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紐約時報》9月27日文章,原題:澳洲單挑中國,做對了嗎?幾年前宣布将“站起來”對抗中國的澳洲,如今正艱難應對政策和語氣急劇轉變帶來的政經後果。正是這種轉變的助推,堪培拉與北京的關系陷入幾十年來的最冰冷狀态。盟友稱贊澳展示了小國如何重新定義與中國的關系。但日益大聲的批評者發出警告:澳面臨在抵制中國的熱度中失去戰略焦點的風險。為對抗中國影響,澳制定“一刀切”的新法案。這使澳日益增長的華裔處于被懷疑的陰影下。看似良性的對外交往(不僅是與中國的)也受到影響。
資料圖
澳農民和酒莊老闆不知中國是否或何時會解除對其産品的禁令。中企對奶牛場等行業的投資提議被澳政府叫停,且往往沒任何解釋。甚至關于氣候變化的科學合作也被取消。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的澳洲研究員安德魯·查布說,其他國家需從澳吸取一系列警示性教訓,特别是不必要的危言聳聽——這反過來又推動了過度的國家安全立法。
中國已變得更加敏感和具有懲罰性,受到挑戰時決不退縮,并通過制裁和當機進階别會談來打擊澳洲。迄今,澳在很大程度上經受住經濟打擊。但一些前澳洲官員認為,随着時間推移,在中國失去的市場佔有率将帶來更大傷害。而且,澳政府覺得自己敢于帶頭反對北京“霸淩”,這種心态阻礙了對于像澳這類中等國家應如何處理(對華)關系的健康辯論。澳不願公開詳細說明如何應對中國——其最大貿易夥伴,這加劇了不确定性。
前外交官理查德·莫德說,澳越來越擔心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相比中國正在減弱。但這一點,在澳國内并沒有大聲讨論。澳官員知道中國可能對(澳的)強硬政策做出嚴厲回應,但較少預料到澳對自己造成的損害。
澳政府把注意力轉向大學和研究機構可能存在的非法影響和間諜活動後,科學成為另一個定義模糊的敏感領域。最近,這種擔憂滲入一個美中澳存在共同利益的領域:氣候變化。澳最高科研機構6月份表示,将結束與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的合作關系。澳情報官員稱,外國可利用海洋研究來獲得海戰優勢。但有關科學家對這種說法感到困惑,因為他們的研究聚焦全球海洋趨勢,對導航并無用處。
許多觀察家說,澳政府内部容忍的讨論範圍已縮小,這造成群體性思維的危險。過于關注安全影響了澳洲對中國的了解,進而增加了政策錯誤的風險。(作者克裡斯·巴克利等,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