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導演劉知煥:拍一部關于希望的勵志喜劇

今年春節檔,一部現實題材網絡電影《發财日記》,在導演宋小寶特有的喜劇元素之外,還探讨了嚴肅的外出打工問題,引起了不小的共鳴,也為網絡電影現實性的表達打開了思路。

10月21日,同樣是喜劇演員,同樣是喜劇之外的嚴肅議題探讨,導演劉知煥鏡頭下的《亞洲舞王》打破了觀衆印象中的鬧劇形象,以頗具“童話色彩”的老年人追夢故事,為當下“站”不起來,或者不想“站”起來的年輕人,打了一陣強心劑。

專訪導演劉知煥:拍一部關于希望的勵志喜劇

而主演劉小光,則打破了趙四的标簽,又一次展示出喜劇演員的表演功底,除了喜劇橋段,酒後真情流露、“反高潮”以及高潮等幾場戲的真摯表演,都讓這位成名于鄉村題材的喜劇人,有了更值得期待的深層次表達。

作為一切的締造者,導演劉知煥已在影視行業深耕多年,期間,他擔任過多部影片的總制片人及監制。這次親執導筒,創作《亞洲舞王》,一是源于合作多次的劉小光本人,二是出于自己過往的職業經曆。

影片上線後,我們對話了這位“新銳導演”,雖然之前在音樂領域頗有成就,但這次擔任電影導演,被劉知煥視為“最大挑戰”。

是以創作過程,其實也是他不斷戰勝困難,挑戰自我的過程。

專訪導演劉知煥:拍一部關于希望的勵志喜劇

拍一部講故事的走心喜劇

提到劉小光,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鄉村愛情》中看似老實,其實頗有小心機的趙四。

從《鄉村愛情2》開播以來,鮮活的人設、嘴角抽搐的面部特征加上抽筋似的魔性舞蹈,不僅讓趙四在劇中的戲份越來越重,更讓大家認識了角色背後的劉小光。

專訪導演劉知煥:拍一部關于希望的勵志喜劇

資料圖

尤其是近幾年《鄉村愛情》系列受到年輕觀衆的追捧,劇和角色也越來越受關注,甚至推出了角色盲盒,形成了文化現象。

之前就和劉小光有過合作的劉知煥,也深知劉小光的表演能力,并且了解他在“趙四”之外,對表演有不同的了解,是以便根據他的形象和特質,開啟了《亞洲舞王》的創作之路。

先有人物再有故事的片子,主角的性格必須鮮明,否則很難帶動故事發展。但這點對劉知煥而言不算挑戰,用他的話說就是:“他往那一站,這個人物自然就成了。”是以費腦筋的,其實還是故事本身,以及故事之外的現實意義。

專訪導演劉知煥:拍一部關于希望的勵志喜劇

《亞洲舞王》劇照

對首次執導影片的劉知煥而言,既然要花心思、費心費力的做一件事兒,肯定不能浮于表面,是以《亞洲舞王》的表層是一位退休的老人,為了讓跳舞受傷的外孫戰勝心裡障礙,抻起老胳膊老腿,學習街舞,并最終站在“亞洲舞王”賽場,點燃所有粉絲和觀衆的故事。

但電影的核心,卻暗含劉知煥更多的思考:“劉小光飾演的趙永久,作為家中唯一的成年男性,他用行動鼓勵外孫重拾信心,并告訴女兒要以身作則,即使生活再艱辛,也要心存希望,扛起責任,才是這部電影真正的意義。”

是以雖然電影的卡司陣容由東北喜劇演員構成,劉小光、賈兵、文松等人在片中也屢有爆笑名場面,但無論從故事還是角色本身,《亞洲舞王》都是一部更聚焦現實的勵志電影。

為此,除了劉知煥,演員們也沒少使勁兒。導演回憶:“四哥(劉小光)走心了。整個拍攝過程中他非常敬業,對角色的把握也很精準,相信看過影片的觀衆都能感受到。”

至于具體的細節,劉知煥補充道“海選那場戲,四哥為了表現出趙永久的緊張狀态,踩空從台上摔下來,腿傷了、腰扭了但還是堅持拍完;與周思羽的那場雨戲,那天天特别冷,一條拍完,所有演員都凍得直哆嗦,我覺得可以暫時收工了,四哥卻跑來要求再拍一次;還有決賽時,四哥大段的台詞演繹,相信很多看過影片的都能感受到那份真誠,為之落淚。”

專訪導演劉知煥:拍一部關于希望的勵志喜劇

誠然,電影本身的能量,與演員的表演相結合,共同組成了一部包裹在喜劇外衣下的勵志故事。

不說教,更不絕對,反倒更加震撼人心。

譬如片中文松飾演的mj(邁克爾·傑克遜)模仿者一角,除了有導演緻敬mj的原因,更多是展示執着、心酸,以及對黃金時代的懷念。至于角色出醜、被迫下台的橋段設定,其實也是對舞蹈時代變革的歎息。又如穆童飾演的吳憂憂,他處在舞者新老交替的節點。雖被舞者們稱為og,實際上卻被年齡、傷病,舞種過時等因素困擾,逐漸自我放棄。

