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芹菜好聞嗎?這種蔬菜引發兩個島國的血腥戰争

文丨陸婷燕

香芹與屠殺

香芹,即歐芹(parsley), 也叫法香,是一種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最早産自地中海區域,公元前希臘羅馬的植物志上就有記載。具有特殊的香氣,可以掩蓋一些食材的腥味,是歐洲、中東和美洲料理中常見的食材和調味料。在醫療方面,具備降血壓和利尿等功效,常常會用于食療,在公元前1500年就已經被埃及人用作藥膳。

芹菜好聞嗎?這種蔬菜引發兩個島國的血腥戰争

而香芹最早在美洲的出現,是作為一種殖民貿易的産物。自哥倫布1492年的航海大發現開始,美洲進入長達幾個世紀的歐洲殖民統治。而香芹,就是由英國人在17世紀帶入的。在以歐洲白人模式主導下,拉丁美洲的的飲食是由美洲本地的印加或阿茲特克文明和歐洲文明共同結合的,甚至是多少有些以歐洲中心的(european-centric)。即使是在一些傳統菜肴比如智利的cazuela或是古巴的ajiaco,都有香芹的氣味點綴。但伴随着時間的流逝,殖民仇恨的逐漸淡化,香芹對于拉丁美洲人而言,已經成為拉美文化的一部分,并沒有再帶上仇恨或屈辱的烙印。

雖然沒有成為殖民文化的标志,香芹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卻有着另一個曆史形象,不以其本身的香氣,而是帶着種族屠殺的血腥味兒。在1937年的海地,一場大規模的種族屠殺展開,超過20,000的海地人遇難身亡,史稱香芹大屠殺(parsley massacre)。 西班牙語稱之為 la masacre del perejil,或者更言簡意赅地稱為“那場殺戮”(el corte)。國内少有記載,而西語中的香芹perejil翻譯到英文parsley,再翻譯到中文,造成了錯譯,變成為香菜大屠殺 (這個鍋,香菜表示不背)。而這場屠殺的實施者,則是海地的鄰國多米尼加共和國的執政者拉斐爾·特魯希略(rafaeal trujillo)。這在人口數量一向不多的加勒比地區造成非常大的破壞力,而對兩國的關系也造成了無法磨滅的永久性創傷。

這一切,要從海地和多米尼加這兩個唇齒相依又相愛想殺的宿敵開始說起。

芹菜好聞嗎?這種蔬菜引發兩個島國的血腥戰争

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國位于同一個島嶼的東西兩側,和古巴和波多黎各隔海相望。受殖民曆史的影響,該島在英文和西語中都被稱作西班牙島,而國内則根據西班牙語發音譯為伊斯帕尼奧拉島,甚至稱其為海地島。1492年哥倫布到達, 在次年建立了美洲第一個殖民地,後取名為聖多明哥(聖多明哥在西語中意味神聖的星期天,傳聞哥倫布是在一個周日登上這個島的,後來多米尼加共和國的取名延續了這一寓意)。在争端中,島上原住民泰諾人大多滅絕,後為維持歐洲在美洲的蔗糖和煙草業的勞動力,大量非洲黑奴被運至小島,這使得現在島上的人口,多以黑人或黑色混血(西語成為mestizo麥士蒂索人)為主。

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西班牙島在歐洲不同勢力下幾經轉手,成為多國海盜的集聚點。到17世紀前期的時候,法國的勢力開始逐漸占為上風,到1665年的時候,三分之一的西班牙島被法國完全控制。在1697,1797年西法大戰戰敗的情況下,西班牙島被完全割讓給法國。但猶如其他拉美的國度一樣,在歐洲各勢力以及後起的美國的不斷占據很幹涉下,西班牙島的獨立變得異常艱難。這過程中,島上多個政權豎起,内戰外戰交加,難有持久的政府能夠維持下去。奴隸出身的黑人領袖杜桑·盧維杜爾(toussaint louverture)等人的帶領下,海地的黑人起義爆發(盧維杜爾黑人奴隸出身,但受到白人種植園園主人的影響下,會讀法文,零星地涉獵過歐洲啟蒙思想的著作,但在之後親信法國的誘捕,被迫議和,更最終死于法國人的牢獄中)。在多年混亂的交戰下,海地國艱難地宣布了獨立。但其後的政權依舊不斷輾轉,其中一系列變故就包括島嶼東部的生多米尼加的獨立。

在獲得政權的過程中,各個勢力的帶頭人都或多或少的依附于西班牙和法國人的軍隊之下,甚至有時投靠西方,有時投奔法方。兩個國家之間也并沒有達到共同禦退歐洲人的共識,海地受法國影響比較到大,講法語,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講西班牙語,雙方互相敵視,愁怨很深。

在1937年的時候,多米尼加共和國的特魯希略上台,實施了高壓的獨裁政策。為了維持多米尼加的邊界,在兩個交界處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掃,将海地人一律屠殺。但因為兩國多為黑色人種,廣憑借外表難以區分,特魯希略想到了借助語言的差異。根據當時的士兵回憶,在當時的大軍中,多米尼加的軍人會手舉一把歐芹,若是碰上海地人,不會用西班牙語說出正确的名字,就一律格殺。而歐芹大屠殺這一稱呼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芹菜好聞嗎?這種蔬菜引發兩個島國的血腥戰争
芹菜好聞嗎?這種蔬菜引發兩個島國的血腥戰争

因為這段曆史,使得香芹在加勒比海一代成了比槍與炮更加血腥的物品,而不再是單純的一種植物或食材。但有趣的是,作為歐洲航海殖民貿易的舶來品,香芹不但沒有展現加勒比人與歐洲人的種族沖突,反而直指加勒比海上一座小島上的兩個島國之争。這無疑為如今加勒比和中美洲一代諸多國家政治立場的複雜性展現了一些曆史端倪。不像拉美一些民族主義傾向明顯的國家,中美洲一代對于歐洲國家甚至長期政治幹涉的美國的立場并沒有那麼黑白分明。好比2012年波多黎各舉行的公投,在“與美國關系上是否想改變現狀”的投票時,一般人棄權投票, 而在投票人中,一半人選擇了維持現有關系。在之後的“如何改變關系”的投票中,超過百分之六十的投票人選擇了想要成為美國的第五十一個州。不論是歐洲還是美國的影響,遠比想象的要複雜。而加勒比内部的勢力之松散,還有政權的不穩定,從香芹這一物上,也可見一斑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