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傑
山東省平原縣西北王杲鋪鎮,是曆史上的繹幕縣,古有繹幕城。
繹幕城由來已久。清代《平原縣志·古迹》(卷二)援引《寰宇通志》記述:“繹幕城……殷祖乙時(約公元前11世紀)置驿于此,西漢置縣”。
又據1993年版 《平原縣水利志·續山東考古錄》記載:兩千年前的繹幕縣内有一條屯氏别河支流,“屯氏别河首受屯氏河處,約在館陶、臨清間,東北經信城縣張甲河出焉,又東枝津出焉,又東北經繹幕縣南(即今平原縣恩城南)分為二渎,北渎經繹幕故城南,東絕大河故渎,又東北,經陽信縣故城北入于海……南渎東去流入平原”。
根據這段引文記述,結合現今這一帶地形,可以看出,在今恩城南,屯氏别河分為兩支,北支經今王打卦鄉中部北流,經今王杲鋪鎮境内,東拐又折向東北流出繹幕縣境。據此推斷,繹幕故城應在今王杲鋪鎮東部焦家寺一帶地方,繹幕縣域包括今王杲鋪全部,恩城鎮、王打卦鄉大部。
據相關史料記載,我國曆史上有3個繹幕縣:一是平原縣城西北10公裡今王杲鋪鎮的繹幕縣,置縣時間最早,有的史料記為“北繹幕縣”。二是,東晉時為安置冀州南渡流民,在江南鎮江一代置繹幕縣,又稱“南繹幕縣”。三是,北繹幕縣,房氏家族中,房彥謙七世祖房堪,自東晉十六國之南燕時,随慕容德遷離祖籍冀州清河,輾轉到達齊州,南朝劉宋置繹幕縣,又稱“東繹幕縣”,屬東冀州清河郡,在今濟南曆城東部與章丘交界處,出土的“西彩石村北房彥謙墓及清同治護墓碑”有記載。後兩個繹幕縣人口少、規模小,且都是北繹幕縣人氏遷徙而僑置。
據民國三十一年付印的《重修恩縣志》記載:繹幕縣,漢屬冀州部、清河郡;東漢屬冀州部、清河國;晉、南宋均屬冀州部、清河郡。
清代《平原縣志》記述:繹幕縣,漢屬平原郡;東漢、晉屬平原國;南宋屬平原郡;北魏屬冀州部、安德郡。北齊天寶七年廢繹幕縣,故地隸屬清河郡貝邱。
《隋書》志“平原郡”記載:“隋開皇十六年複置繹幕縣,至是廢入平原郡”。北宋初,有個名王杲的人遷來建村王杲屯,後又在村西驿道上設鋪接待移民,稱王杲鋪,逐漸成為該地域政治經濟中心,繹幕地域遂更名王杲鋪。明、清兩代王杲鋪屬恩縣第三鄉。
繹幕城兵事。東晉永合八年(公元350),後趙大将冉闵殺石鑒稱帝建立魏國,都邺(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冉魏。公元352年,後趙舊将段勤乘機割據,稱帝于繹幕。燕王慕容俊,遣建鋒将軍慕容霸讨段勤,段勤舉城投降;永和九年十一月,繹幕人蔡匡,據繹幕城叛燕,慕容垂遣冠軍将軍慕容隆攻匡,蔡匡懼怕,請求投降,隆生擒蔡匡殺之。
繹幕人房亮、房士達,北魏時先後任平原太守。據《魏書·房亮傳》記載,房亮,字景高,父法延,谯郡(今安徽亳縣)太守。亮自幼好學,有節操,太和中任平原太守。當時,冀州刺史王愉反叛,平原與冀州接境,王愉遣使者到平原遊說,啖以重利,誘亮同反。崔亮毅然斬其使者,發兵防衛。王愉怒,遣大将張靈和攻打平原。房亮率兵出城截擊,大破愉軍,晉升前将軍、東荊州刺史,永安二年(公元529)卒,終年71歲,贈撫軍将軍、齊州刺史。房士達,少有才氣,初仕濟州左将軍、府倉曹參軍,因功晉為平原太守,抑挫豪疆,境内民安。後因河間(今屬河北)人邢杲率農民軍從城東進攻平原,房士達懼其威名,不敢攻逼,率軍越城西渡,繼轉濟南太守,士達不應,永安二年卒,贈齊州刺史。
