伊凡帶到了射擊軍面前,關于他被害的謊言不攻自破。然而災禍已經形成,射擊軍擔心遭到報複,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想把納利什金家族斬盡殺絕,他們繼續大肆搜捕殺戮納利什金家族的黨羽,直到5月26日,暴亂才得以平息。
索菲亞策劃的政變雖然成功了,卻無法逼迫彼得退位,因為他得到了東正教會的承認。歐洲與中國不同,中國的反叛者隻要能推翻原來的統治者,就能自己登基稱帝,所謂成王敗寇。但歐洲的王權隻有得到教會的承認才是合法的,否則永遠是叛亂者。
雖然無法讓彼得退位,但射擊軍要求伊凡也要登基,并且以伊凡為第一沙皇,彼得為第二沙皇,以伊凡的姐姐索菲娅為攝政王,否則,他們還将繼續對納利什金家族的殺戮,納利什金娜已不得不答應了禁衛軍的要求。1682年7月,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伊奧阿基姆在教堂同時為兩個沙皇加冕,俄羅斯的曆史上首次出現了兩位沙皇共同執政的景象。
兩位沙皇
5月29日,索菲亞在禁衛軍的擁戴下大權獨攬,成為攝政王,開始垂簾聽政,這也是俄羅斯曆史上首位女攝政王。彼得一世和生母納利什金娜皇太後被趕出克裡姆林宮,遷往位于莫斯科郊區普列奧布拉仁斯基村的行宮居住。
幫助索菲亞奪取大權後,射擊軍首領霍萬斯基居功自傲,專橫跋扈,不把索菲亞放在眼裡,甚至想取而代之。霍萬斯基的威脅使索菲亞如芒在背,她密謀将其除掉,自己掌握射擊軍。
經過周密謀劃後,索菲娅策劃了一場沙皇必須參加的祈禱儀式,并且提前在舉行祈禱儀式的修道院設下伏兵,同時下诏要求大貴族們都前往觀禮。霍萬斯基對索菲亞的圖謀有所覺察,但是他狂妄自大,認為沒人敢動他,徑直前去觀禮,可是一進入修道院,就被逮捕并當場處死。索菲娅控制了射擊軍,随後,她任命了心腹沙克洛維迪将軍擔任禁射擊軍的新任首領。
奪取軍權後,索菲娅全面執政,她最得力的助手是他的情夫戈利津公爵。1687年,戈利津大公率兵進攻克裡米亞汗國,卻兩次都铩羽而歸。為了維持自己的聲望,索菲娅掩蓋真相,謊稱取得大捷,為戰敗回國的戈利津大公爵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儀式。然而真相很快就暴露了,索菲娅包庇情人,欺騙國民的行徑遭至了俄羅斯的國民和軍隊的嚴重不滿,其統治也是以開始動搖了。
索菲亞公主
被放逐的彼得雖然年輕,卻很有機謀,他韬光養晦,通過和夥伴們一起演練戰鬥遊戲,組織起了一支自己的隊伍,為日後重新奪回權力做好了準備。這支隊伍後來發展為兩個團,分别被命名為“普列奧布拉仁斯基團”,和“謝苗諾夫斯基團”,這是俄羅斯曆史上兩支最著名的近衛軍,“普列奧布拉仁斯基團”的軍歌“普列奧布拉仁斯基團進行曲”一直傳唱至今,象征着俄羅斯軍魂。
七年後,羽翼漸豐的彼得具備了奪回政權的實力,1689年8月7日,彼得率領普列奧布拉仁斯基團,和謝苗諾夫斯基團包圍了克裡姆林宮,将姐姐押往在新處女修道院軟禁,17歲的彼得一世正式親政,而他的哥哥伊凡仍然保留了第一沙皇的頭銜,直到他于1696年病逝,紛亂的俄羅斯政局,才得以穩定。
在這樣混亂兇險的局面中,執政的索菲亞公主如履薄冰,随時可能失去權力甚至生命,即使俄軍有能力擊敗清朝,她又怎麼可能有信心和精力發動一場萬裡遠征?
