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每個人的個性得到了更多機會與張揚。故而一些原本算不上美好的詞也反複被當作标簽并被提及,比如“冷酷”、“絕情”,乃至“狠毒”。可若是真有一個人,你曾為救他身中九箭。他也許諾一定不會辜負你,可一轉眼就冷酷地将你的家族趕盡殺絕。這樣狠毒的人你還會欣賞他的真性情嗎?至少陳德不會。
一、陳德與朱元璋
或許你并不熟悉“陳德”這個名字,但應當知曉朱元璋這位草根皇帝之是以能成功,離不開諸位出身草莽的豪傑的支援。陳德便也是其中一位。他來自鳳陽農家,和朱元璋有着類似的出身。元至正十三年(1353),也就是朱元璋開始奮鬥的第二年,陳德主動投奔了朱元璋。

因為是同鄉,又年輕力壯,朱元璋便給了陳德萬夫長的職位。雖說以朱元璋當時的實力,這萬夫長的身份在亂局裡算不上什麼高位。但要知道,開國名将常遇春一開始也是主動投奔朱元璋,卻幾乎沒受到一點優待。若不是常遇春努力自薦,他或許連擔目前鋒的機會都沒有。
是以陳德雖然後來作為功臣的知名度不算高,但一開始的起點也着實不低。對于他早期的功績,《明史》甚至還給出了“皆有功”這樣的總結。如果不是朱元璋對他足夠欣賞,陳德也足夠活躍,這功績也不會有“皆”這樣的限定。
而因為這“皆有功”,陳德在軍中也以較快的速度升遷 :從萬夫長到元帥,僅僅用了不到七年。在朱元璋與陳友諒于鄱陽湖的決戰中,他先是擒拿了駐守水寨的姚平章,後又拼盡全力以保護因戰船擱淺而陷入危險的朱元璋——為此,他甚至身中九箭。
二、朱元璋許諾與陳家的滅族
是自己的同鄉,又“皆有功”,今日在危難之中更舍命解救自己,即便冷酷如朱元璋,這一刻也不禁動容——他向陳德許諾:“永不負卿”。不久後,陳德又攻克武昌,并在舊館打敗張士誠。朱元璋因而擢升他為天策衛親軍指揮使。往後十餘年,陳德又參與了北伐元朝,西征明夏,大敗王保保,力克朔方等多場重要戰争。朱元璋給他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直至臨江侯。洪武十一年(1378),陳德在回到家鄉鳳陽後去世,朱元璋追封他為杞國公,谥号定襄,并為其停朝三日……
然而洪武二十三年(1390),也就是朱元璋給陳德許諾二十七年後,繼承了陳德之爵位的陳家男兒陳镛卻被奪去爵位。此事發生之突然,讓沉寂了有些時候的陳镛措手不及。作為大将之子,陳镛也早早進入軍隊。洪武十六年(1383),他作為征南左副将軍,參與了讨伐龍泉一帶山寇的作戰。洪武十九年(1386),陳镛又與靖海侯吳祯一道駐守會州。
洪武二十年(1387),陳镛跟随開國名将馮勝出征不願投降的元朝遺老納哈出。結果在行至金山時,陳镛的隊伍與大軍失散,最終被納哈出勢力打得落花流水。因而此次失利後,陳镛就沉寂了下來,在朝中沒再立大功,也沒再出大錯。可就是這老實的陳镛和陳家,在洪武二十三年(1386)還是被朱元璋清算總賬。朝廷不僅決定要除去陳镛的爵位,還要将陳氏趕盡殺絕。
三、陳氏必亡的根源
朱元璋前腳對舍身相救的陳德許諾,後腳就對陳镛及其家人動手。如此狠毒,真是一言九鼎的一朝天子嗎?自然是:陳镛被翻舊賬,陳氏被抄家,并不是朱元璋一時心血來潮,而隻是胡惟庸案中的一環。
洪武十三年(1380),為鞏固皇權專制,朱元璋以謀逆之罪誅殺丞相胡惟庸,并牽連其黨羽,一口氣懲處一萬多人。而在接下來數年間,尤其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又借此清算了包括李善長等開國功臣在内的一衆有可能威脅自己統治的朝臣。作為功臣陳德之後的陳氏,亦不過是這次大屠殺中的受害者。
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給陳镛判罪的诏書中,朱元璋稱陳镛是胡惟庸的黨羽。借陳镛曾經的作戰失誤和降職,朱元璋編出了陳镛因失利被降職而記恨朝廷,最終夥同胡惟庸謀逆的故事。除爵、株連 ,便是朝廷給曾于鄱陽湖之戰中救了朱元璋性命的陳氏安排的“最佳結局”。
在因胡惟庸案懲治陳氏時,朱元璋有想起曾給陳德的許諾嗎?或許想起過。但大明的功臣遠不隻陳德一個,類似的諾言朱元璋也并未少說。一個不輕不重的許諾,和關系子孫萬福的統治權,從草莽爬上來的朱元璋自然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況且朱元璋狠起來連徐達這樣穿一條褲子長大的兄弟都能下毒手,遑論還隔了一層情誼的陳德親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