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但使龍城飛将在”裡的飛将是李廣嗎?

今天看網上有很多網友争論,詩句“但是龍城飛将在”裡所說的“飛将”到底是李廣還是衛青呢?

相信大部分人上學的時候都學過王昌齡的詩《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将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在很多人的記憶裡,當時老師講課時“飛将”就是指漢朝武将、飛将軍——李廣。

“但使龍城飛将在”裡的飛将是李廣嗎?

但事實上,漢代“龍城之戰”中攻破匈奴聖地龍城的并不是李廣而是衛青。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漢武帝親自部署,漢朝兵分四路,各率一萬騎兵出擊匈奴。其中,衛青出上谷,公孫敖出代郡、公孫賀出雲中,李廣出雁門。但公孫敖、公孫賀、李廣三路均戰敗,李廣更是被匈奴俘虜,後來佯死才趁機逃回。隻有衛青一路取勝,攻克了匈奴祭祖的聖地——龍城,成為漢朝抗擊匈奴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但使龍城飛将在”裡的飛将是李廣嗎?

那難道是當初老師講錯了嗎?我認為也不是。原因有三:其一,在唐朝文人主流觀點,是貶低衛青,吹捧李廣。比如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适在《送将軍出塞》中就用“李廣從來先将士,衛青未肯學孫吳”來抑“衛”贊“李”。王維在《老将行》為李廣辯解道“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杜甫也在《曲江三章章五句》中用“短衣匹馬随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為李廣打抱不平。是以,當時的王昌齡當然不可能稱贊衛青而忽視李廣。其二,當時的大詩人、“流量大v”——李白,被普遍認為是李廣的後人!李白在《贈張相鎬》中,也稱“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将。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王昌齡作為李白的好友,就算是給朋友面子,怎麼也要吹捧一下李廣吧!其三,當初李廣練兵的地方,在唐朝時叫做“盧龍城”,雖然沒有“龍城之戰”的龍城名氣大,但稱李廣為“龍城飛将”也說得通。是以王昌齡詩中的“飛将”指的是“李廣”而非“衛青”。

“但使龍城飛将在”裡的飛将是李廣嗎?

但從唐朝的李白、杜甫、王昌齡、高适、王維,到宋朝的蘇泂、陸遊,為什麼唐宋那麼多文人要吹捧戰功遠不如衛青、霍去病的李廣呢?原因在于無論是“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參和房琯與肅宗沖突的杜甫、被安祿山俘虜的王維還是總是罪人的陸遊,也大多和李廣一樣雖然自視甚高,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政治上卻真沒有什麼天賦,始終得不到皇帝的重用,也就隻能塑造一個“有大才卻不得重用”李廣形象,借以隐喻自己的懷才不遇。不管是李白的“苦戰竟不侯,富年頗惆怅”、溫庭筠的“侯印不聞封李廣,他人丘壟似天山”還是陸遊的“生希李廣名飛将,死慕劉伶贈醉侯”表面上在歎息李廣,實際卻是在為自己鳴不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