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來到,位于平原縣王打卦鎮花園村的探花莊園,千畝古老果園内,梨白、桃紅……次第綻放的花海将迎來前來賞花溯古的遊客。
探花莊園是清康熙年間探花董讷家的花園。今年4月初,一本記錄平原這位曆史名人的專著——《董納柳村詩集注釋》即将面世,它的主人公是一位康熙年間的探花郎——董讷,它的作者是一位耄耋老人——王玉傑。

王玉傑正在查閱曆史資料
手裡握着《董納柳村詩集注釋》的校對書樣,品讀書中探花郎一心為國、鞠躬盡瘁的傳奇一生,不禁敬佩這位“榜樣式”平原曆史名人,但更多的驚奇的是幕後的編寫者——王玉傑。
25萬字的《董納柳村詩集注釋》,曆時一年,出自于正當耄耋之年的老人。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曆史人物,快要被時間和歲月所湮沒,經王玉傑搜集、編著,從浩瀚的曆史中走來,又鮮活地站在我們眼前。
初見王玉傑,精神矍铄,思維靈活,難以相信他是一位已經年近八旬的老人。耄耋之年,王玉傑本該頤養天年,但退休後,他卻筆耕不綴,寫了一些有關平原人文地理、傳統文化方面的文章,19年時間,卓見成效。
王玉傑所用工具書
王玉傑,在人生新的裡程中走出了一條實作價值、報效社會的新路子。“退休後,沒有閑下來,仍然堅持寫東西,這其中,有家中一位長輩的囑托,讓我完善一下從清朝就留下來的家譜。更多的是我喜愛文字、喜愛寫作,文字的魅力讓我不能停下腳步。”王玉傑說。
曾是響徹平原“筆杆子”, 1999年退休後,王玉傑用其所長,發揮餘熱,一頭紮進“曆史長河”裡,挖掘着平原曆史上那些名人、那些轶事,以史為鑒,談古論今。
在百度搜尋平原王玉傑,平原張翰林與翰林院、平原頰川橋圖說……一個個我們熟悉的曆史名人、我們知曉的曆史故事都經王玉傑之手被挖掘出來。退休後,王玉傑在各級媒體發表作品100多篇。
品讀這些文章,是以家鄉的人、事或景、物為主要内容的,文中凝集着作者的諸多心血,透視着作者深廣的人文學識,蘊含着濃厚的平原文化,表達着王玉傑對社會、對家鄉、對家人的深深愛意。
退休後,王玉傑著書很多,他先後集結《平原龍門劄記》、《回龍傳》等書冊,還參與重新點校了清朝年間的平原縣志和民國年間的平原縣志。近期,他曆時一年的時間,寫出了25萬字的《董納柳村詩集注釋》。
有人說,王玉傑是平原舊志整理的專家,這其中,有他為重修縣志做出的貢獻,更有他對縣志的“情有獨鐘”。
在乾隆《平原縣志》出版說明有這樣一句話,“整理舊志是一項非常專業、非常辛苦的工作。王志遠、王玉傑二位同志淡泊名利、潛心研究,廢寝忘食、殚精竭慮,為平原縣舊志整理工作做出巨大貢獻。”
王玉傑是如何與平原縣志“扯上關系”的呢?退休後,王玉傑一邊讀書,一邊寫作投稿。他的一篇投稿,吸引到了一位讀者,讀者輾轉找到王玉傑的兒子,告知他自己手中有祖輩流傳下來的清朝縣志,有沒有興趣閱讀。
得知這個消息,王玉傑欣喜若狂,立即聯系到了這位讀者。之後,王玉傑醉心在清朝縣志之中,想把裡面的内容一字不漏的記錄下來。但縣志流傳下來已經破舊,無法影印,為了儲存下縣志的内容,王玉傑決定自己動手把縣志全都抄寫下來。
就這樣,王玉傑晝夜抄寫,花了4個多月的時間,把縣志給抄寫了下來。曆史的經典有沉澱的底蘊在,從那時候開始,王玉傑沉醉在搜集縣志的路上。
縣志作為一種曆史稀有物,在現代潮流沖擊下,想要搜集全實屬不易。王玉傑四處托朋友,找門路,尋找平原縣志古本。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多年下來,王玉傑手中已經有了平原的明朝縣志、清朝縣志、民國縣志,還有老恩縣縣志。
