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晉劇名伶之談張美琴藝術形象老骥伏枥 壯心不已--介紹著名晉劇須生張美琴郭也文

晉劇名伶之談張美琴藝術形象老骥伏枥 壯心不已--介紹著名晉劇須生張美琴郭也文

30年代中期,張美琴在晉劇舞台上就風靡一時。她扮相俊秀、俏帥,唱、做、念、打均有所長。她的演唱節奏鮮明、準确、咬字清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渾然一體。幾十年來她主演了60多出戲,塑造了幾十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可以說她凡是晉劇須生戲,幾乎都能拿得起。尤其擅長演動彈戲《殺府》《走邊》,靠架戲《定軍山》、《金沙灘》等,提槍紮靠、威武雄壯,氣質不凡。不僅在我省晉劇界享有盛名,在北京、天津、内蒙、張家口等地,也為觀衆留下深刻印象。

晉劇名伶之談張美琴藝術形象老骥伏枥 壯心不已--介紹著名晉劇須生張美琴郭也文

1919年,張美琴出生于河北省懷安縣柴溝堡一個鐵匠的家裡。父親姓王。1930 年懷安遭了荒年,盡管王師傅手藝出衆,還是難以養家糊口......在晉劇名伶筱金梅的引薦下,張美琴被送到“富慶社”戲班學藝。專攻須生。起名富豔亭。在20多個“同館”(同學)中,富豔亭是最出色的一個。她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身材勻稱,嗓子清亮,成為娃娃班的尖子,她演出的《賜環》、《金水橋》、《罵閻》、《下河東》、《二進宮》、《打金枝)、《取成都》等幾十出戲,都十分突出。還在學徒期,富豔亭這個女須生的名字就已引人注目。

富豔亭怎麼又變成張美琴的呢?王門出了戲子,本家都不往來了,認為“戲子”是祖上的恥辱。科班演出時、别人送她字兒“美琴”,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剝奪了她姓王的權利,從此随母姓,改成了張美琴。

晉劇名伶之談張美琴藝術形象老骥伏枥 壯心不已--介紹著名晉劇須生張美琴郭也文

張美琴前後在“榮梨園”、“吉慶園”都是拿最高戲俸。因為擅長演靠架戲,以其精湛的表演,深受晉劇觀衆的喜愛。1938年,經邱德才、喬孟雄等撮合,張美琴與著名晉劇演員張寶魁(藝名筱吉仙)結了婚。他們在家是夫妻,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在舞台上卻又是換了個,張美琴常扮演将帥式的父輩,而張寶魁常扮演俠義女子或巾帼英雄。在張寶魁的拿手戲《鳳台關》裡,張美琴扮演了慕容彥超,張寶魁演慕容夫人張秀英。在晉劇《殺宮》中,張美琴演後漢皇帝劉承佑,張寶魁扮演東宮劉桂蓮。他們從劇情出發,協力創作角色,配合默契。在排練場上,張寶魁更是嚴格要求,成為張美琴的良師。有一次排練《周公桃花女》,張美琴和筱桂芬練對手劍,桂芬失手,把劍削在張美琴頭上,張美琴一生氣,把劍撂下不練了。張寶魁過來就是兩藤杆子。嚴肅地說:“排練場上這點苦都吃不下,怎麼能練出好功夫!”張美琴當衆受了罰,以後在排練場上,徒弟們也不敢随便撂刀槍了。張美琴是以能較好地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華,和張寶魁的精心培養以及嚴格要求是分不開的。

張美琴在二院連演八年,在《潞安州》、《法門寺》、《周公桃花女》以及連台本戲《封神榜》、《薛仁貴征東》、《昭君出塞)中,都扮演主角。如果說丁果仙更擅長唱功戲的話,張美琴的功架戲,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特色,可謂當時晉劇舞台的并蒂之蓮。太原解放前夕,改為文宣七隊,即後來太原市晉劇團的前身。張美琴演出了《打金枝》、《八件衣》、《九件衣》、《蘆花》、《蘆花河》等節目。

解放以後,在黨的文藝政策感召下,張美琴更加熱情向上,勤奮刻苦。在新編曆史劇《黃巢起義》、《三打祝家莊》、《丹陽救父》、《十五貫》等戲裡她都扮演主要角色。1952 年,張美琴以《打金枝》的唐王,參加了全國戲曲彙演,榮獲演員二等獎。她和平劇著名演員張君秋同時接受周總理授獎。這次彙演,她和與會同志觀看了 52 個劇種的演出。大大開闊了藝術視野。尤其是範瑞娟演出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給了張美琴很大啟發。觀摩歸來,她不僅演出晉劇須生戲、老生戲,并要求演出小生戲。在《孔雀東南飛》、《張羽煮海》、《春香傳》等戲裡,張美琴扮演的小生,獲得了意外的成功。1954年,全省戲曲彙演,張美琴和花豔君合演的晉劇《二堂舍子》,榮獲演員一等獎。1956年,張美琴親赴北韓,為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慰問演出。她演的《打金枝》、《算糧》《走雪山》《法門寺》等戲受到我指戰員的熱烈歡迎。

1957 年,正在她滿懷熱情積極追求藝術長進的時候,張美琴被錯劃為“右派”,使她的政治生活和藝術生活受到慘痛的挫傷。盡管如此,她仍孜孜不倦地工作,她相信自己遲早會被了解,冤案會平反,因而像春蠶一樣,一口一寸絲,為晉劇舞台增添着光彩。

張美琴在《急子回國》裡扮演了急子。春秋時期,衛宣公的大兒子急子被立為太子,早與齊禧公的女兒宣姜訂了婚約,準備完婚時,衛宣公見宣姜美貌過人,就留做自己的三夫人,他怕兒子急子不滿,又把他貶至異國。十八年後,急子回來了,這裡有一個大段唱十分漂亮。急子唱完一句介闆後,上場走趟馬,時而縱馬,時而勒馬,表現了急子猶豫徘徊,思緒紊亂的沖突心情。不進城吧?已經回來了,進城吧?又怕見到本來是妻子,現在卻要稱作姨娘的宣姜......唱腔舒展委婉,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急子的沖突心情。

恢複傳統戲之後,張美琴錯劃為“右派”的問題得以糾正。又使她煥發了藝術青春。1979年她重返舞台、為觀衆演出了《走山》《二進宮》《蘆花河》等戲;雖已年過花甲,但風采不減當年。她演的《蘆花河》集中了優秀傳統戲的程式,使人物一出場就能打動觀衆,每次演出都得到觀衆熱烈喝彩。張美琴還把這個骨頭戲傳給青年須生李月仙、王秋英,又應省戲校、呂梁地區藝校、柳林、平遙、左權等劇團,,為學員傳授技藝。在教學中一招一式,口傳心授,毫無保留。那種誨人不倦的精神,受到人們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