美國是當今霸主,貿易大棒是它經常揮舞的武器,美國發起的經濟制裁往往能起到扼住對手咽喉的效果。與美國一樣,中國古代是東亞的絕對霸主,通過貿易禁運來逼迫外夷屈服,也是中原王朝常用的手段之一,明清兩代,貿易大棒使用得尤其娴熟,而茶葉則是最重要的貿易戰武器,這就是唐宋以來一以貫之的“以茶制夷”戰略。
由于遊牧民族以肉食為主,需要通過茶葉來攝入維生素,而當時的中國人認為,洋人以牛奶、牛肉為食,不容易消化,必須吃大黃和大量飲茶,才能化解,假如幾個月不吃的話,雙目就會失明,也會因腸胃壅塞而憋死。
明代嘉靖年間的戶部尚書梁材說:“諸番之飲食,莫切于吾茶。得之則生,不得則死。”
清朝學者趙翼也說:“茶葉、大黃……天若生此二物為我朝控馭外夷之具也。”
他們都認為,茶葉大黃對洋人來說事關生死,卻隻有中國出産,因而朝廷可以此來實作對他們的羁糜和控制。
事實上,茶葉大黃雖無關生死,但當時的歐洲和俄國,飲茶已經成為習慣,茶葉是一種生活必需品,每年都要大量從中國進口。
自從《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中俄便開始了雙邊貿易,到了1728年,中俄簽訂《恰克圖條約》,恰克圖成為了中俄貿易的口岸。中俄貿易的實質是“彼以皮來,我以茶往”,就是以皮毛換茶葉,恰克圖在蒙語中就是“有茶的地方”。
恰克圖
清朝在與俄國的貿易中,占優勢地位,因為俄國輸入的皮毛,隻是滿足宮廷和權貴對奢侈品的需求,無關國計民生,而清朝提供的茶葉和廉價棉布、瓷器等物資是俄國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俄國在雙邊貿易中收入頗豐,從恰克圖貿易中征的關稅,占俄國全國關稅的20%,一個恰克圖的收入抵得上俄國三個省的收入。恰克圖的貿易量,最高占到了當時俄國與亞洲貿易總額的67%。當時1普特茶葉在恰克圖的買入價為12—15盧轉賣給歐洲人為110盧布,僅此一項,沙俄政府每年就能獲利15萬盧布,是以,恰克圖的貿易,是俄國财政的重要支柱。
乾隆對此看得很清楚,他指出:“俄羅斯地雖富庶,而茶布等物,必須仰給内地。且其每年貿易,獲利甚厚,不能不求我通市。中國因得就所欲以控制之。”可見他對于用貿易武器來制住俄羅斯很有信心。
雖然清朝與俄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雙邊貿易也日漸熱絡,但是俄國從來也沒有放棄侵略野心,雖然暫時折伏,卻仍不時露出爪牙,侵害中國的利益。他們不斷越過邊境,蠶食中國領土,還對中國輸俄商品征收重稅,殘酷盤剝中國商人;沙俄還暗中支援準噶爾叛亂,違背條約規定,庇護叛亂首領,甚至蠻橫要求借道黑龍江運輸糧食,并發出戰争叫嚣。
當時正值乾隆年間,面對嚣張的俄國人,乾隆皇帝于1764年下旨關閉口岸,兩國貿易完全停止。沙俄方面很快扛不住了,當時俄國卷入歐洲七年戰争,無力再與清朝強硬對抗,于是軟化态度,放低姿态,表示今後不再侵襲騷擾中方邊境,雙方貿易得以恢複。
1779年,中方抓獲一夥非法越境的俄國走私犯,但是沙俄當局拒絕按條約的規定進行會審,還乘機制造沖突,蠶食中國領土。清朝于是再次對俄國實施經濟制裁,停止了雙方貿易。制裁使俄國的毛皮業受到沉重打擊,還不得不付出三四倍的價格從其他途徑進口茶葉。當時,1普特中國茶葉售價11盧布,而西歐運來的茶葉價格卻達1普特52盧布以上。沙俄不得已,隻得撤換了肇事的總督和相關官員,按照清朝要求處理越境人員之後,請求重開貿易。兩年後,乾隆撤銷了兩國貿易禁令。
1784年,沙俄境内的布裡亞特人劫走清朝商人靳明的财物,雙方會審,清朝方面提出給予靳明損失額10倍的賠償要求,并要求俄方交出犯人,俄方給予了賠償,卻在沒有通知清朝的情況下,私自放走了犯人,并對清朝提出的交涉不予理會。于是清朝第三次關閉恰克圖貿易口岸。
