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物種基因庫|珍稀的大樹杜鵑,歡迎歸來

作者:開屏新聞
世界物種基因庫|珍稀的大樹杜鵑,歡迎歸來
世界物種基因庫|珍稀的大樹杜鵑,歡迎歸來

高黎貢山保山管護局

1918年,英國生物學家福雷斯特将高黎貢山一棵高達25米的大樹杜鵑老樹砍倒,并帶走了樹幹圓盤,所有人都沒想到,為尋找大樹杜鵑,中國人花了64年。

1982年,在原騰沖縣境内大塘海拔2400米的密林中,植物學家發現了世界罕見的大樹杜鵑群落,在面積為0.25平方公裡的範圍内,有40多棵大樹杜鵑。而今,通過人工繁育,大樹杜鵑成功回歸高黎貢山。

世界物種基因庫|珍稀的大樹杜鵑,歡迎歸來

在林家鋪回歸種植的大樹杜鵑

大樹杜鵑為杜鵑花屬中最高大的喬木樹種,是原始的古老類型。大樹杜鵑生長緩慢,樹幹通直,樹體高大,花大而美麗,是世界植物界極為珍貴的樹種,也是雲南乃至世界具有代表性的明星物種,屬于極小種群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cr)。經調查,其分布範圍極其狹小,所存野生種僅有1000餘株,分布在高黎貢山海撥2100—32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是高黎貢山特有植物。

大樹杜鵑種子比芝麻籽還小,在野外自然更新比較困難。經調查,其分布範圍極其狹小,所存僅有1000餘株,僅分布在雲南高黎貢山海撥2100—32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是高黎貢山特有植物。

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騰沖分局林家鋪自然教育基地,記者看到了這種回歸種植的大樹杜鵑幼苗。據高黎貢山保山管護局騰沖分局科教股股長陳映照介紹,大樹杜鵑自然繁育非常困難,它的種子比芝麻粒還小,種子自然更新難以發芽。

世界物種基因庫|珍稀的大樹杜鵑,歡迎歸來

艾懷森 攝

2014年,陳映照和同僚對區域内的大樹杜鵑進行了地毯式的野外調查和排查,最終确定大樹杜鵑的數量為1771株,其中包含550株幼苗。其中,被世界公認的那一株大樹杜鵑王,樹高28米,基徑3.3米,樹冠61平方米,樹齡已達630年。

2015年開始,騰沖分局開始摸索着人工繁育大樹杜鵑,專業技術人員通過低溫處理種子的方式,成功地繁育出80多株幼苗。2017,這些幼苗被移栽至與原生地森林植被及氣候類型相似的高黎貢山林家鋪進行回歸種植試驗。經調查發現,截至目前,當初移栽的大樹杜鵑還有48株成活,成活率超過60%。為了擴大其種群,管護局與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合作,不斷探索大樹杜鵑的保護模式,從近地保護、人工擴繁到回歸種植、遷地保護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成功繁育出大樹杜鵑幼苗,今年5月,已将300株幼苗交由騰沖分局在高黎貢山進行回歸種植。其中100株移栽在騰沖市高黎貢山植物園,200株依舊移植在林家鋪,每株苗木進行編号及二維碼挂牌。

已經在林家鋪回歸種植的大樹杜鵑還是幼苗,由于生長緩慢,等待粉色杜鵑花開滿樹冠,還需要很多年,但為了讓世人再睹大樹杜鵑的壯觀之美,再長的等待都值得。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闵楠 攝影報道

部分圖檔由保山市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 易科彥

校對 劉自學

編審 張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