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11月4日文章,原題:美國已輸掉與中國的戰略競争 拜登政府把與中國的大國競争重新貼上“戰略競争”的标簽。但是,如果該戰略優先考慮的是競争和遏制,将兩國限定于對抗性關系,那麼這樣做就不會奏效。過去30年來,美國不一緻的政策已将中國塑造成美國首要地位不可或缺的替代者。強調競争可能會促使中國進一步強化這一角色。實際上,美國必須重建其全球關系,不要把這些行動與中國競争挂鈎。
在一定時期内,反恐行動塑造了美國的全球互動關系。美國通過軍事主導地位創造了一種環境,激勵了與中國的合作,進而推動中國的世界地位提高,使中國成為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的替代者。當美國無視任何與恐怖主義無關的事物時,中國以其獨特的方式成為不可或缺的國家,而且是在不幹涉别國内政的情況下做到的。
當美國政府試圖将與中國的競争限定為一場新冷戰時,這一事實顯得非常重要。正如保羅·希爾在《國家利益》雜志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所讨論的,這種描述是錯誤的。希爾指出,美國和中國并沒有陷入一場争奪全球霸權的意識形态鬥争,世界也沒有準備分裂成美中兩大陣營。這種評估可能是正确的,但美國的霸主地位本身就有可能招緻分裂。
最近的事件表明,在經濟和安全及政治領域,排除美國的協定不斷增加。伊朗宣布将與中國、俄羅斯、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别克斯坦舉行多邊峰會,讨論如何合作促進阿富汗的包容性政府。伊朗将美國排除在外,因為該國認為美國人是造成阿富汗不穩定和沖突的主要責任人。
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夥伴國——與美國的貿易額超過與中國的貿易額的國家數量從80%下降到今天的30%以下。在190個國家中,中國現在是其中128個國家的更大貿易夥伴。
美國向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轉向有可能進一步分裂全球。按照通常的美國方式,這種做法以軍事為重點,突出威懾。最近的兩個舉動說明,軍事遏制均屬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核心内容。
首先,澳洲、英國和拜登政府達成向澳出售核潛艇的“奧庫斯”(aukus)交易,表明美國緻力于以軍力保證其印太戰略及制衡中國戰略。其次,數名議員再次提出《台灣防衛法》。這些提案建議将美國對台灣的防衛正式化,同時也表明試圖阻遏中國的軍事擴張。
一段時間以來,發出信号和威懾一直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印太國家對自身防禦能力的投資也是一個值得歡迎的發展,這可能會減輕美國的負擔。但是,無論是向澳洲出售核潛艇,還是提出保衛台灣的協定,都無法改變中國已經在軟實力方面赢得巨大影響力的事實。
美國與中國的競争被稱為大國競争、戰略競争或是新冷戰。用什麼說法其實無關緊要。更重要的問題是,過去20年美國進行反恐戰争時,中國忙于增長其軟實力并在經濟上取代美國。
20年來,美國一直采取軍事優先的方法。這種外交政策視角讓中國有機會發展自己。現在,戰略競争将中國和美國列為對手。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目前,美國在軍力上仍占上風,這使得軍事遏制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方法。然而,公開的競争隻會迫使世界分裂成不同陣營,而中國在經濟上已與美國平起平坐。承認多極化而不是兩極化,才是美國所處的目前和未來的現實,反而符合美國的利益。認識到這一點就意味着放棄戰略競争。(作者斯科特·麥肯,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