有了這些寶貴資料,王玉傑開始着力重修與整理平原明朝縣志與清朝縣志,并參與了乾隆《平原縣志》和民國《續修平原縣志》的點校,把裡面的繁體字改成了簡體字,并加上了标點,友善了讀者閱讀,讓世存稀有的縣志變得不再稀有。
王玉傑編寫《董納柳村詩集注釋》是一次偶然,但确是他有心為之。2016年5月,王玉傑到河北邱縣調研一位平原曆史人物——張翰林張曾羽(音同增),卻意外的從張曾羽的資料中發現了董讷的三章詩集。
閱讀了其中的兩三首,王玉傑驚奇的發現董讷的人生感悟與家國情懷都包含在了詩中。古人喜歡以詩鳴志,董讷把他的人生經曆和人生感悟都蘊含在了詩中。
一次普通的調研,一場意外的遇見。王玉傑就這樣與清朝的董探花相遇。回家後的王玉傑就開始着手搜集董探花的相關資料,無論是在網上查詢還是書籍查閱,成效都并不顯著,為此王玉傑很是苦惱。
後來,王玉傑聽說南開大學一位教授,也許能幫上忙。王玉傑聽後,就如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樣,立即向教授請教。也許是教授被王玉傑的誠意與用心所打動,也許是因為教授對這樣的事情也有着執着追求的心。當天晚上,教授就把搜集到的資料給王玉傑發了過來。
解決了一個問題,下一個問題就接踵而至。要想把董探花的一千多首詩都讀懂就需要咬文嚼字。而詩中的字義有的卻晦澀難懂。為此,王玉傑把《康熙字典》、《現代漢語字典》、《辭海》都放在了桌前,邊看邊查。
上網查閱
有時候一個字的釋義翻閱書籍查不到,王玉傑就上網查詢。雖然在網上能查到,但說法卻五花八門,為了尋求一個正規的釋義,王玉傑把網上的釋義都抄寫下來,然後反複斟酌,确定最終的答案。
專心于文學研究,需要的不止是死闆的翻閱書籍,古人留下來的作品也有很多是需要我們反複探讨的。王玉傑的兒子在學校教國文,兒子一回家,父子兩個就興緻勃勃的探讨詩句。就這樣,曆時一年,王玉傑把董探花的1000多首詩的注解和釋義全部标注出來。
位于平原縣王打卦鎮花園村的康熙探花莊園
董讷是康熙 6年(公元1667年)丁未科一甲三名進士(探花及第),官至從一品。董讷為人嚴峻耿直,沉靜穩重,雄才大略,不苟言笑,遇事果達,不以難易而回避屈服。康熙40年(公元1701年),董讷死後,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時,巡幸董讷故居,非常思念這位赤誠的重臣,揮毫禦書“眷念舊勞”四個大字,令其子董思凝懸于墓門。
探花莊園的梨白
探花莊園的桃紅
“董探花是一個極為愛國的人,雖然他的仕途坎坷,但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為人民謀利益,他沒有因為自身的不幸而憤世嫉俗。這種精神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美好品質,是我們的榜樣,這也是我努力寫《董納柳村詩集注釋》的初衷。”王玉傑說。
王玉傑,1964年參加工作,先從教後從政,曾在平原縣委辦公室從事文秘工作八年,後任原縣計生委主任。1999年9月退休後,熱心地方史料搜集研究工作。2005年春開始學習研究平原縣志。2011年出版《平原龍門劄記》。2018年,即将出版《董納柳村詩集注釋》。
圖文|徐卓 編輯| 宋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