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光緒《嘉善縣志》記載道:“磚瓦出千窯鎮,近時洪家灘、清涼庵、界泾港均有。”洪家灘、清涼庵、界泾港即為現時的嘉善縣洪溪鎮、姚莊鎮清涼集鎮、丁梅鎮界泾村。
好一個“磚瓦出千窯鎮”!這說明了自清代光緒年間起,幹窯在嘉善全縣磚瓦業中的地位。到了清代中期,幹窯鎮的磚窯業,“漸泾推廣至上甸廟、下甸廟、洪家灘、天凝莊、範泾、清涼庵、地甸、界泾等地。”
悠久的生産曆史,幹窯最興旺時有窯墩二百多隻,因為這裡土壤粘性好,加上燒制經驗豐富,使幹窯生産出久負盛名的各種磚瓦産品。生産的簡瓦、片瓦經長期的風霜雨雪也不會風化滲水。生産“京磚”在曆史上是著名的品牌?成為明清兩代的宮廷用磚。明代時,江泾村呂家的"明富"字号京磚和邵家?陸家的"定超"字号京磚,已享盛名,現在上海豫園的“京磚之王”,即為邵家制作的新品?到清代時,幹窯所産之磚主要供京?蘇?杭官府所用。《武塘野史》載,清順治七年(1650)“幹窯解磚瓦至省築滿洲城”,當時幹窯磚瓦即已遠銷至北方?
民國十年(1921)7月20日《申報》這樣寫道:"……經客商報裝磚瓦前往吳淞者,絡繹不絕,每日平均計有三十餘輛之多,年值六百萬元?"
幹窯磚瓦品類之盛,也為少有?據《嘉善縣志》載,根據實物查勘,二十三種普通磚當中,幹窯産的達十七種,品類高居各窯區之首,而十一種花式磚則清一色全部産自幹窯;十八種普通瓦當中,幹窯産的達十四種,種類遙遙領先?
幹窯“大包子”帶動發展了一方經濟,繁榮了嘉善城鄉,小小的幹窯鎮是以而聞名全國,成為著名的“窯鄉”。
當一地某種生産一旦達到頂峰,往往催生出某種文化?幹窯也不例外?在漫長的歲月中,幹窯因其窯業形成了江南水鄉韻味獨特的磚瓦窯業文化,簡稱“窯文化”。
“窯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廣泛。
窯業生産的特有的技藝,如磚窯建築技藝、瓦當生産技藝、京磚生産技藝都是十分獨特的。這些獨特的生産技藝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産。伴随着磚瓦生産衍生出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習俗、民間信仰、民間文化娛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産。
“窯文化”實質上是幹窯最有特色的民間文化,包括了窯鄉民間文藝、窯業生産技藝、窯工生活習俗。“窯文化”是民間文化百花園中一朵奇葩。
本文節選自《窯鄉的文化記憶》
來源:嘉善縣傳媒中心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