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裡街生活、工作了二十五年,我竟然還不知道在離我們學校不遠的孫厝,有金角厝,谷倉厝,土樓厝等古厝群。
晴和的周末,在熱心于古鎮修複事業的孫老師陪伴下,我們來到孫厝,與靜默而滄桑的古厝來個零距離接觸,探訪古厝邊邊角角。

孫老師說,孫厝的格局就像一個織布機,從上到下有七層。據說永春最正宗的榜舍龜祖師爺就是住在孫厝土樓厝的孫清水和孫榜。我疑惑地問:“榜舍龜不是岵山那邊最出名嗎?”孫老師說:“岵山那個是孫厝的女婿,他是從這裡學了手藝的。”
我們邊聊邊走,先來到土樓厝。土樓厝基本保持着完好的原貌,東邊有個泉井,一個中年漢子正在洗肉皮。“這水井的水好清啊!”我贊歎道。孫老師糾正我說:“不是水井,是泉井。井水是甘甜清冽的山泉水,以前就是用這泉水做榜舍龜,現在用來泡茶,水質特别好,泡出來的茶更香。”真是寶貝!我往井裡張望了一會兒,才随着孫老師走進土樓。
土樓共兩層,門比其他古厝的高了許多,台階也比其他古厝多三級,共有六級。一般古厝的台階都是單數,土樓這邊卻是雙數。整個門庭也很大氣,寬敞。孫老師說,三百多年前,這座土樓是軍營,駐紮部隊的,是以樓建得高大寬敞。樓的四周有城牆,可以跑馬巡邏。樓的後面有好幾棵黃皮果樹和荔枝樹,都是三百多年的老樹了,卻依然枝葉茂盛。
離開土樓厝,看了金角厝神奇的“出水蓮花”,我們又來到谷倉厝。據說谷倉厝最早時是部隊的糧倉,民國時做了僑批,又叫“豐記”。“什麼是僑批?”我奇怪地問。孫老師說,僑批就是為華僑辦的一種金融機構。我們走進去,看到東邊古厝已經被翻建成三層小磚樓,西邊古厝倒塌了幾間,倒塌的地方雜草叢生。真是可惜呀,我心裡想。不過我知道這是沒辦法的事,古厝的一個房間常常是好幾個人都有份,不說修繕平安無事,一說修繕就七嘴八舌,意見無法統一。是以很多古厝都因年久失修而腐朽倒塌,很多珍貴的古物都損壞掉了。
正轉悠着,一個老人走了進來。他說了一件神奇的事。他說當時為了翻建新房,在拆老房子時,他在老房子的木樓闆縫隙裡撿到三十多顆三百年左右的谷粒,每一顆都儲存完好。他剝開一顆,裡面的米皮是紅色的,米心是白色的。我不由驚歎:“儲存這麼久竟然還沒化成灰,太厲害了!”老人說:“确實很厲害,這谷倉厝竟然還有天然防腐功能。”想到現在我們經常吃着含有防腐劑的食品,我不由深深敬佩古人的智慧!
流連在一座又一座古厝間,我心潮起伏,感慨萬千。每一座古厝,都是一部風雲變幻,滄海桑田的曆史啊!我們隻是看了一點皮毛,如果細細挖掘,探尋,不知會湧出多少感人的故事和傳說。
古厝,默默地卧在陽光下,不語。
消息來源丨海絲古鎮五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