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時空伴随者”,我有一些疑惑一、為何采用正方形計算面積?二、基站的精确度與誤差問題?三、或許是個正方體?

作者:小野漫談

最近,全國多地又出現了新一态勢的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

同時,新名詞“時空伴随”及“時空伴随者”也應運而生。

說實話,第一次聽到這個詞,真是科幻感滿滿,仿佛已經穿越到了未來世界。

時空伴随者,是指本人的電話号碼與确診号碼在同一時空網格(範圍是800m*800m)共同停留超過10分鐘,且最近14天任一方号碼累計停留時長超過30小時以上,查出的号碼為時空伴随号碼。本人的綠色健康碼就會變成帶有警告性質的黃色碼,并被系統标記為“時空伴随者”。

關于“時空伴随者”,我有一些疑惑一、為何采用正方形計算面積?二、基站的精确度與誤差問題?三、或許是個正方體?

(圖源:紅星新聞網)

真是一個既浪漫又嚴謹的詞彙。

但也不免讓我産生了一些疑惑。事先聲明,不是對防疫措施的質疑,隻是本人感到好奇的一些點,才疏學淺,隻得提問。

我們明确看到,報道說的停留範圍是800乘以800,很明顯是正方形計算面積的方法。

關于“時空伴随者”,我有一些疑惑一、為何采用正方形計算面積?二、基站的精确度與誤差問題?三、或許是個正方體?

但是,重要的不應該是800米這個距離嗎?我們知道,要更好地展現800米這個距離,數學上有比正方形更好的工具,那就是圓。

圓上任意一個點,到圓心的距離都是相等的。

包括我們搜尋基站的覆寫範圍,出示的說明概念圖也都是以圓形的形式展現。

關于“時空伴随者”,我有一些疑惑一、為何采用正方形計算面積?二、基站的精确度與誤差問題?三、或許是個正方體?

那麼又為什麼以正方形來劃定呢?

數學好一點的朋友都知道,正方形内兩點最遠的距離(對角線)可用800乘以根号2計算,精确到兩位小數,約等于1131.37米,已經超過了800米的三分之一,差距不可謂不大。

按咱小老百姓的想法,或許是網格狀劃分後正方形計算比較友善,大資料算法上也比較便捷,是以就沒有采用圓的算法。至于到底是不是這樣,咱也不知道,僅為個人猜測。

大家都熟悉的定位系統是gps,但即便是gps,在定位的精确度上也是不夠的,也會有誤差的。

當我駕駛一輛汽車在道路上行駛時,導航隻能告訴我往哪裡走,并不能确定我在哪個車道上。(或許是可以定位到這麼精确,但對于個人而言沒有必要定位到這麼精确?)

但是,基站定位作為一種定位技術,免不了有誤差的問題。基站定位精度取決于基站分布密度。人口稠密的繁華市區基站分布密集,定位精度高一些,也存在誤差,那人口相對較少的偏遠鄉村,基站密度弱,誤差是不是更大一些呢?

關于“時空伴随者”,我有一些疑惑一、為何采用正方形計算面積?二、基站的精确度與誤差問題?三、或許是個正方體?

本人有次去一個偏遠的農莊遊玩,因為信号不好,差點用不了移動支付。

既然存在誤差,那麼免不了就有“被定位”錯誤的人,就算隻是極少數,那這些人又該如何證明自己去過某地、沒去過某地呢?大資料判定你去了某個地方,你如何證明自己沒去過?真是深刻的技術問題。

剛才我們提到了gps的例子,說gps不能判斷你在哪一個車道上。同時,地面并不總是平的,經常開車的朋友也知道,gps對于高度的判斷同樣難以把握。

這車到底是在立交橋上,還是橋下的通路,它分不清;到底是在地面上行駛,還是在地下車庫裡轉悠,它也分不大清。

那麼基站能解決定位的高度問題嗎?如果能,判定的範圍是不是該從800×800的正方形變為一個800×800×800的正方體?

關于“時空伴随者”,我有一些疑惑一、為何采用正方形計算面積?二、基站的精确度與誤差問題?三、或許是個正方體?

如果不能,水準距離相差不到800米的兩人,有沒有可能在直線距離上大于800米?

嚴格來說,800米的高樓着實罕見,但800米的海拔确實可以達到,特别是對一些山地丘陵地貌的地區,短距離内高低不平也很常見。這又該如何判定呢?

其實還有看到一些網友們提的問題,比如:

由于時空伴随者的定義是“任一方”,那麼如果是其中一方在外面,而另一方已經在居家隔離,是否還計算在内呢?

如果手機丢了被人撿到産生的時空移動,是不是也算在自己頭上呢?

……

還是加強鍛煉,提高免疫力,做好個人防護,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