繹幕人房景伯是北魏清河太守。房景伯,字長晖,初仕齊州輔國長史,攝行州事,政存寬簡,百姓安之,遷清河太守。清河民劉簡虎曾失禮于景伯,他聽說景伯為太守,阖家逃亡,景伯捕而擒之,既往不咎,封其子為西曹掾,命谕山賊,簡虎感激,群衆稱道。景伯之母崔氏,博覽群書,嚴明高尚,多有聞知。景伯任清河太守期間,每有疑案,常先請教母親。貝邱民列子不孝,吏欲治其罪,景伯為之悲傷,找到列子母詢問不孝原因,母曰:“百聞不如一見,鄉民未見禮教,何足責哉?但願呼你母來,吾與之同居,将子置汝左右,向你學孝道,或應自改。 ”景伯遂召母至,崔氏與之對榻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觀景伯供食,未及旬日,悔過求還。崔氏曰:“此雖顔慚,未知心愧,且可置之。 ”凡經二十餘日,其子叩頭流血,其母涕泣乞還,然後聽之,終以孝聞。崔氏以壽終,《魏書》記作“列女”。景伯累遷司空長史,清《平原縣志》評其為“循吏”。
繹幕人房景先,北魏文學家。房景先,字光胄,景伯弟。幼孤家貧,無資從師,其母崔氏自授毛詩、曲禮。 12歲精讀經史,成為名士。儒學宗師崔光,歎其精博,奏請皇上,薦景先佐修國史,累遷濟州中正。主要著作有《宣和起居注》、《五經疑問》等百餘篇。逝世後,贈洛州刺史。
繹幕名宦。清代《平原縣志》載繹幕名宦3人:其一,房法壽,少勇果敢,被征召為主簿,以母老不應,後任北魏冀州刺史。屢立戰功,威名震赫,皇上賜爵壯武侯,加平遠将軍,給田宅、奴婢。法壽性愛施親,與舊賓客同饑飽,困頓不豐足。逝世後,贈青州刺史;其二,房堅,字千秋。持躬有道,治家嚴肅,北魏高祖時任齊州大中正,與幽州中正楊尼并為名士,高祖魏孝文帝曰:“昔有一祁名垂往史,今有二奚當聞采牒。”遂遷房堅為濮陽太守,逝世後,贈南青州刺史。其三,房豹,字仲幹,體貌魁岸,儀容俊秀,初仕開府(今開封)參軍兼行台郎中。曆遷樂陵太守,因郡治瀕海,水多鹹苦。豹率群眾鑿井一口,遂得甘泉。後因形勢所變,豹罷官返鄉,井水複鹹。晚年,因病終于家。
繹幕房氏,系北魏世代顯貴家族,輝耀史冊。
民國年間,王杲鋪為恩縣第二區第一鎮,解放初仍隸屬恩縣,1956年3月,恩縣撤消,王杲鋪劃歸平原縣至今。
王玉傑,山東省平原縣人,一九六三年參加工作,先從教後從政,縣委辦公室從事文秘工作八年,一九九九年退休後,熱心地方史料的搜集研究工作。2005年研究平原縣舊志。2011年10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曆史散文《平原龍門劄記》。2014年六月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多年研究成果《乾隆平原縣志》《民國續修平原縣志》點校本。2018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董讷柳村詩集注釋》。目前正在整理古籍有《萬曆平原縣志》《光緒平原鄉土志輯稿》《董元度詩集注釋》。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