這次禁運非常嚴厲,一直持續了八年。俄國在恰克圖口岸被關閉的情況下,将貿貨物從海上轉運至廣州口岸入境,結果被乾隆察覺了,因為他發現廣州的關稅收入大幅度上升。他指出,廣州的“稅銀不應盈餘多至五十三萬九千餘兩。朕聞外洋夷地,與俄羅斯相連。近年俄羅斯因未通貿易,北邊一帶稽查嚴緊,私将海龍(即海獺)、黑狐等項皮張貨物,由洋船販至廣東售賣,恐該關稅課充盈,或由于此。”于是下令對嚴加盤查,禁絕俄國貨物輸入。
受到嚴厲制裁的俄國損失慘重,沙俄西伯利亞當局氣急敗壞,伊爾庫茨克總督集結兵力準備開戰,企圖以武力一舉吞并外蒙古和黑龍江地區。俄軍還在邊境滋事,槍殺了清朝的卡倫巡邏士兵。然而此時,俄土戰争再次爆發,沙俄為了避免在東西兩端同時開戰,隻得再次對清朝服軟,按照清廷要求,将三名罪犯交給清朝,其中兩名被斬首,一人被流放。1792年,乾隆準許恰克圖互市再次恢複。
從1731年到1792年,恰克圖貿易被停止12次之多,關閉長達15年,俄方聲稱損失超過500萬盧布,這對俄國來說,确實是不能忍受之痛,也足以證明,清朝在18世紀,以茶葉這個武器牢牢拿捏住了沙俄,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進入17世紀後,中國的生産力和科技水準已經落後于西方,西班牙在占領菲律賓後,殖民者在給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報告中建議,隻需6000西班牙火槍兵就能征服中國。無獨有偶,一百多年後,出使清朝的俄國大臣尼古拉在給沙皇的報告中也建議,隻需2000俄國正規軍就能獲得長城以外全部土地。這些殖民者并不是狂妄無知的人,他們都是目光深邃,經驗老道的戰略家,在長期的殖民掠奪和列強争霸活動中,他們練就了如何分析看待其它國家和民族實力的敏銳洞察力,他們提出的征服中國所需的兵力資料,不是癡人說夢,而是有着科學依據的,并在以後被一再證明了的。
然而,這些殖民者的計劃并未在當時實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戰亂不斷,西班牙、法國、英國、俄國、普魯士都想稱霸,互相激烈征伐,猶如中國的春秋戰國一般,而清朝遠在萬裡之外,他們沒有餘力再對清朝用兵。就軍事而言,如果當時俄國大規模入侵,乾隆面臨的後果不會比鴉片戰争好多少,俄國雖然無法征服清朝這樣的大國,但可以擊敗清朝軍隊,掠奪土地,逼迫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俄國當時的軍力非常強悍,連普魯士軍隊都不敵俄軍。在七年戰争中,普魯士腓特烈二世大帝以他創造的斜擊戰術橫掃歐洲,卻在庫勒斯道夫戰役中被俄軍殺得大敗,連柏林也被俄軍占領,腓特烈二世幾乎自殺,要不是俄國女沙皇突然去世,普魯士都有滅國之災。這樣的俄軍如果來進攻仍在使用大量冷兵器的清軍,結果可想而知。
好在乾隆是幸運的,一方面俄國在歐洲戰亂纏身,另一方面,茶葉這個貿易武器确實有力地捏住了沙皇的七寸。本來,中國對西方的傳統優勢商品還有瓷器和絲綢,這些華麗的奢侈品把歐洲的貴族迷得欲仙欲死,卻又求之不得,進而對中國生出無限敬仰。但是到了乾隆時期,中國對瓷器和絲綢的壟斷已經被打破,歐洲瓷器生産水準反超中國,當時中國所獨有的,隻有茶葉了,俄國人為了得到茶葉,以及這項貿易所産生的巨額利潤,隻能選擇隐忍。但是乾隆的後代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晚清時期的清朝政府仍想以茶葉來制衡英國,但是在英國先進技術支援下,印度阿薩姆紅茶取得成功,一舉取代了中國在茶葉市場上的地位,延續千年的“以茶制夷”戰略徹底失效。
圖檔來自網絡公開管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