而62歲的趙永久出現,反倒激勵了吳憂憂(穆童 飾)、mj模仿者(文松 飾)等為生活掙紮的人,困難面前,包子鋪老闆(賈冰 飾)的出手相助,他們從老趙身上看到了動力,互相看到了希望。“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更重要,這才是生活。”劉知煥總結道。

專訪導演劉知煥:拍一部關于希望的勵志喜劇

對于很早就被打上了“裝傻充楞、大呼小叫”等标簽的東北喜劇而言,當下亟需展現東北人真實生活與樸素本質的影視作品,是以《發财日記》《亞洲舞王》等這類作品的出現恰到好處。

劉知煥動情道:“我們一直想做一部真誠點的喜劇。希望用一部片子把東北人的質樸、善良展現出來,好好地、認真地講個故事。”

從結果看,劉知煥的這份匠心沒有白費。

情感才是電影的“樹幹”

在創作《亞洲舞王》之前,劉知煥更被外界所熟知的身份是音樂人。

早在2006年,他便創辦并出任dystar文化公司的音樂總監,制作過《夏天》《天天等着你》《如果》《誰是山炮》《你是我的驕傲》《不亦樂乎》等歌曲。在後來的影視劇作品中也能聽到他為電影、電視劇制作的《等》、《密碼》等原創作品。

是以無論之後進入電影行業,還是如今擔任導演,都是較大幅度的跨行挑戰。

專訪導演劉知煥:拍一部關于希望的勵志喜劇

導演劉知煥

不過學生時代,劉知煥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課拿着畫筆,課餘彈着吉他,睡前看着電影,對每種藝術形式都有觀察和了解。再加上音樂、電影都是抒發情感的方式,都是講故事。做導演自然不算心血來潮。

并且對劉知煥而言,電影是所有藝術的綜合體,可以更完整、更全面的展現一個故事。是以從業以來,嘗試以導演身份創作一部作品的想法愈發強烈。

是以,即便第一次做導演有些手忙腳亂,但心懷熱愛,從構思故事、創作劇本,到分鏡手稿、拍攝,劉知煥在每個創作環節中都熱情滿滿,享受其中。

專訪導演劉知煥:拍一部關于希望的勵志喜劇
專訪導演劉知煥:拍一部關于希望的勵志喜劇

不過,可能是嫌挑戰不夠大,劉知煥在題材上又給自己加了碼:“我不習慣循規蹈矩。挑戰反而能給我帶來熱情。就像街舞題材,近幾年沒有參考案例,本身就是挑戰。是以拍攝初期,我們做了很多功課,發現這個領域非常有活力和魅力。”

但沒想到,活力和魅力反倒給拍攝增加了難度,有時為了呈現好一段舞,劇組甚至要拍一個大夜。說到此,劉知煥對演員表達了感謝:“街舞演員都非常的敬業,讓我看到了街舞舞者們的純粹,他們非常好的诠釋了街舞精神,而這種街舞精神恰恰是影片中最想展現的。”

專訪導演劉知煥:拍一部關于希望的勵志喜劇

有街舞舞者們和特邀來的中國街舞協會副會長喻斌的加持,片中的決賽,觀衆能感受到underground的街舞現場感。作為導演的劉知煥,還“掏空”了自己之前的職業經曆,邀好兄弟breakd(鄧青)、金牌音樂制作人闫骁男一起,制作了二十多首純正的嘻哈音樂、插曲等配樂,盡量争取與故事情節契合交融。

其實作為處女作,導演很容易側重于視覺或者聽覺奇觀,忽略了故事和人物的表達。

但劉知煥清楚,影片雖然融入了街舞等流行元素,但基調是情感細膩的故事。打動人心的是真實的親情:“我不想用過多眼花缭亂的舞蹈元素,而是想質樸的傳遞這份祖孫情感。希望觀衆可以在《亞洲舞王》裡找到屬于自己的溫暖,或是屬于自己的執着和希望。”

是以哪怕他有豐富音樂屬性的能力,但片中的音樂、舞蹈更像是“枝葉”,叙事才是影片的“樹幹”。這份最寫實的拍攝手法,既将主旨清晰呈現,又是對參與項目的演員們最大的敬意。

結 語

采訪最後,我們問到了他對未來的規劃。

雖然之前也經曆過大風大浪,但這次相對新鮮的經曆,劉知煥表示:“創作一部電影不是逃避困難的過程,而是戰勝困難的過程,這對我的藝術生涯也是一次洗禮。”

而出于對電影的敬畏,劉知煥甚至不敢把導演當做職業,談及未來,他更多是在展望:“有合适的劇本當然還會導,邊導邊學習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至于題材,隻要有意義,有力量,我就願意去嘗試。就像黑夜中唯一的那點光亮,給人一絲希望和向往,這就夠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